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萁之敏


   后因以之喻文思敏捷。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rán qí zhī mǐn
成语注音 ㄖㄢˊ ㄑ一ˊ ㄓ ㄇ一ㄣˇ
成语简拼 rqzm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后因以之喻文思敏捷。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相传三国魏曹植在其兄曹丕的胁迫下七步成诗,诗中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语。宋 宁参《白水县斋十咏》序:“曾无击钵之音,但愧燃萁之敏。”


成语典故

源见“七步成诗”。喻文思敏捷。宋 宁参《白水县斋十咏》序:“曾无击钵之音,但愧燃萁之敏。” 偏正 比喻文思敏捷,才华横溢。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魏)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处以死刑)。(曹植)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愧色。”宋·宁参《白水县斋十咏》序:“曾无击钵之音,但愧~。”△褒义。多用于描写聪明智慧。→七步之才 出口成章?江郎才尽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烧起火焰:自~。~料。~烧。~点。~眉之急。 引火点着:点~。~灯。

豆茎:豆~。 古书上说的一种草,像荻而细。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迅速,灵活:~捷。~感。~锐。~达(敏捷而通达事理)。灵~。聪~。神经过~。 奋勉:~求(勉力以求)。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燃』

《廣韻》俗然字。詳然字註。 《元經》光熙元年夏五月範陽地燃。  又《拾遺記》周武王六年,燃丘之國獻比翼鳥。

『萁』

《唐韻》《集韻》𠀤渠之切,音棊。 《說文》豆莖也。 《前漢·楊惲傳》種一頃豆,落而爲萁。  又《廣韻》居疑切,音姬。 《韻會》菜,似蕨。 《馬融·廣成頌》茈萁芸蒩。  又草也。 《前漢·五行志》檿弧萁服。 《師古註》服,盛箭者,萁草似荻而細,織之爲服也。  又《禮·曲禮》梁曰薌萁。 《註》萁,語辭也。  又居開切,音該。 《淮南子·時則訓》爨萁燧火。 《註》取萁木燧之,火炊之。

『之』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敏』

《唐韻》眉殞切《集韻》美殞切,𠀤音愍。 《說文》疾也。 《釋名》敏,閔也。進敘無否滯之言也,故汝潁言敏曰閔。 《書·大禹謨》黎民敏德。  又《說命》惟學遜志務時敏。 《詩·大雅》殷士膚敏。  又《類篇》足大指名。 《詩·大雅》履帝武敏歆。 《箋》敏,拇也。  又《爾雅·釋樂》商謂之敏。 《註》五音之別名。  又《博雅》捷敏,亟也。 《諡法解》速也。 《廣韻》聰也,達也。 《玉篇》敬也,莊也。  又《韻補》叶母鄙切。 《詩·小雅》農夫克敏。與止喜叶。 《前漢·敘傳》宣之四子淮陽聰敏,舅氏籧篨,幾陷大理。勄字从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