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毁信符,打碎玉印。意思是抛弃仁圣知识,才不会出现窃国大盗;毁掉珍珠宝玉,才不会发生小偷小摸的事;烧掉信符,打碎玉印,人民自然朴素无欲;打破容器,折断秤杆,人民自然不争。
烧毁信符,打碎玉印。意思是抛弃仁圣知识,才不会出现窃国大盗;毁掉珍珠宝玉,才不会发生小偷小摸的事;烧掉信符,打碎玉印,人民自然朴素无欲;打破容器,折断秤杆,人民自然不争。
《庄子·外篇·胠箧第十》: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烧:~烧。~毁。~化。~香。~书坑儒。~膏继晷(“膏”,油脂;“晷”,日影;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忧心如~。
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虎~。~信。~节。 代表事物的标记、记号:~号。音~。 相合:~合。言行相~。 道士画的驱使鬼神的图形或线条:~咒。护身~。 古代称祥瑞的征兆:~瑞。~应(yìng )(指天降“符瑞”,与人事相应)。 姓。
碎,不完整:碗打~。~灭。~旧。~败。~落。~陋。~颜(转为笑容)。~绽(衣服裂开,指事情或说话的漏洞或矛盾)。牢不可~。 分裂:~裂。~读(同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以上读音,把习惯上通常的读音之外的读音,称“破读”)。~土。 使损坏:~坏。~损。 超出:~例。~格。 花费,耗费:~费。~财。~产。 打败,打垮:~阵。~门。攻~。 揭穿:~案。~译。~获。
印,自秦代以后专指帝王的印:玉~。掌~大臣。~书。~节(印章)。~绶。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符分切,音汾。 《玉篇》燒也。 《集韻》火灼物也。 《書·胤征》玉石俱焚。 《易·離卦》焚如。 《春秋·桓七年》焚咸丘。 《註》焚,火田也。 《禮·月令》仲春毋焚山林。 又《集韻》方問切,音奮。 《左傳·襄二十四年》象有齒,以焚其身。 《註》杜預曰:焚,斃也。服虔曰:焚,讀曰僨僵也。 《集韻》本亦作僨。 又叶汾沿切。 《郭璞·炎山贊》木含陽精,氣結則焚,理其微乎,其妙在傳。 又叶符筠切。 《曹植文》季嗣不維,網漏于秦,崩樂滅學,儒坑禮焚。 《說文》本作燓。 《集韻》或作炃燌。
『符』《廣韻》防無切《集韻》馮無切《正韻》逢夫切,𠀤音扶。 《說文》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 《釋名》符,付也。書所敕命于上,付使傳行之也。 《玉篇》符,符節也。分爲兩邊,各持一以爲信。 《篇海》符者,輔也,所以輔信。 又驗也,證也,合也。 《六書音義》符之爲言扶也,兩相符合而不差也。 《周禮·地官》門關用符節。 《註》符節者,如今諸官詔符也。 《史記·五帝紀》黃帝合符釜山。 《註》合諸侯符契圭璋而朝于釜山。 《高祖紀》六年,剖符行封。 《孝文紀》初與郡國守相爲銅虎符、竹使符。 《註》張晏曰:符以代古之圭璋,从𥳑易也。師古曰:竹使符,與郡守各分其半,右留京師,左以與之。 又符瑞。 《禮·記註》萬物之符長。 《疏》符謂甘露、醴泉之屬。 又符籙。 《帝王世紀》黃帝討蚩尤,西王母以符授之,乃立請祈之壇,親自受符。 又木膚也。 《山海經》丹木赤符而黑理。 又書名。 《黃帝泰階六符經》《隂符經》《春秋·感精符》。 又官名。 《前漢·趙堯傳》堯爲符璽御史。 又姓。 《廣韻》魯頃公之孫雅仕,秦爲符璽令,因而氏焉。 又地名。 《前漢·地理志》沛郡有符離縣,犍爲郡有符縣,巴郡有符特山。 《趙充國傳》匈奴發騎,旁塞至符奚盧山。 《北史·隋本紀》開皇十五年,旅王符山。 《山海經》符禺之山,符禺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渭。 又獸名。 《後漢·班超傳》月氏貢符拔。 《註》符拔,形似麟而無角。 又竹名。 《廣東新語》雙髻峰下百十步,劉仙壇側有符竹,竹不甚高大,止數尺,葉上有文如蝸涎,如古篆籀,其行或複或單,或疎或密,葉葉不同,若今巫覡所書符者。一竹中有一葉二葉,或數十竹中無一葉,葉雖枯而文色不改。文多白,與葉色不同。山人謂之竹葉符,每以餉客。 又敷無切。 《史記·律書》萬物剖符甲而生。 《註》符,音孚。 又叶房尤切。 《陳琳·大荒賦》考律歷于鳳鳥兮,問民事于九鳩。傷典墳之圯墜兮,關大聖之顯符。
『破』《唐韻》《集韻》《韻會》𠀤普過切,頗去聲。壞也,剖也,裂也,劈也,坼也。 《正字通》凡物壞,及行師敗其軍,奪其地,皆曰破。說文專訓石碎,泥。 又《韻會》曲破,樂名。樂書云:唐明皇天寶,樂章多以邊地名曲。如伊州,甘州之類。曲終繁聲,名爲入破。 又《字彙補》披義切,音媲壞也。 又叶博屑切,音鷩。 《呂覽》膏以明自煎,鐸以聲自穴。翠以羽殃身,蚌以珠致破。
『玺』《字彙》俗璽字。 《廣韻》斯氏切《韻會》想氏切,𠀤音徙。 《說文》王者印也。本作壐。 《玉篇》天子諸侯印也。 《釋名》璽,徙也。封物使可轉徙,而不可發也。 《韻會》信也。古者尊𤰞共之,秦漢以來唯至尊以爲稱。 《左傳·襄二十九年》公在楚,季武子使公冶問,璽書追而與之。 《疏》此諸侯大夫印稱璽也。 《周禮·地官·司市》凡通貨賄,以璽節出入之。 《註》璽節印章,如今斗檢封矣。 《蔡邕·獨斷》皇帝六璽。 《後漢·輿服志》璽皆玉螭虎紐。文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凡六。外有大藍田玉璽。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 《正字通》又舊制,乗輿六璽,唐攺爲寶,唐末亡失,周廣順中,詔作二寶,曰皇帝承天受命之寶,皇帝神寶。初太宗刻受命元璽,以白玉爲螭首。文曰:皇天景命,有德者昌。武后攺諸璽皆爲寶,中宗卽位復爲璽。開元六年,復爲寶。初攺璽書爲寶書,再攺傳國寶爲承天大寶。 又姓。 《姓譜》明有璽書。 又人名。 《山海經》稷之弟曰台璽,生叔均。 又國名。 《山海經》璽㬇在崑崙墟東南,在流沙中。 《字彙補》抱朴子有璽產國。㬇原字从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