火光把天都照亮了。形容火势极大(多指火灾)。
火光把天都照亮了。形容火势极大(多指火灾)。
城里到处火光烛天,枪炮齐响,有钱的人纷纷逃难,穷若的人民水断粮绝。(老舍《吐了一口气》)
明·张岱《海志》:“火光烛天,海水如沸,此来得见海战,尤奇。”
烛:照亮。火光照亮了天空。形容火光很大,火势很猛。明.张岱《海志》:“火光烛天,海水如沸,此来得见海战,尤奇。”《儒林外史》第三十九回:“望见青枫城里火光烛天。”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五章:“几百的灯笼联在一起,排成二三里长的行列,从远处望来,火光烛天。”也作【火光冲天】。《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所以尽管东城外炮声隆隆,火光冲天,城内有兵马巡逻,禁止宵行,但深宅大院中仍然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力。~烛。~源。~焰。烟~。~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 紧急:~速。十万~急。 指枪炮弹药等:~药。~炮。 发怒,怒气:~暴。~性。 中医指发炎、红肿、烦躁等的病因:肝~。毒~攻心。 形容红色的:~红。~腿。 古代军队组织,一火十个人。 姓。
太阳、火、电等放射出来耀人眼睛,使人感到明亮,能看见物体的那种东西:阳~。月~。火~。~华(明亮的光辉)。 荣誉:~临(敬辞,意含宾客来临给主人带来光彩)。~顾。~复。 使显赫:~大。~宗耀祖。 景物:春~明媚。 光滑:~滑。~洁。~泽。 完了,一点不剩:杀~烧~。吃~用~。 露着:~膀子。 单,只:~剩下一口气。 姓。
用线绳或苇子做中心,周围包上蜡油,点着取亮的东西(古代亦称“火炬”):蜡~。花~。~光。~泪。~台。风~残年。 洞悉:洞~其奸。 灯泡瓦特数的俗称:十五~的灯泡。
在地面以上的高空:~空。~际。~罡(北斗星)。~渊(上天和深渊,喻差别大)。~马行空(喻气势豪放,不受拘束)。 在上面:~头(书页上面的空白)。 气候:~气。~冷。 季节,时节:冬~。 日,一昼夜,或专指昼间:今~。 指神仙或他们所住的地方:~上。~宫。 自然界:~堑。~时。~籁(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 〔~干(gān)〕古代用来记日或年的字,有“天干”和“地支”两类,天干共十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亦称“十干”。 自然的、生成的:~然。~性。~职(应尽的职责)。~才(①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突出的聪明智慧;②有这种才能的人)。~伦之乐。
《唐韻》《集韻》呼果切《韻會》《正韻》虎果切,𠀤貨上聲。 《說文》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 《釋名》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毀也,物入中皆毀壞也。 《玉篇》𤆄者,化也,隨也,陽氣用事萬物變隨也。 《古史考》燧人氏初作火。 《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 又星名。 《書·堯典》日永星火。 《傳》火,蒼龍之中星。 又大火,鶉火,辰次之名。 又《禮·王制》昆蟲未蟄,不以火田。 《前漢·成帝紀》火耕水耨。 又《周禮·夏官·司爟》變國火以救時疾。 《註》春取楡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論語》鑽燧改火。 又盛陽曰炎火。 《詩·小雅》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傳》炎火,盛陽也。 《箋》螟螣之屬,盛陽氣嬴則生之。明君爲政,田祖之神不受此害,持之付與炎火,使自消亡。 又官名。 《左傳·昭十七年》炎帝氏以火紀,故爲火師,而火名。 《疏》春官爲大火。夏官爲鶉火,秋官爲西火,冬官爲北火,中官爲中火。 又《春秋·宣十六年》成周宣榭火。 《左傳》人火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 又《南史·齊武帝紀》魏地謠言,赤火南流,有沙門從北齎此火至,色赤而微,云以療疾貴賤爭取之,多得其驗,咸云聖火。 又《唐書·兵志》府兵,十人爲火,火有長。彍騎,十人爲火,五火爲團。 《通典·兵制》五人爲烈,烈有頭目,二烈爲火,立火子,五火爲隊。 又《司馬法》人人正正,辭辭火火。 《註》言一火與一火猶人人殊之人人也。卽俗謂火伴。 《古木蘭詩》出門看火伴。 又人身有火。 《本草綱目》心藏神爲君火。包絡爲相火。 又隂火,海中鹽氣所生。凡海水遇隂晦,波如然火,有月卽不復見。 《木華·海賦》隂火潛然。 又山名。 《山海經》崑崙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 又《正字通》陸游曰:火山軍,其地鋤深,則有烈燄,不妨耕種。 又井名。 《左思·蜀都賦》火井沈熒於幽泉。 《註》火井,在臨邛縣。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須臾隆隆如雷聲,焰出通天,光輝十里,以筒盛接,有光無灰。 