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据虎跱


   比喻群雄割据的形势。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xióng jù hǔ zhì
成语注音 ㄒㄩㄥˊ ㄐㄨˋ ㄏㄨˇ ㄓˋ
成语简拼 xjhz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熊據虎跱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群雄割据的形势。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汉·陈琳《檄吴将部曲文》:“自董卓作乱,以迄于今,将三十载,其间豪桀纵横,熊据虎跱,强如二袁,勇如吕布,跨州连郡,有威有名,十有余辈。”


成语典故

跱:坐其上。比喻雄据一方。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其间豪杰纵横,熊据虎跱,强如二袁,勇如吕布,跨州连郡,有威有名,十有余辈。”二袁:袁绍、袁术。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哺乳动物,体大,尾短,四肢短而粗,脚掌大,能直立行走,也能攀树,种类很多,有“棕熊”、“白熊”、“黑熊”等:狗~(即“黑熊”)。~掌。~白(熊背上的脂肪,白色,珍贵食品)。~胆(熊的胆,可入药)。~包(喻无能的人,废物)。 方言,指斥责:挨了一顿~。 姓。

〔拮~〕见“拮”。

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口(➊喻危险境地;➋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穴(喻危险境地)。~符(古代调兵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狼(喻凶残的人)。~头蛇尾。~踞龙盘。龙腾~跃。 勇猛、威武:~将。~势。~劲。~威。~~。~气。 古同“唬”,威吓。 古同“琥”,琥珀。

站立:“鹤~而不食。” 耸立;屹立:“山海竦~。” 对峙:“方今英雄棋~。” 准备;储备:“~乃糗粮。”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熊』

《集韻》《韻會》𠀤胡弓切,音雄。 《說文》熊獸似豕,山居冬蟄,从能炎省。 《爾雅·釋獸》熊,虎醜。 《疏》醜類也。 《書·禹貢》熊羆狐狸織皮。 《詩·小雅》維熊維羆,男子之祥。  又赤熊。 《爾雅·釋獸》魋如小熊。 《註》今建平山中有此獸。俗呼爲赤熊。  又《史記·天官書》熊熊靑色有光。 《山海經》槐江之山,南望崑崙。其光熊熊,其氣䰟䰟。  又山名。 《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 《史記·黃帝紀》南至于江登熊湘。 《註》二山名。熊卽熊耳山。  又《封禪書》南伐至于召陵,登熊山。  又《山海經》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恆出神人,夏啓而冬閉。  又西熊,侯國。見《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又人名。 《書·舜典》益拜稽首讓于朱虎熊羆。  又《史記·五帝紀》黃帝爲有熊。 《韻會》有熊,國名。黃帝所都。  又《廣韻》亦姓。 《左傳》賢者熊宜僚。  又複姓。 《左傳》楚大夫熊率且比。  又《集韻》矣㱡切。義同。 《唐韻正》熊音羽陵反。春秋宣八年,葬我小君敬嬴。公羊穀梁傳𠀤作頃熊。頃音近敬,熊音近嬴。正義不得其解,乃云:一人有兩號。非矣。左傳昭七年,正義曰:張叔皮論云:賔爵下革,田鼠上騰,牛哀虎變,鯀化爲熊,久血爲燐,積灰生蠅王劭曰:古人讀熊于陵反。張叔用舊音也。熊當改入蒸韻。  又《集韻》囊來切。同能。 《左傳·昭七年》晉侯夢黃能入于寢門。 《釋文》熊亦作能。如字,一音奴來反。三足鼈也。詳肉部能字註。 《集韻》或作𤠗能𧰯。

『据』

《唐韻》九魚切《集韻》《韻會》《正韻》斤於切,𠀤音居。 《說文》戟挶也。 《詩·豳風箋》韓詩云:口足爲事曰拮据。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居御切,音據。手病也。  又與據通。 《前漢·揚雄傳》潭思渾天,參摹而四分,之極於八十一,旁則三摹九据,極之七百二十九贊,亦自然之道也。 《註》据,今據字,猶位也,處也。  又《酷吏傳贊》趙禹据法守正。  又《司馬相如·大人賦》据以驕騖。 《註》張揖云:据,直項也。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居御切,音鋸。 《說文》杖持也。 《論語》據於德。  又《廣韻》依也。 《易·困卦》困于石,據于蒺藜。 《詩·邶風》亦有兄弟,不可以據。 《左傳·僖五年》享祀豐潔,神必據我。 《註》據猶安也。  又引也,援也。 《爾雅疏序》事有隱滯,援據徵之。  又按也。 《禮·玉藻》君賜稽首據掌,致諸地。 《疏》覆左手按於右手之上也。 《老子·道德經》猛獸不據。 《註》以爪按拏曰據。  又拒守也。 《史記·趙奢傳》先據北山上者勝。  又姓。明宣德漏刻博士據成。  又《集韻》其踞切,音遽。有形之貌。與莊子覺則蘧蘧然之蘧同。  又《史記註》訖逆切,音戟。 《呂后紀》見物如蒼犬,據高后掖。  又叶求於切,音蘧。 《史記·龜筴傳》事有所疾,亦有所徐。物有所拘,亦有所據。 通作据。見据字註。

『虎』

《唐韻》火古切《集韻》《韻會》火五切,𠀤音滸。 《玉篇》惡獸也。 《說文》山獸之君,从虍从儿,虎足象人也。 《徐鉉註》象形。 《易·乾卦》風從虎。 《詩·小雅》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大戴禮》三九二十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 《述異記》虎千年,則牙蛻而角生。  又姓。 《廣韻》漢有合浦太守虎旗,其先八元伯虎之後。  又州名,唐有虎州,後避太祖諱攺武州。  又灘名。 《水經注》夷水又東逕虎灘。  又山名。 《吳越春秋》吳王葬閶門外,金玉精上浮爲白虎,名虎丘。  又便器名。 《西京雜記》漢朝以玉爲虎子,以爲便器。  又與琥通。 《吳志·裴松之註》虞翻曰:僕聞虎魄不取腐芥。 《六書正譌》象虎踞而回顧之形。 《篇海》儿rén,古人字,虎足象人,故从人。从几,誤。 《干祿字書》通作𧆞。

『跱』

《廣韻》直里切《集韻》《韻會》丈里切,𠀤音峙。 《類篇》跱䠧,行不進。 《博雅》跱,止也。  又《後漢·章帝紀》所經道上郡縣,無得設儲跱。 《註》具也。  又《正韻》丈几切,音豸。與峙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