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姜呷醋


   比喻生活清苦。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áo jiāng xiā cù
成语注音 ㄠˊ ㄐ一ㄤ ㄒ一ㄚ ㄘㄨˋ
成语简拼 ajxc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熬薑呷醋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生活清苦。


近义词



反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 李渔《怜香伴 毡集》:“下官自从选了这个穷教官,坐了这条冷板凳,终日熬姜呷醋,尚不能勾问舍求田,哪里再经得起进口添人。”


成语典故

比喻生活清苦。清 李渔《怜香伴.毡集》:“下官自从选了这个穷教官,坐了这条冷板凳,终日熬姜呷醋,尚不能勾问舍求田,哪里再经得进口添人。” 并列 煮姜汤喝,吃一点醋。形容生活清苦。清·李渔《怜香伴·毡集》:“下官自从选了这个穷教官,坐了条冷板凳,终日~,尚不能勾问舍求田,哪里再经得进口添人。”△用于描写日子不好过,生活贫困。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烹调方法,把蔬菜等放在水里煮:~白菜。

久煮:~粥。~药。 忍受,耐苦支持:煎~。~夜。~炼。 同“嗷”。

小口儿地喝:~了一口茶。

一种调味用的液体,味酸:米~。熏~。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熬』

《唐韻》五牢切《集韻》《韻會》《正韻》牛刀切,𠀤音敖。 《說文》本作𤏺。乾煎也。 《揚子·方言》凡以火而乾五穀之類,自山而東,齊楚以往,謂之熬。 《禮·內則》煎醢加于陸稻上,沃之以膏,曰淳熬。 《周禮·地官·舍人》共飯米熬穀。 《後漢·邊讓傳》少汁,則熬而不可熟。  又與嗸通。 《前漢·陳湯傳》衆庶熬熬苦之。 《註》愁聲。 《說文》或作䵅。 《集韻》或作𩱏。

『姜』

《廣韻》《集韻》《韻會》𠀤居良切,音疆。神農居姜水,以爲姓,其後爲齊甫,申呂,紀許,向芮。  又不姜,水名。 《山海經》不姜之水,黑水窮焉。 《柳宗元·天對》盈盈黑水,窮于不姜。 《集韻》同𧅁。

『呷』

《唐韻》《正韻》呼甲切《集韻》迄甲切,𠀤音䛅。 《說文》吸呷也。 《長箋》吸而飮曰呷。甲有斂藏義,故从甲。  又《廣韻》喤呷,衆聲。  又《司馬相如·子虛賦》噏呷萃蔡。 《註》衣裳張起之貌。

『醋』

《廣韻》在各切《集韻》疾各切,𠀤音昨。 《說文》客酌主人也。 《徐曰》今俗作倉故切,溷酢,非是。 《玉篇》報也。進酒於客曰獻,客答主人曰醋。今音措。 《儀禮·特牲饋食禮》祝酌受尸,尸醋主人。 《註》今文醋曰酢。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倉故切,音措。 《廣韻》醬醋。◎按醬醋之醋,古人作酢。互詳酢字註。  又醋溝,地名。 《岑參詩》龍堆接醋溝。 《郭緣生·述征記》醬魁城至醋溝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