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抢劫、偷窃之类。
指抢劫、偷窃之类。
明·陈子龙《问古者天下凡郡县兼城……》:“今晏然无犬吠之警,而上下数牵,即一旦事起,复遣数四辈乎?”
东汉 班固《汉书 匈奴传赞》:“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指盗贼之事。《汉书.匈奴传》:“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千戈之役。”亡:通“无”。 偏正 因狗叫而引起的警报。指盗窃之类的小动乱。《汉书·匈奴传赞》“是时边城晏闲,牛马布野,三世无~,菞庶亡干戈之役”。△贬义。用以描写治狗方面。
狗:猎~。警~。~马之劳。~牙交错。~子(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儿子)。桀~吠尧(喻走狗一心为主子效劳)。
狗叫:~叫。狂~。蜀犬~日(喻少见多怪)。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注意可能发生的危险,戒备,告诫:~卫。~世。~告。~戒。~备。~惕。~省(xǐng )(警惕醒悟)。 需要戒备的事件或消息:~号。~报。~钟。 感觉敏锐,见解独到:~句。~觉(jué)。机~。 国家维持社会秩序和治安的武装力量:~察。~士。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苦𥌭切,圈上聲。 《說文》狗之有縣蹏者也。象形。孔子曰:視犬之字,如畫狗也。 《埤雅》傳曰:犬有三種,一者田犬,二者吠犬,三者食犬。食犬若今菜牛也。 《書·旅獒》犬馬非其土性不畜。 《禮·曲禮》效犬者,左牽之。 《疏》狗,犬通名。若分而言之,則大者爲犬,小者爲狗。故月令皆爲犬,而周禮有犬人職,無狗人職也。但燕禮亨狗,或是小者,或通語耳。 又《禮·曲禮》犬曰羹獻。 《周禮·秋官·司寇·犬人疏》犬是金屬,故連類在此。犬有二義,以能吠止人則屬艮,以能言則屬兌。 又《史記·司馬相如傳》其親名之曰犬子。 又《左傳·隱八年》遇於犬丘。 《註》犬丘,垂也。地有兩名。
『吠』《唐韻》扶廢切《集韻》《韻會》房廢切,𠀤音茷。 《說文》犬吠鳴也。 《廣韻》犬聲。 《詩·召南》無使尨也吠。 《戰國策》跖之狗吠堯。 《楚辭·九章》邑犬羣吠兮,吠所怪也。 又吠狗,地名。 《齊語》以燕爲主,反其侵地柴夫、吠狗。 《註》燕之二邑。 《集韻》或作犻𤝜。
『之』《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警』《唐韻》《正韻》居影切《集韻》《韻會》舉影切,𠀤音景。 《說文》戒也。 《玉篇》敕也。 《左傳·宣十二年》且雖諸侯相見,軍衞不徹警也。 《疏》戒之至也。 《周禮·天官·小宰》正歲則以灋警戒羣吏,令修宮中之職事。 《註》勑戒之言。 又猶起也。 《禮·文王世子》天子視學,大昕鼓徵,所以警衆也。 《疏》警動衆人,令早起也。 又《廣韻》寤也。 又《廣雅》警警,不安也。 又曲名。 《唐書·儀衞志》鼓吹九曲,三曰警鼓。 又通作儆。 《古今注》警蹕,所以戒行徒也。 《前漢·梁孝王傳》出稱警,入言䟆。 《師古註》警者,戒肅也,䟆,止行人也。 《周禮·夏官·鄭註》作儆蹕。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警州,本定遠城。 亦通作驚。 《史記·司馬相如傳》祝融驚而蹕御。 《漢書》作警。 《說文》本作警。警字从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