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尾巴


   传说狐狸能变成人形迷惑人,但不能使尾巴改变。比喻坏人的本来面目或迷惑、欺骗人的罪证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ú lí wěi ba
成语注音 ㄏㄨˊ ㄌ一ˊ ㄨㄟˇ ˙ㄅㄚ
成语简拼 hlwb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英文 fox's tail-cloven hoof(something that gives away the evil intention of somebody like a fox tail)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传说狐狸能变成人形迷惑人,但不能使尾巴改变。比喻坏人的本来面目或迷惑、欺骗人的罪证


成语示例


但是他的话未免说的太露骨,已经明明白白把他的狐狸尾巴显露出来了。冯玉祥《我的生活》第十一章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法云寺》:“孙岩娶妻三年,不脱衣而卧。岩私怪之,伺其睡,阴解其衣,有毛长三尺似野狐尾。岩惧而出之。妻临去,将刀截岩发而走。邻人逐之,变成一狐,追之不得。


成语典故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孙岩娶妻三年,不脱衣而卧。岩私怪之,伺其睡,阴解其衣,有三毛,长三尺,似野狐尾。岩惧而出(休弃)之。” “狐狸尾巴”比喻坏人的本来面目或骗人的罪证。 陈绍基《金十字架》九:“经过接连几天的侦破,现在终于揪住朱成耀的狐狸尾巴,微型胶卷被控制在镇内。” 偏正 传说狐狸能变成人形来迷惑人,但尾巴却无法改变。以“狐狸尾巴”比喻坏人的本来面目或阴谋的罪证。语本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孙岩娶妻三年,不脱衣而卧。岩私怪之,伺其睡,阴解其衣,有毛长三尺似野狐尾。岩惧而出之。妻临去,将刀截岩发而走。邻人逐之,变成一狐,追之不得。”陈绍基《金十字架》9:“经过接连几天紧张的侦破,现在终于揪住朱成耀的~。”△贬义,多用于比喻罪证。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哺乳动物的一属,形状略像狼。毛赤黄色,性狡猾多疑,遇见攻击时肛门放出臭气,乘机逃跑。皮可做衣服(通称“狐狸”):~臭(腋下臭气)。~肷(狐腋下和腹部的毛皮)。~疑(多疑)。~媚(曲意逢迎,投入所好)。~死首丘(传说狐狸将死,头必向出生的山丘。喻不忘本,亦喻对故乡的思念)。 姓。

即“貉”。 哺乳动物,形状与猫相似,毛皮可制衣物。亦称“狸子”、“狸猫”、“山猫”、“豹猫”。

鸟兽虫鱼等身体末端突出的部分:~巴。~鳍。鸟~。 末端:排~。船~。~声。~骨。~灯。~数。~音。结~。扫~。虎头蛇~。 在后面跟:~随。~追。 量词,指鱼:三~鱼。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特指马尾(wěi )巴上的毛:马~罗。马~儿提豆腐―提溜不起来。 特指蟋蟀等尾部的针状物:三~儿(雌蟋蟀)。

粘结着的东西:泥~。锅~。 粘贴,依附在别的东西上:饭~锅了。~结别人。 贴近:前不~村,后不~店。 盼,期望:~望。 张开:~着眼睛。 古国名,在今中国四川省东部。 中国四川省东部,泛指四川:~蜀。~山蜀水。 词尾,读轻声:尾~。嘴~。 大蛇:~蛇(传说中能吞大象的蛇)。 气压的压强单位。 压强单位。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狐』

