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原烈火


   燎:燃烧;原:原野。烧遍广大原野的熊熊大火。比喻迅猛发展不可抵挡的力量。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liáo yuán liè huǒ
成语注音 ㄌ一ㄠˊ ㄩㄢˊ ㄌ一ㄝˋ ㄏㄨㄛˇ
成语正音 “燎”,不能读作“liǎo”。
成语简拼 lylh
感情色彩 褒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英文 a blazing prairie fire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燎:燃烧;原:原野。烧遍广大原野的熊熊大火。比喻迅猛发展不可抵挡的力量。



反义词



成语示例


改革开放的洪流,似燎原烈火,不可阻挡。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尚书 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成语典故

参见[燎原之火]。千钧《伟大的历史壮举》:“毛泽东同志点燃了武装革命的燎原烈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道路。” 偏正 烧遍原野的熊熊大火。多用以比喻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语本《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千钧《伟大的历史壮举》:“毛泽东同志点燃了武装革命的~,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道路。”△多用于描写革命运动。 ?星星之火。 也作“燎原之火”、“烈火燎原”。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延烧:~荒。~原烈火。 烫:~泡。 照明。

挨近火而烧焦:把头发~了。

最初的,开始的:~本。~告。~稿。~籍。~理。~料。~色。~始。~著。 本来:~样。~型。~址。~主。 谅解,宽容:~宥。~谅。 宽广平坦的地方:~野。平~。 同“塬”。

火势猛;引申为猛,厉害:~火。~焰。~酒。~马。~性。激~。剧~。 气势盛大:轰轰~~。 刚直,有高贵品格的;为正义而死难的:~女。壮~。先~。~士。 功业:功~。 古同“列”,行列。

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力。~烛。~源。~焰。烟~。~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 紧急:~速。十万~急。 指枪炮弹药等:~药。~炮。 发怒,怒气:~暴。~性。 中医指发炎、红肿、烦躁等的病因:肝~。毒~攻心。 形容红色的:~红。~腿。 古代军队组织,一火十个人。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燎』

《玉篇》《正韻》𠀤力弔切,音料。 《玉篇》庭燎國之大事,樹以照衆也。 《詩·小雅》庭燎之光。 《釋文》鄭云:在地曰燎,執之曰燭,樹之門外曰大燭,於內曰庭燎,皆是照衆爲明。 《禮·月令》以共郊廟及百祀之薪燎。 《周禮·天官·閽人》設門燎。 《註》地燭也。  又《玉篇》放火也。  又《詩·陳風》佼人燎兮。 《朱傳》燎明也。  又《詩·小雅》燎之方揚。 《箋》火田曰燎。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力照切,音療。 《廣韻》照也。  又《廣韻》一曰宵田。  又《廣韻》放火也。 《詩·大雅》瑟彼柞棫,民所燎矣。  又《集韻》本作尞。 《前漢·郊祀志》尞禋有常用。 《註》師古曰:尞與燎同。  又《唐韻》力小切《集韻》《韻會》朗鳥切《正韻》盧絞切,𠀤音繚。 《說文》本作𤐗,亦放火也。 《書·盤庚》若火之燎于原。 《註》燎,力召反。  又力鳥反。  又《集韻》或作𤊽。亦作轑。 《前漢·杜欽傳》欲以熏轑天下。 《註》師古曰:轑,讀曰燎。假借用字。  又《集韻》憐蕭切,音聊。縱火焚也。  又離昭切,音摎。火在地曰燎。 《詩·小雅·庭燎釋文》徐邈音力燒反。

