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衣对泣


   睡在牛衣里,相对哭泣。形容夫妻共同过着穷困的生活。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niú yī duì qì
成语注音 ㄋ一ㄡˊ 一 ㄉㄨㄟˋ ㄑ一ˋ
成语简拼 nydq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牛衣對泣
成语英文 weep together in coarse clothes
成语结构  紧缩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睡在牛衣里,相对哭泣。形容夫妻共同过着穷困的生活。


近义词



成语示例


翁家乏食,借贷无门,典质已尽,搔首踟蹰,牛衣对泣而已。(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 义猫》)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汉书·王章传》:“初,章为渚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涕泣。”


成语典故

西汉时的王章字仲照;家里非常贫穷,年轻时在长安大学中求学,和妻子住在一起,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有一次,他生病,没有被子,只好盖用乱麻和草编织的像蓑衣一类的东西。这是当时给牛御寒用的,人们称它为“牛衣”。王章蜷缩在牛衣里,冷得浑身发抖。   王章以为自己快死了,哭泣着悲戚地对妻子说:“我的病很重,连盖的被子都没有。看来我就要死去,我们就此诀别吧!”   妻子听了,怒气冲冲地斥责他说:”仲卿!你倒是说说,京师朝廷中的那班贵人,他们的学问谁及得上你?现在你贫病交迫,不自己发奋,振作精神,却反而哭泣,多没出息呀!”   王章听了这席话,不禁暗自惭愧。病愈后,他发奋读书,终于当了官。他当官后,直言敢谏,有一次,他准备上书指斥大将军工凤专权。他的妻子怕他丢了官,劝阻说:“一个人要知足,难道你忘记当年穿了牛衣哭泣的情景了吗?”   王章不同意妻子的说法,对她道:“这不是你们妇女所能懂得的事”他坚持控告王凤,结果反被王凤风陷害,获罪下狱死去。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是反刍类动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刀小试(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黄。~角。 星名,二十八宿之:~斗(指牛宿和斗宿二星)。 喻固执或骄傲:~气。 姓。

人穿在身上用以蔽体的东西:~服。~着(zhuó)。~冠。~架。~锦还(huān)乡。 披或包在物体外面的东西:炮~。糖~。肠~。 姓。

小声哭:~诉(哭着控诉)。抽~。哭~。涕~。 眼泪:饮~。~下如雨。~血(a.流眼泪没有声,像出血那样;b.指在丧事期)。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牛』

《唐韻》語求切《集韻》魚尤切《韻會》疑尤切,𠀤𪙊平聲。 《說文》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頭三封尾之形。 《註》徐鍇曰:件,若言物一件二件也。封,高起也。 《玉篇》黃帝服牛乗馬。 《易·无妄》或繫之牛。  又《說卦》坤爲子母牛。 《禮·曲禮》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  又《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氣。 《疏》月建丑,土能克水,故作土牛,以畢送寒氣也。  又樹化牛。 《玄中記》千年樹精,化爲靑牛。始皇伐大樹,有靑牛躍出入水。  又官名。 《周禮·地官》牛人,掌養國之公牛,以待國之政令。  又牽牛,宿名。 《爾雅·釋天》星紀,斗牽牛也。 《註》牽牛斗者,日月五星之所終始,故謂之星紀。  又天牛,蟲名。一曰天水牛。 《爾雅·釋蟲》蠰齧桑註似天牛。  又紫金牛,藥名。見《本草綱目》。  又姓。 《廣韻》微子裔,司𡨥牛父,子孫以王父字爲氏。 《風俗通》漢有牛崇。  又人名。 《史記·虞舜紀》瞽瞍父曰橋牛。  又叶音疑。 《詩·小雅》我任我輦,我車我牛。叶下哉。哉讀將黎反。

『衣』

《唐韻》《集韻》《韻會》𠀤於希切,音依。 《說文》上曰衣,下曰裳。 《世本》胡曹作衣。黃帝時人。 《白虎通》衣者,隱也。 《釋名》衣,依也。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 《玉篇》所以形軀依也。 《類篇》象覆二人之形。 《易·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禮·玉藻》衣,正色。裳,閒色。 《傅𤣥·衣銘》衣服從其儀,君子德也。衣以飾外,德以飾內。  又絲衣,祭服也。 《詩·周額》絲衣其紑。  又《博雅》寢衣,衾,𩏩服也。  又《釋名》中衣,言在外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  又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閒施一襠,以養心也。  又面衣。 《晉書·惠帝紀》尚書高光進面衣。  又耳衣。 《唐·邊塞曲》金縫耳衣寒。  又綴衣,掌衣服官名。 《書·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綴衣、虎賁。  又白衣,未仕之稱。 《後漢·崔駰傳》憲諫以爲不宜與白衣會。  又牛衣,編亂麻爲之。卽今俗呼爲龍具者。 《前漢·王章傳》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  又垣衣,苔也。 《王融詩》垣衣不可裳。  又姓。 《通志·氏族略》見《姓苑》。 《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祐。  又人名。 《高士傳》被衣,堯時人。蒲衣,舜時人。  又靑衣,地名。 《史記·彭越傳》處蜀靑衣。 《註》今爲臨卭。  又借服膺意。 《書·康誥》紹聞衣德言。  又《唐韻》於旣切,讀去聲。服之也。 《玉篇》以衣被人也。 《增韻》著衣也。 《晏子·雜下篇》衣十升之布。 《前漢·東方朔傳》身衣弋綈。  又《韻補》於斤切。齊人言衣聲如殷,今姓有衣者,殷之謂歟。 一作㐆。 《通志·六書略》卽衣字,从向、身。

『泣』

《廣韻》去急切《集韻》《韻會》《正韻》乞及切,𠀤音湇。 《說文》無聲出涕也。 《徐鉉曰》泣,哭之細也。 《禮·檀弓》泣血三年。  又《集韻》力入切,音立。猋泣,疾貌。  又與澀通。血凝不消也。 《素問》寒氣容于背兪之脈,則血脈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