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蹄之涔


   涔:雨水。牛蹄印中的积水。形容水量极少。也比喻处在不能有所作为的境地。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niú tí zhī cén
成语注音 ㄋ一ㄡˊ ㄊ一ˊ ㄓ ㄘㄣˊ
成语简拼 ntzc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牛蹏之涔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涔:雨水。牛蹄印中的积水。形容水量极少。也比喻处在不能有所作为的境地。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淮南子 汜论训》:“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鳣鲔。”《淮南子 俶真》:“牛蹄之涔,无尺之鲤。”北周 庾信《为杞公让宗师表》:“况复一枝倦曲,终危九层之台;一股涔蹄,必伤千里之驾。”


成语典故

涔:积水。牛脚印里的积水。比喻境地狭小局促,无法发挥、施展才能。汉.刘安《淮南子.氾论训》:“牛蹄之涔,不能生鳣鲔,而蜂房不容鹄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 偏正 涔,雨水。牛蹄印里的积水。比喻处在无法施展才能的境地。《淮南子·汜论训》:“~,不能生鳣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贬义。多用于指人的境遇欠佳,不能有所作为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是反刍类动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刀小试(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黄。~角。 星名,二十八宿之:~斗(指牛宿和斗宿二星)。 喻固执或骄傲:~气。 姓。

马、牛、猪等生在趾端的保护物,亦指有角质保护物的脚:~子。~筋。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连续下雨,积水成涝。 〔~~〕a.形容汗、泪、水等不断地流下;b.形容天色阴晦;c.形容头脑胀痛。 泪落很多的样子:~泪。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牛』

《唐韻》語求切《集韻》魚尤切《韻會》疑尤切,𠀤𪙊平聲。 《說文》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頭三封尾之形。 《註》徐鍇曰:件,若言物一件二件也。封,高起也。 《玉篇》黃帝服牛乗馬。 《易·无妄》或繫之牛。  又《說卦》坤爲子母牛。 《禮·曲禮》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  又《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氣。 《疏》月建丑,土能克水,故作土牛,以畢送寒氣也。  又樹化牛。 《玄中記》千年樹精,化爲靑牛。始皇伐大樹,有靑牛躍出入水。  又官名。 《周禮·地官》牛人,掌養國之公牛,以待國之政令。  又牽牛,宿名。 《爾雅·釋天》星紀,斗牽牛也。 《註》牽牛斗者,日月五星之所終始,故謂之星紀。  又天牛,蟲名。一曰天水牛。 《爾雅·釋蟲》蠰齧桑註似天牛。  又紫金牛,藥名。見《本草綱目》。  又姓。 《廣韻》微子裔,司𡨥牛父,子孫以王父字爲氏。 《風俗通》漢有牛崇。  又人名。 《史記·虞舜紀》瞽瞍父曰橋牛。  又叶音疑。 《詩·小雅》我任我輦,我車我牛。叶下哉。哉讀將黎反。

『蹄』

《廣韻》杜奚切《集韻》《韻會》田黎切《正韻》杜兮切,𠀤音題。 《釋名》蹄,底也。 《羣經音辨》獸足也。 《易·說卦》爲薄蹄。 《儀禮·士喪禮》其實特豚,四鬄去蹄。 《穀梁傳·昭八年》馬侯蹄。  又《集韻》大計切,音弟。踶或作蹄,躗也。 《羣經音辨》足相躗曰蹄。

『之』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涔』

《唐韻》鉏針切,》《集韻》《韻會》《正韻》鉏簪切,𠀤音岑。 《說文》漬也。一曰涔陽渚,在郢中。 《楚辭·招魂》望涔陽兮極浦。  又水名。 《水經注》涔水,出漢中南縣東南旱山,卽黃水也。  又潦水亦曰涔。 《淮南子·俶眞訓》牛蹄之涔。  又《爾雅·釋器》槮謂之涔。 《註》積柴養魚曰槮。  又《韓詩章句》涔,漁池也。 《馬融·長笛賦》渟涔障潰。  又涔涔,雨多貌。  又淚下貌。 《江淹·雜體詩》涔淚猶在目。  又《集韻》徐心切,音尋。義同。  又慈鹽切,音潛。 《博雅》瀀涔,栫也。或作槮。  又水名。 《山海經》大時之山,涔水出焉。  又與潛同。 《書·禹貢》沱潛旣道。  又《集韻》仕濫切。窪也。  又仕懺切,音鑱。水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