『原』

《唐韻》《集韻》《韻會》𠀤愚袁切,音元。 《說文》高平曰原,人所登。 《爾雅·釋地》大野曰平,廣平曰原。 《周禮·地官·大司徒》辨其山林澤墳衍原隰之名物。 《禮·月令》孟夏,令野虞出行田原,爲天子勞農。  又《前漢·食貨志》農漁商賈四者,衣食之原。 《董仲舒傳》道之大,原出於天。 《司馬相如傳》爾陿游原。 《註》孟康曰:原,本也。  又《爾雅·釋言》原,再也。 《疏》重再也。 《易·比卦》原筮元永貞。 《朱傳》必再筮,自審有元善長永正固之德。 《禮·文王世子》命膳宰曰:末有原。 《註》末,勿也。謂所食之餘,不可再進也。 《前漢·禮樂志》以沛宮爲原廟。 《註》師古曰:原,重也。言已立正廟,更重立也。  又《韻會》推原也。 《易·繫辭》原始要終。 《前漢·薛宣傳》原心定罪。 《註》師古曰:原,謂尋其本也。 《管子·戒篇》春出,原農事之不本者,謂之遊。 《註》原,察也。  又宥罪曰原。 《晉書·潘岳傳》會詔原之。  又通作源。 《前漢·食貨志》猶塞川原爲潢洿也。 《註》師古曰:原,謂水泉之本也。  又姓。 《廣韻》孔子弟子有原憲。 《前漢·趙廣漢傳》潁川大姓原褚。 《註》原褚,二姓也。  又州名。 《韻會》漢高平縣,魏爲鎮州,又攺原州。  又《韻補》叶虞雲切。 《史記·敘傳》懷王客死,蘭咎屈原。好諛信讒,楚幷于秦。

『烈』

《唐韻》《正韻》良辥切《集韻》《韻會》力蘖切,𠀤音列。 《說文》火猛也。 《玉篇》熱也。 《書·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  又《詩·鄭風》火烈具舉。 《傳》烈,列也。 《箋》列人持火具舉,言衆同心。  又《爾雅·釋詁》烈,業也。 《書·伊訓》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 《傳》湯有功烈之祖,故稱焉。  又《詩·小雅》烝衎烈祖。 《箋》烈,美也。  又《爾雅·釋詁》烈,光也。 《詩·周頌》休有烈光。  又《爾雅·釋訓》烈烈,威也。 《詩·小雅》烈烈征師。 《箋》烈烈,威武貌。  又《詩·小雅》憂心烈烈。 《箋》烈烈,憂貌。  又《詩·小雅》南山烈烈。 《傳》烈烈然至難也。 《疏》値時寒甚,視南山則烈烈然,愴其至役之勞苦,而情以爲至難也。  又《爾雅·釋詁》烈,餘也。 《註》𨻰鄭之閒曰烈。 《揚子·方言》晉衞之閒曰烈。  又《詩·大雅·雲漢序》宣王承厲王之烈。 《箋》烈,餘也。  又《孟子》於今爲烈,如之何其受之。 《註》於今爲烈烈明法,如之何受其餽也。  又《韻會》毒也。 《前漢·公孫弘傳》若湯之旱,則桀之餘烈也。  又《戰國策》聞弦者,音烈而高飛。 《註》烈,猛也。  又《揚子·方言》烈,暴也。 《史記·酷吏傳》皆以酷烈爲聲。  又《諡法》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業曰烈。  又《集韻》忠烈也。 《韻會》剛正曰烈。 《史記·伯夷傳》烈士徇名。  又《聶政傳》乃其𡛷亦烈女也。  又《爾雅·釋草疏》本草,石芸味甘。一名螫烈。  又《通典·兵制》五人爲烈,烈有頭目。詳火字註。  又姓。 《拾遺記》烈裔工畫。  又與裂通。 《前漢·王莽傳》軍人分烈莽身支節。  又《唐韻正》古音例。 《詩·豳風》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傳》栗烈,寒氣也。  又《大雅》載燔載烈,以興嗣歲。 《傳》貫之加于火曰烈。 《楊戲楊季休贊》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 《註》克,苦代反。◎按字彙引此云:叶力質切。非。朱子於詩七月生民烈字,俱云:叶力制反。唐韻正直以爲古音例。所引經傳子集甚詳,皆確有明據,應从之。  又與厲通。 《詩·大雅》烈假不瑕。 《釋文》烈,鄭作厲。力世反。  又《禮·祭法》厲山氏之有天下也。 《註》厲山氏炎帝也。起于厲山,或曰烈山氏。魯語作列山。左傳作烈山。 《水經注》賜水西逕厲鄕南,水南有重山,卽烈山也。山下一穴,相傳神農所生處,故禮謂之烈山氏。 《唐韻正》莊子齊物論,厲風濟,則衆竅爲虛。厲卽烈字。  又音賴。見《詩·大雅·烈假註》鄭虔讀。  又與冽通。 《詩·小雅》有冽氿泉。 《疏》七月云:二之日栗冽,是冽爲寒氣也。 《說文》本作𤉩。 列烈二字原从歺作。

