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固。异常坚固,不能攻破。形容人的意志坚定或态度固执、不能动摇。
宋·郑褒《原祭》:“根深蒂固,牢不可拔。”
见“牢不可破”。宋·郑褒《原祭》:“其传萌拆于秦、汉,枝蔓于晋、宋、齐、梁之间,迨今百千岁,根深蒂固,~。”
养牲畜的圈(juàn ):虎~。亡羊补~(喻事后补救还不为迟)。~笼。 古代称作祭品的牲畜:太~(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之称)。少~(诸侯宗庙,用羊、豕之称)。 监禁犯人的地方:监~。坐~。 结实,坚固,固定:~固。~稳(❶稳妥可靠;❷物体稳定,不摇晃)。~记。~不可破。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允许:许~。认~。宁~。 能够:~见。~能。~以。不~思议。 值得,认为:~怜。~悲。~亲。~观。~贵。~歌~泣。 适合:~身。~口。~体。 尽,满:~劲儿干。 大约:年~二十。“潭中鱼~百许头”。 表示转折,与“可是”、“但”相同。 表示强调:他~好了。 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语气:都这么说,~谁见过呢? 用在疑问句里加强疑问语气:这件事他~同意? 姓。
〔~汗(hán)〕中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
抽,拉出,连根拽出:~腿。~草。~牙。~苗助长。 夺取军事上的据点:连~数城。 吸出:~毒。~火罐儿。 选取,提升:提~。~擢。 超出,高出:海~。挺~。~地(山、树、建筑物等高耸在地面上)。~尖儿。出类~萃。 把东西放在凉水里使变凉:把西瓜放在冰水里~一~。 改变:坚韧不~。心志不可~。
《唐韻》魯刀切《集韻》《韻會》《正韻》郞刀切,𠀤音勞。 《說文》閑養牛馬圈也。从牛,冬省,取其四周帀也。 《玉篇》牲備也。 《詩·大雅》執豕于牢。 《周禮·地官》充人掌繫祭祀之牲牷,祀五帝,則繫於牢。 《註》牢,閑也。必有閑者,防禽獸觸齧。 《管子·輕重戊篇》殷人之王,立帛牢,服牛馬。 又牛曰太牢,羊曰少牢。 《禮·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 又《周禮·天官·小宰》牢禮之灋。 《註》三牲牛羊豕,具爲一牢。 《齊語》環山於有牢。 《註》牢,牛羊豕也。言雖山險,皆有牢牧。 又《玉篇》廩食也。 《史記·平準書》願募民自給費,因官器作煑鹽,官與牢盆。 《註》如淳曰:牢,廩食也。古人名廩爲牢也。盆者,煑鹽盆蘇。林云:牢,價直也。今世人言雇手牢盆。樂彥云:牢乃盆名。 《後漢·西羌傳》諸將多盜牢稟。 《註》牢,價直也。 《應劭傳》多其牢賞。 又《唐韻》堅也,固也。 《史記·外戚世家》欲連固根本牢甚。 又《前漢·揚雄傳》惜誦以下至懷沙一卷,名曰畔牢愁。 《註》李奇曰:畔,離也。牢,聊也。 又《司馬相如·上林賦》牢落陸離。 又《馬融·廣成頌》臯牢陵山。 《註》臯牢,猶牢籠也。孫卿子曰:臯牢天下而制之,若制子孫也。諸本有作牢柵者,非也。 又《晉書·姚萇載紀》陛下將牢太過耳。 《註》將牢,猶俗言把穩。 又《韻會》狴犴曰牢。 《史記·天官書》赤帝行德,天牢爲之空。 又地名。 《左傳·莊二十一年》自虎牢以東。 《註》虎牢,河南成臯縣。 又《成五年》同盟于蟲牢。 《後漢·郡國志》陳留郡封丘有桐牢亭。或曰古蟲牢。 又《史記·秦本紀》伐趙皮牢,拔之。 又山名。 《後漢·南蠻哀牢夷傳》其先有婦人,名沙臺,居於牢山。 又姓。 《廣韻》孔子弟子,琴牢之後。 《後漢·佞幸傳》僕射牢梁。 又《廣韻》蒲牢,海獸名。 又《廣韻》同窂。詳穴部窂字註。 又《廣韻》《類篇》𠀤郞侯切,音樓。 《儀禮·士喪禮》握手用𤣥纁,裏長尺二寸,廣五寸,牢中旁寸。 《註》牢,讀爲樓。樓爲削約,握之中央,以安手也。 《疏》讀從樓者,義取縷斂狹少之意。云削約者,謂削之使約少也。 又《易林》失志懷憂,如坐狴牢。 又音潦。 《後漢·董卓傳》卓縱放兵士,突其廬舍,淫略婦女,剽虜資物,謂之搜牢。 《註》言牢周者,皆搜索取之也。一曰牢漉也。二字皆從去聲。今俗有此言。 又《淮南子·本經訓》牢籠天地。 《註》牢讀屋霤之霤。楚人謂牢曰霤。