又寒火。 《抱朴子·地眞篇》南海蕭丘,火春生秋滅。生木小,焦黑。 又火傳。 《莊子·養生主》指窮放爲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又南方有食火之國,其人能食火炭。 又《爾雅·釋魚》十龜,一曰火龜。 《疏》龜生火中者。 又火䑕。 《山海經》火山國,其山雖霖,雨火常燃,火中白䑕,時出山邊求食,人捕得之,以毛作布,名火澣布。 又姓。 《明紀事本末》火濟,從諸葛亮南征孟獲有功,封羅甸國王。 《正字通》洪武時,翰林火原潔。 又《廣東通志》古人一年四時改火。今瓊州西鄕音謂一年爲一火,火音微。東鄕人謂一年爲喜,或爲之化,乃喜之變音。 又叶虎洧切《詩·豳風》七月流火,八月萑葦。◎按唐韻正:火,古音毀,轉聲則爲喜,故灰字从火得聲。而左傳襄三十年:或叫于宋太廟,曰:譆譆出出,鳥鳴于亳社。如曰譆譆,則爲火之徵也。是直以爲火當讀作毀,非止叶音矣。 又叶後五切。 《韓愈·元和聖德詩》施令酬功,急疾如火。天地中閒,莫不順序。 又叶虎何切。 《莊子·外物篇》利害相摩生火寔多,衆人焚和,月固不勝火。 《韻會小補》今人謂兔岐脣曰火。蓋古音也。 《集韻》或作灬。
『光』《唐韻》古黃切《集韻》《韻會》《正韻》姑黃切,𠀤廣平聲。 《說文》从火在人上。本作灮,今作光。 《徐曰》光明意也。 《易·需卦》有孚光亨。 《程傳》有孚則能光明而亨通。 《正韻》輝光,明耀華彩也。 又《集韻》太歲在辛曰重光。 又諡法,能紹前業曰光。 又姓。 《廣韻》田光後,秦末子孫避地,以光爲氏。晉有光逸。 又《集韻》古曠切,廣去聲。飾色也。或作䊯。
『烛』《集韻》持中切,音蟲。旱灼也。本作爞。或省。通作蟲。 《字彙》俗作燭字。非。 《唐韻》之欲切《集韻》《韻會》朱欲切,𠀤音囑。 《說文》庭燎火燭也。 《廣韻》燈燭。 《禮·曲禮》燭至起。 《周禮·秋官·司烜氏》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 又《玉篇》照也。 《前漢·武帝紀》日月所燭,莫不率𠈷。 又《爾雅·釋天》四時和謂之玉燭。 《註》道光照也。 《梁書·𥳑文帝紀》太平玉燭,爾乃議之。 又《楚辭·天問》日出不到燭龍何燿。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燭星,狀如太白,其出也不行,見則滅,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名曰歸邪。歸邪出,必有歸國者。漢元鳳四年,燭星見奎婁閒。 又南天燭,藥名。赤者名文燭。木而似草。故又名南燭草。 又石燭,一名水肥,一名石脂,一名石液。 又姓。 《左傳·僖二十八年》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又去聲。 《前漢·武帝紀》見光集於雲壇,一夜三燭。 《註》服虔曰:燭,音炷。師古讀如字。 又《唐韻正》音朱。 《張衡·東京賦》德寓天覆,輝烈光燭,狹三王之趢趗,軼五帝之長驅。 又《唐韻正》後魏渴燭渾民,亦作可足渾民,又作可朱渾民。
『天』《唐韻》《正韻》他前切《集韻》《韻會》他年切,𠀤腆平聲。 《說文》顚也。至高在上,从一大也。 《白虎通》鎭也,居高理下,爲物鎭也。 《易·說卦》乾爲天。 《禮·禮運》天秉陽,垂日星。荀子曰:天無實形,地之上至虛者皆天也。邵子曰:自然之外別無天。 《程子遺書》天之蒼蒼,豈是天之形。視下亦復如是。 《張子正蒙》天左旋,處其中者順之,少遲則反右矣。 《朱子·語類》離騷有九天之說,諸家妄解云有九天。據某觀之,只是九重。蓋天運行有許多重數,裏面重數較軟,在外則漸硬,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那裏轉得愈緊矣。○按天形如卵白。細察卵白,其中之絪縕融密處確有七重,第八重白膜稍硬,最後九重便成硬殻。可見朱子體象造化之妙。今西洋曆說,天一層緩似一層,此七政退旋,所以有遲速也。 又星名。 《爾雅·釋天》天,根氐也。 《周語》天根見而水涸。 又古帝號。葛天氏,見《疏仡紀》。 又神名。 《山海經》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乃以乳爲目,臍爲口,操干戚以舞。形一作𠛬。 《陶潛詩》𠛬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或作獸名,非。 又地名。 《蜀地志》蜀卭僰山後四野,無晴日,曰漏天。 《杜甫詩》地近漏天終歲雨。 又山名。 《九州要記》凉州古武城有天山,黃帝受金液神丹于此。一曰在伊州。 《註》天山,卽祁連山。 又天,樂名。鈞天廣樂,見《史記·趙世家》。 又署名。 《唐六典》內閣惟祕書閣,宏壯曰木天。今翰林院稱木天署。 又景天,草名。 《陶弘景曰》以盆盛,置屋上,辟火灾。 又髡𠛬。 《易·暌𧰼》其人天且劓。 又姓。漢長社令天高。見《姓苑》。○按先韻,古與眞文通,故天字皆从鐵因反。考之經史皆然,惟《易》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與庚靑通耳。《正字通》謂,至尊莫如天,天以下又莫如君父,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所論頗正大。𠀑,武后所造天字,似篆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