『火』

《唐韻》《集韻》呼果切《韻會》《正韻》虎果切,𠀤貨上聲。 《說文》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 《釋名》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毀也,物入中皆毀壞也。 《玉篇》𤆄者,化也,隨也,陽氣用事萬物變隨也。 《古史考》燧人氏初作火。 《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  又星名。 《書·堯典》日永星火。 《傳》火,蒼龍之中星。  又大火,鶉火,辰次之名。  又《禮·王制》昆蟲未蟄,不以火田。 《前漢·成帝紀》火耕水耨。  又《周禮·夏官·司爟》變國火以救時疾。 《註》春取楡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論語》鑽燧改火。  又盛陽曰炎火。 《詩·小雅》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傳》炎火,盛陽也。 《箋》螟螣之屬,盛陽氣嬴則生之。明君爲政,田祖之神不受此害,持之付與炎火,使自消亡。  又官名。 《左傳·昭十七年》炎帝氏以火紀,故爲火師,而火名。 《疏》春官爲大火。夏官爲鶉火,秋官爲西火,冬官爲北火,中官爲中火。  又《春秋·宣十六年》成周宣榭火。 《左傳》人火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  又《南史·齊武帝紀》魏地謠言,赤火南流,有沙門從北齎此火至,色赤而微,云以療疾貴賤爭取之,多得其驗,咸云聖火。  又《唐書·兵志》府兵,十人爲火,火有長。彍騎,十人爲火,五火爲團。 《通典·兵制》五人爲烈,烈有頭目,二烈爲火,立火子,五火爲隊。  又《司馬法》人人正正,辭辭火火。 《註》言一火與一火猶人人殊之人人也。卽俗謂火伴。 《古木蘭詩》出門看火伴。  又人身有火。 《本草綱目》心藏神爲君火。包絡爲相火。  又隂火,海中鹽氣所生。凡海水遇隂晦,波如然火,有月卽不復見。 《木華·海賦》隂火潛然。  又山名。 《山海經》崑崙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  又《正字通》陸游曰:火山軍,其地鋤深,則有烈燄,不妨耕種。  又井名。 《左思·蜀都賦》火井沈熒於幽泉。 《註》火井,在臨邛縣。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須臾隆隆如雷聲,焰出通天,光輝十里,以筒盛接,有光無灰。  又寒火。 《抱朴子·地眞篇》南海蕭丘,火春生秋滅。生木小,焦黑。  又火傳。 《莊子·養生主》指窮放爲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又南方有食火之國,其人能食火炭。  又《爾雅·釋魚》十龜,一曰火龜。 《疏》龜生火中者。  又火䑕。 《山海經》火山國,其山雖霖,雨火常燃,火中白䑕,時出山邊求食,人捕得之,以毛作布,名火澣布。  又姓。 《明紀事本末》火濟,從諸葛亮南征孟獲有功,封羅甸國王。 《正字通》洪武時,翰林火原潔。  又《廣東通志》古人一年四時改火。今瓊州西鄕音謂一年爲一火,火音微。東鄕人謂一年爲喜,或爲之化,乃喜之變音。  又叶虎洧切《詩·豳風》七月流火,八月萑葦。◎按唐韻正:火,古音毀,轉聲則爲喜,故灰字从火得聲。而左傳襄三十年:或叫于宋太廟,曰:譆譆出出,鳥鳴于亳社。如曰譆譆,則爲火之徵也。是直以爲火當讀作毀,非止叶音矣。  又叶後五切。 《韓愈·元和聖德詩》施令酬功,急疾如火。天地中閒,莫不順序。  又叶虎何切。 《莊子·外物篇》利害相摩生火寔多,衆人焚和,月固不勝火。 《韻會小補》今人謂兔岐脣曰火。蓋古音也。 《集韻》或作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