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臼之痛


   比喻丧妻。同“炊臼之戚”。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chuī jiù zhī tòng
成语注音 ㄔㄨㄟ ㄐ一ㄡˋ ㄓ ㄊㄨㄥˋ
成语简拼 cjzt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丧妻。同“炊臼之戚”。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 查为仁《莲坡诗话》卷中:“辛丑仲春,余遭炊臼之痛,同人和悼亡诗甚多。”


成语典故

同“炊臼之戚”。清 查为仁《莲坡诗话》卷中:“辛丑仲春,余遭炊臼之痛,同人和悼亡诗甚多。” 见“炊臼之戚”。清·查为仁《莲坡诗话》卷中:“辛丑仲春,余遭~,同仁和悼亡诗甚多。”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烧火做饭:~事。~烟。巧妇难为无米之~。

舂米的器具,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间凹下。 形状像臼的:~齿。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头~。肚子~。~风。~痒(a.喻疾苦,如“~~相关”;b.喻紧要的事,如“不关~~”)。 悲伤:悲~。哀~。~楚。~惜。~不欲生。 尽情地,深切地,彻底地:~击。~悼。~责。~快。~改前非。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炊』

《唐韻》《正韻》昌垂切《集韻》姝爲切《韻會》樞爲切,𠀤音吹。 《說文》爨也。从火,吹省聲。 《揚子·方言》爨,齊謂之炊。 《公羊傳·宣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又《史記·封禪書》先炊之屬。 《註》正義曰:先炊古炊母之神也。 《前漢·郊祀志》作族人炊之屬。  又炊鼻,地名。 《左傳·昭二十六年》師及齊師戰于炊鼻。  又與吹同。 《荀子·仲尼篇》可炊而傹也。 《註》與吹同。詳口部吹字註。  又《集韻》《類篇》𠀤尺僞切,吹去聲。炊累,動升也。 《莊子·在宥篇》從容無爲而萬物炊累焉。 《註》炊去聲。或作吹。

『臼』

《廣韻》其九切《集韻》《韻會》《正韻》巨久切,𠀤音咎。 《說文》舂也。本作𠚒,隷省作臼。古者掘地爲臼,其後穿木石。象形,中象米。 《徐曰》臼字中四注,與函字下,鼠字上,及古文齒字,皆偶相似而非也。 《世本》雍父作臼。 《呂氏春秋》赤冀作臼。 《易·繫辭》斷木爲杵,掘地爲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 《沈約·捉搦歌》粟榖難舂付石臼。 《柳宗元詩》日午夢覺無餘聲,山童隔竹敲茶臼。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杵臼四星,在危南。 《註》杵臼三星,在丈人星旁,主軍糧。  又地名。 《左傳·僖二十四年》濟河圍令狐,入桑泉,取臼衰。 《註》解縣東南有臼城。  又水名。 《左傳·定五年》將涉于成臼。 《註》江夏竟陵縣有臼水,出𦖂屈山,西南入漢。 《後漢·章帝紀》罷常山,呼沱石臼河漕。 《註》石臼,河名也,在今定州唐縣東北。  又山名。 《山海經》踵臼之山,無草木。  又鳥名。 《讀曲歌》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  又樹名。 《古西洲曲》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  又姓。 《左傳》華謳家臣臼任。  又《韻補》叶敞呂切,音處。 《韓愈·元和聖德詩》遂自顚倒,若杵投臼。叶下渚。

『之』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痛』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他貢切,音𥦁。 《說文》病也。 《內經》有舉痛論。  又《增韻》楚也。疼也。 《易·說卦》坎為耳痛。 《後漢·鄧皇后紀》后曰:非不痛也,難傷老人意,故忍之耳。  又《玉篇》傷也。 《左傳·成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 《前漢·楚元王傳》言多痛切,發於至誠。 《史記·秦本紀》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  又《字彙補》甚也。 《前漢·食貨志》以稽市物痛騰躍。  又凡事盡力為之者,皆曰痛。 《世說新語》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  又姓。 《姓譜》本盛國後,實姬姓也。周穆王嬖寵盛姬早卒,穆王哀痛不已,遂改其族,謂之痛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