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胶续弦


   比喻交情密切或再续旧情。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iān jiāo xù xián
成语注音 ㄐ一ㄢ ㄐ一ㄠ ㄒㄨˋ ㄒ一ㄢˊ
成语简拼 jjxx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煎膠續絃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交情密切或再续旧情。


成语示例


麟角凤嘴世莫识,会看煎胶续弦时。程善之《寄洪棣臣金陵》诗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杜甫《病后过王倚饮赠歌》:“麟角凤觜世莫辨,煎胶续弦奇自见。”


成语典故

源见“续弦胶”。喻交情密切或再续旧情。程善之《寄洪棣臣金陵》诗:“麟角凤嘴世莫识,会看煎胶续弦时。” 连动 比喻友情亲密,旧情重续。程善之《寄洪棣臣金陵》:“麟角凤嘴世莫识,会看~时。”△褒义。多用于写人的友情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熬:~药。~熬。 烹饪方法,把食物放在少量的热油里弄熟:~鱼。 量词,指中药煎汁的次数:头~。二~。

连接,接下去:连~。继~。陆~。狗尾~貂(喻不好的东西连接在好的东西的后面,亦喻事物的前后优劣不相称;又常用为自谦之辞,表示不敢与人等列并美的意思)。 在原有的上面再加:~编。~集。把茶~上。 姓。

系在弓背两端的、能发箭的绳状物:弓~。~韦(“弦”指弓弦,“韦”是兽皮,弦紧皮软,喻性子急缓不同。古人佩弦来警戒自己的性缓,佩韦以警戒自己的性急;后遂用“弦韦”喻朋友的规劝)。~月(农历每月初七、八或二十二、三,月亮半圆,形似弓弦,故名)。上~(农历每月初七或初八的月相)。下~(农历每月二十二或二十三的月相)。应~而倒。 乐器上发声的线:琴~。~子(①指琴弦;②乐器“三弦”的通称)。~歌。管~。续~(古人以琴瑟喻夫妻,故又以“断弦”喻丧妻,以“续弦”喻再娶)。~外之音。 中国古代称不等腰直三角形的斜边。 中医脉象名:~脉。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煎』

《廣韻》《集韻》子仙切《韻會》將仙切,𠀤音湔。 《說文》熬也。 《玉篇》火去汁也。 《廣韻》熟煑也。 《揚子·方言》火乾也。凡有汁而乾謂之煎。 《禮·內則》煎醢。 《儀禮·卽夕》凡糗不煎。 《周禮·天官》內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亨,煎和之事。  又《冬官·考工記》㮚氏爲量,攺煎金錫則不秏。 《註》重煎謂之攺煎也。  又《揚子·方言》煎,盡也。  又《正韻》則前切,音箋。義同。  又《集韻》《韻會》𠀤子淺切,音翦。 《集韻》減也。  又《前漢·趙充國傳》先零豪封煎等通使匈奴。 《註》師古曰:煎讀曰翦。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子賤切,音箭。 《廣韻》甲煎。 《南史·范𤲃傳》甲煎淺俗比徐湛之。  又甲煎,香名。 《貞觀紀聞》隋主每除夜焚沉香數車,光暗則以甲煎沃之,香聞數里。 《集韻》或書作㷙。

『胶』

《韻會小補》與交同。日月之交道也。 《唐韻》古肴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肴切,𠀤音交。 《說文》昵也。作之以皮。 《徐曰》昵,黏也。 《玉篇》煮用其皮,或用角。 《廣韻》膠漆。 《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施膠必厚。  又《弓人》凡相膠,欲朱色而昔。昔也者,深瑕而澤,紾而摶廉。鹿膠靑白,馬膠赤白,牛膠火赤,鼠膠黑,魚膠餌,犀膠黃。凡昵之類,不能方。 《註》昔音錯。純赤之中,文又交錯也。澤,表裏有文,色潤澤也。紾,縝密。摶,音團,團圓也。廉,利也。昵,本作𩸨。不方柔韌,不取其方整也。  又《爾雅·釋詁》膠,固也。 《疏》膠者,所以固物。 《詩·小雅》德音孔膠。 《傳》膠,固也。  又《博雅》欺也。  又戾也。 《史記·司馬相如傳》蜿灗膠戾。 《註》膠戾,邪曲也。  又《廣韻》太學也。 《正字通》東膠,周學名。周之學,成均居中,左東序,右瞽宗。東膠卽東序也。  又《集韻》糾也。 《禮·王制》養國老於東膠。 《註》膠之言糾也。  又《正韻》黏泥不通。 《莊子·逍遙遊》置杯焉則膠。  又膠葛,氣也。 《前漢·揚雄傳》撠膠葛,騰九閎。 《註》膠葛,上淸之氣也。  又《韻會》和也。 《詩·鄭風》雞鳴膠膠。 《傳》膠膠,猶喈喈也。  又詐也。 《揚子·方言》膠,譎詐也。涼州西南之閒曰膠。  又《韻會》水名。萊州有膠水。  又地名。 《戰國策》以膠東委於燕。  又姓。 《前漢·古今人表》膠鬲。  又《廣韻》古孝切《集韻》居效切,𠀤音敎。義同。  又《韻會》《正韻》𠀤古巧切,音絞。動撓貌。 《莊子·天道篇》膠膠擾擾乎。 《音義》交卯反。  又《集韻》女巧切,音橈。澩膠,雜亂貌。  又乎刀切,音豪。戾也。 《楚辭·九辯》何况一國之事兮,亦多端而膠加。 《註》膠加,戾也。音豪。  又《五音集韻》口交切,音敲。面不平也。

『弦』

《廣韻》《正韻》戸田切《集韻》《韻會》戸千切,𠀤音賢。 《說文》弓弦也。从弓,象絲軫之形也。 《儀禮·鄕射禮》有司左執弣,右執弦而授弓。  又半月曰弦。 《釋名》弦,半月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張弓施弦也。 《前漢·律歷志》淳于陵渠復覆太初歷,晦朔弦望皆最密。  又國名。 《春秋·僖五年》楚人滅弦,弦子奔黃。 《註》弦國在弋陽軑縣東南。  又姓。 《廣韻》風俗通云:弦子後。 《左傳·僖二十三年》鄭商人弦高。 《哀四年》齊𨻰乞弦施救范氏。 《哀十一年》使問弦多以琴。  又脈數曰弦。 《史記·倉公傳》脈長而弦。  又弦蒲,弦中,皆地名。 《前漢·地理志》正西曰雍州,藪曰弦蒲。 《註》在汧縣,又雍州山北有蒲谷鄕弦中谷。  又與絃通。 《禮·文王世子》春誦夏弦。 《樂記》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