《唐韻》戸吳切《集韻》《韻會》《正韻》洪孤切,𠀤音胡。 《說文》妖獸也,鬼所乗之。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豐後。 《爾雅·釋獸》貍狐貒貈醜。 《埤雅》狐性疑,疑則不可以合類,故从孤省。  又曰:狼狐搏物,皆以虛擊孤,狐从孤省。  又或以此故也,音胡,疑詞也。 《易·解卦》田獲三狐。  又《未濟》小狐汔濟,濡其尾。 《詩·邶風》狐裘蒙戎。  又《北風》莫赤匪狐。 《周禮·地官·草人》凡糞種勃壤用狐。 《山海經》靑丘國,其狐四足九尾。  又《爾雅·釋獸》貔,白狐。 《註》一名執移,虎豹之屬。 《疏》貔,一名白狐。或曰似熊。  又鵂鶹一名訓狐。因其聲以名之。見《唐書·五行志》。韓愈有射訓狐詩。  又地名。 《左傳·僖二十三年》濟河圍令狐。 《晉語》使令狐文子佐之。 《註》令狐,邑名。  又《史記·趙世家》秦伐我,至陽狐。  又《孝文帝紀》軍飛狐。 《註》如淳曰:在代郡。蘇林曰:在上黨。  又姓。 《廣韻》晉有狐氏,代爲卿大夫。 《晉語》狐氏出自唐叔。  又令狐,複姓。

『狸』

《廣韻》里之切《集韻》陵之切,𠀤音离。 《玉篇》似貓。 《詩·豳風》取彼狐狸,爲公子裘。 《禮·內則》狸去正脊。 《左傳·襄十四年》狐狸所居。 《莊子·逍遙遊》子獨不見狸狌乎。𤰞身而伏,以𠋫敖者。  又《徐無鬼》是狸德也。  又《史記·封禪書》狸首者,諸侯之不來者。 《註》徐廣曰:狸,一名不來。  又《揚子·方言》貔,關西謂之狸。  又《史記·封禪書》殺一狸牛,以爲俎豆牢具。◎按註作犛牛,當與犛通。

『尾』

《廣韻》《集韻》《正韻》無匪切《韻會》武匪切,𠀤音委。 《說文》微也。从倒毛在尸後。 《玉篇》鳥獸魚蟲皆有之。  又末後稍也。 《易•未濟》狐濡其尾。 《書•君牙》若蹈虎尾。  又《詩•邶風》瑣兮尾兮,流離之子。 《註》瑣,細。尾,末也。  又《戰國策》王若能爲此尾。 《註》終也。  又東方星名,十八度尾爲大辰。  又次名。 《禮•月令》日月會於鶉尾,斗建申之辰也。  又底也。 《爾雅•釋水》瀵大出尾下。 《註》尾猶底也。言其源深出於底下者名瀵。瀵猶灑散也。  又《書•堯典》仲春鳥獸孶尾。 《註》乳化曰孳,交接曰尾,因物之生育,驗其氣之和也。  又陪尾,山名,在江夏安陸縣。一名橫尾。一曰負尾。  又姓。 《左傳》殷民六族有尾勺氏。  又漢劉虞吏尾敦。

『巴』

《廣韻》伯加切《集韻》《正韻》邦加切,𠀤音芭。 《廣韻》巴蜀。 《書·牧誓疏》巴在蜀之東偏。 《三巴記》閬苑白水東南流,曲折三迴如巴字,故名三巴。  又《玉篇》國名。 《左傳·桓九年》巴子使韓服告于楚。 《註》巴國,在巴郡江州縣。  又郡名。 《前漢·地理志》巴郡,秦置,屬益州。 《譙周巴記》初平六年,趙穎分巴爲二郡,巴郡以墊江爲治,安漢以下爲永寧郡。建安六年,劉綽分巴,以永寧爲巴東郡,墊江爲巴西郡。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山南道有巴州。  又縣名。 《唐書·地理志》歸州有巴東,壁州有東巴,通州有巴渠,合州有巴川。  又《說文》蟲也。或曰食象蛇。 《山海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爲蛇,靑黃赤黑。一曰黑蛇靑首。 《潯江記》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爲陵,世稱巴陵。  又巴蕉,草名。 《司馬相如·子虛賦》諸柘巴且。 《註》且草,一名巴蕉。  又《正韻》尾也。  又姓。 《後漢·黨錮傳》巴肅,勃海高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