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吠狴犴


   吠:狗叫;狴犴:传说中一种野兽名,这里指狂犬。狂犬乱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kuáng fèi bì àn
成语注音 ㄎㄨㄤˊ ㄈㄟˋ ㄅ一ˋ ㄢˋ
成语简拼 kfba
感情色彩 贬义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吠:狗叫;狴犴:传说中一种野兽名,这里指狂犬。狂犬乱叫。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柳宗元《乞巧文》:“王侯之门,狂吠狴犴。臣剑百步,喉喘颠汁。”


成语典故

述补 狴犴,牢狱。如牢狱里的狂犬乱叫。唐·柳宗元《乞巧文》:“王侯之门,~。臣到百岁,喉喘颠汗。”△贬义。用以形容狂乱的叫声。→狂犬吠日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本称狗发疯,后亦指人精神失常:~犬。疯~。癫~。发~。~人。 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的态度:轻~。~妄(极端自高自大)。~吠(狗狂叫,借指疯狂的叫嚣)。~乱。~野。~躁。~恣。~草(草书的一种,风格狂放无羁)。 气势猛烈,超出常度:~风。~飙。~热。力挽~澜。

狗叫:~叫。狂~。蜀犬~日(喻少见多怪)。

〔~犴〕传说中的兽名。古代牢狱门上绘其形状,故又用为牢狱的代称。

驼鹿。

〔狴~〕见“狴”。 〔~狱〕古代乡亭的牢狱,引申为狱讼之事。亦作“岸狱”。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狂』

《廣韻》巨王切《集韻》渠王切,𠀤音軖。 《廣韻》病也。心不能審得失之地。則謂之狂。 《書·微子》我其發出狂。 《疏》狂生於心,而出於外。應璩詩云:積念發狂癡,此其事也。  又《書·洪範》曰狂恆風若。 《疏》鄭康成以狂爲倨慢,以對不敬,故爲慢也。  又《集韻》一曰躁也。 《詩·鄘風》衆穉且狂。 《傳》是乃衆幼穉且狂,進取一槩之義。 《疏》論語云:狂者進取,仰法古例,不顧時俗,是進取一槩之義。 《論語》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  又《詩·鄭風》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傳》狂,狂人也。 《疏》都是美好,狂是醜惡。  又鳥名。 《爾雅·釋鳥》狂,茅鴟。 《註》今鶂鴟也。似鷹而白。 《疏》茅鴟一名狂。◎按廣韻作鵟。  又《爾雅·釋鳥》狂,㝱鳥。 《疏》㝱鳥一名狂。 《山海經》栗廣之野,有五彩之鳥,有冠,名曰狂鳥。〇按集韻作鵟。亦作𨿗。  又山水名。 《山海經》狂山無草木,冬夏有雪,狂水出焉,西流,注于浮水。  又大𩇵之山,狂水出焉,西南流,注于伊水。 《註》國名記云:狂水逕綸氏城,在今南陽。  又《集韻》本作𤝵。 《說文》狾犬也。或作𤝶𢙌。  又《廣韻》《正韻》渠放切《集韻》具放切,𠀤音誆。 《廣韻》狂,輒爲也。  又《集韻》古况切,音誑。惑也。  又《集韻》局縛切,音戄。狂狂,犬走貌。

『吠』

《唐韻》扶廢切《集韻》《韻會》房廢切,𠀤音茷。 《說文》犬吠鳴也。 《廣韻》犬聲。 《詩·召南》無使尨也吠。 《戰國策》跖之狗吠堯。 《楚辭·九章》邑犬羣吠兮,吠所怪也。  又吠狗,地名。 《齊語》以燕爲主,反其侵地柴夫、吠狗。 《註》燕之二邑。 《集韻》或作犻𤝜。

『狴』

《廣韻》邊兮切《集韻》邊迷切,𠀤音鎞。 《玉篇》獸名。 《廣韻》狴犴,獸也。  又《廣韻》本作𨻼。牢也。 《集韻》或作𨻀。詳阜部𨻀字註。  又《集韻》部禮切,音陛。狴犴,獄名。

『犴』

《廣韻》《正韻》俄寒切《集韻》俄干切,𠀤音雃。 《廣韻》本作豻。北地野狗,似狐而小。 《正字通》陸佃曰:黑喙,善守。故字從干。干,扞也。 《淮南子·道應訓》靑犴白虎。  又《集韻》《韻會》𠀤何干切,音寒。本亦作豻。義同。  又《集韻》居寒切,音干。野犴,獸名。  又《唐韻》五旰切《集韻》《正韻》魚旰切《韻會》疑旰切,𠀤音岸。 《說文》豻,或从犬。引《詩》宜犴宜獄。今《詩·小雅》作宜岸宜獄。 《釋文》《韓詩》作犴。鄕亭之繫曰犴,朝廷曰獄。 《後漢·崔駰傳》獄犴塡滿。  又人名。 《左傳·昭二十四年》越大夫胥犴,勞王于豫章之汭。 《史記·梁孝王世家》睢陽人類犴反者。 《註》人姓名也。反字或作友。 《集韻》本作豻,野犬也。犬所以守,故謂獄爲豻。◎按《廣韻》犴,獄也。豻,野狗也。分二義。《集韻》本《說文》合爲一。應從《集韻》。  又《集韻》《類篇》𠀤魚撊切,音鴈。本作干。或作𤜵。  又居莧切,音襇。逐虎犬。亦作𤜵。𤜵原字从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