『不』《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可』《唐韻》肯我切《集韻》《韻會》《正韻》口我切,𠀤音坷。 《說文》肯也。 《廣韻》許可也。 《韻會》可者,否之對。 《書·堯典》囂訟可乎。 《文中子·事君篇》達人哉山濤也,多可而少怪。 又僅可,未足之辭。 《論語》子曰:可也𥳑。 又《禮·內則》擇于諸母與可者。 《註》諸母,衆妾也,可者,傅御之屬也。 又所也。 《禮·中庸》體物而不可遺。 《註》體猶生也,可猶所也。不有所遺,言萬物無不以鬼神之氣生也。 又姓。 《正字通》唐諫議大夫可中正,宋紹興進士可懋。 又《字彙補》苦格切,音克。 《魏書·吐谷渾傳》可汗,此非復人事。 《唐書·突厥傳》可汗猶單于也,妻曰可敦。 又叶孔五切,音苦。 《韓愈·元和聖德詩》負鄙爲難,縱則不可。出師征之,其衆十旅。 又叶口箇切,軻去聲。 《魏文帝·寡婦賦》伏枕兮不寐,逮平明兮起坐。愁百端兮猥來,心鬱鬱兮無可。 又《集韻》歌古作可。註詳欠部十畫。 又讀作何。 《石鼓文》其魚隹可。 《風雅廣逸註》隹可讀作惟何,古省文也。 《唐韻》《集韻》《韻會》𠀤居月切,音蕨。 《說文》發石也。从厂,欮聲。 《玉篇》短也。 《爾雅·釋言》其也。 《周禮·地官·鄕大夫之職》厥明。 《註》其也。 又《前漢·諸侯王表》漢諸侯王厥角稽首。 《註》應劭曰:厥者,頓也。角者,頟角也。 又姓。 《韻會》京兆人,漢賜衡山王妾厥氏。 又《韻會》九勿切,音𠜾。突厥世居金山,工於鐵作,金山狀如兜鍪。俗呼兜鍪爲突厥,因爲國號。 《唐韻》古俄切《集韻》《韻會》《正韻》居何切,𠀤音柯。 《說文》詠也。 《徐曰》長引其聲以詠也。 《釋名》人聲曰歌。歌者,柯也。以聲吟詠上下,如草木有柯葉也。 《揚子·方言》兗冀言歌,聲如柯。 《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 《正義曰》直言不足以申意,故令歌詠其詩之義以長其言。 《禮·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 《又》歌之爲言也,長言之也。言之不足,故長言之。 又曲合樂也。 《詩·魏風》我歌且謠。 《傳》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 《疏》正義曰:謠旣徒歌,則歌不徒矣,故曰曲合樂曰歌。歌謠對文如此,散則歌爲總名,未必合樂也。 又《韓詩·章句》有章曲曰歌,無曰謠。 又《古樂府註》齊歌曰謳,吳歌曰歈,楚歌曰豔。奏樂曰登歌,曰升歌。 又鐘名。 《左傳·襄十一年》鄭人賂晉侯歌鐘二肆,晉侯以樂之半賜魏絳。 又山名。 《廣輿記》歌山,在廣西平樂府富川縣。 又朝歌,地名,紂所都也。漢爲縣,屬河內郡。見《前漢·地理志》。 又叶古賀切,音過。 《左貴𡣕·晉元后誄》內敷隂敎,外毗陽化。綢繆庶政,密勿夙夜。恩從風翔,澤隨雨播。中外禔福,遐邇詠歌。說見《顏氏·刊謬正俗》。 又叶居之切,音姬。 《屈原·遠遊》張樂咸池奏承雲兮,二女御九韶,歌,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 又叶斤於切,音居。 《柳宗元·饒娥𥓓辭》鄱民哀號,或以頌歌。齊女色憂,傷槐罷誅。 《說文》或作謌。 《集韻》或作𡃭。
『拔』《唐韻》《集韻》《韻會》𠀤蒲八切,辦入聲。 《說文》擢也。 《增韻》抽也。 《易·乾·文言》確乎其不可拔。 又《泰卦》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後漢·蔡邕傳》連見拔擢,位在上列。 《晉書·胡母輔之傳》甄拔人物。 又《爾雅·釋詁》殲拔殄,盡也。 又《增韻》攻而舉之也。 《前漢·高帝紀》攻碭,三日拔之。 《註》破城邑而取之,若拔樹木幷得其根本。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蒲撥切,音跋。回也。 又《增韻》疾也。 《禮·少儀》毋拔來。 《疏》拔,速疾之意。 《前漢·𨻰項傳贊》拔起隴畝之中。 《註》疾起也。 又挺也。特立貌。 《杜甫詩》友于皆挺拔。 又括也。矢末也。 《詩·秦風》舍拔則獲。 《疏》以鏃爲首,故拔爲末。 又除也。 《周禮·秋官·赤犮氏註》赤犮猶言捇拔。 《疏》拔,除去之也。 又與茇通。 《前漢·禮樂志》拔蘭堂。 《註》拔,舍止也。 又《集韻》北末切,音撥。把也。 又《集韻》《韻會》𠀤蒲蓋切,音旆。 《詩·大雅》柞棫拔矣。 《疏》拔然生柯葉也。 又《集韻》《韻會》蒲昧切《正韻》步昧切,𠀤音佩。 《詩·大雅·朱傳》挺拔而上,不拳曲蒙密也。 又拂取也。 又《唐韻》《集韻》𠀤房越切,音伐,草名。 《爾雅·釋草》拔蘢葛。 《註》似葛,蔓赤,葉多。 又《集韻》筆別切。讀若分別之別。晉俗謂平地除𡊅曰拔。 又《張華·鮑文泰誄》抱道冲虚,執義貞厲。栖遲無悶,不營不拔。厲音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