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裘尨茸


   见“狐裘蒙戎”。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ú qiú shāng róng
成语注音 ㄏㄨˊ ㄑ一ㄡˊ ㄕㄤ ㄖㄨㄥˊ
成语简拼 hqsr
感情色彩 贬义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见“狐裘蒙戎”。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左传·僖公五年》:“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成语典故

《左传.僖公五年》:“晋士蒍退而赋曰:‘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晋国的士蒍写了一首诗说:“狐裘毛色杂乱,一个国家有三个主人,我究竟要服从谁才好呢?”后以“狐裘尨茸”比喻政令混乱,令人无所适从。 宋.苏轼《苏轼诗集》卷二十五《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二首》诗:“冰崖落屐齿,风叶乱裘茸。” 见“狐裘蒙戎”。尨茸,皮毛乱貌。《左传·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哺乳动物的一属,形状略像狼。毛赤黄色,性狡猾多疑,遇见攻击时肛门放出臭气,乘机逃跑。皮可做衣服(通称“狐狸”):~臭(腋下臭气)。~肷(狐腋下和腹部的毛皮)。~疑(多疑)。~媚(曲意逢迎,投入所好)。~死首丘(传说狐狸将死,头必向出生的山丘。喻不忘本,亦喻对故乡的思念)。 姓。

皮衣:狐~。集腋成~。 姓。

同“龙”。

多毛的狗。 杂色:“衣之~服。”

〔~茸〕蓬乱的样子,如“孤裘~~。”

古通“庞”,高大:“虎见之,~然大物也。” 姓。

草初生纤细柔软的样子:绿~~的草地。 细柔的毛、发:“半脱紫~裘”。~毛。 指“鹿茸”(带细毛的才生出来的鹿角,可入药):~客(指鹿)。参(shēn )~(指人参和鹿茸)。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狐』

《唐韻》戸吳切《集韻》《韻會》《正韻》洪孤切,𠀤音胡。 《說文》妖獸也,鬼所乗之。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豐後。 《爾雅·釋獸》貍狐貒貈醜。 《埤雅》狐性疑,疑則不可以合類,故从孤省。  又曰:狼狐搏物,皆以虛擊孤,狐从孤省。  又或以此故也,音胡,疑詞也。 《易·解卦》田獲三狐。  又《未濟》小狐汔濟,濡其尾。 《詩·邶風》狐裘蒙戎。  又《北風》莫赤匪狐。 《周禮·地官·草人》凡糞種勃壤用狐。 《山海經》靑丘國,其狐四足九尾。  又《爾雅·釋獸》貔,白狐。 《註》一名執移,虎豹之屬。 《疏》貔,一名白狐。或曰似熊。  又鵂鶹一名訓狐。因其聲以名之。見《唐書·五行志》。韓愈有射訓狐詩。  又地名。 《左傳·僖二十三年》濟河圍令狐。 《晉語》使令狐文子佐之。 《註》令狐,邑名。  又《史記·趙世家》秦伐我,至陽狐。  又《孝文帝紀》軍飛狐。 《註》如淳曰:在代郡。蘇林曰:在上黨。  又姓。 《廣韻》晉有狐氏,代爲卿大夫。 《晉語》狐氏出自唐叔。  又令狐,複姓。

『裘』

《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渠尤切,𠀤音求。 《玉篇》皮衣也。 《詩·小雅》舟人之子,熊羆是裘。 《又》彼都人士,狐裘黃黃。 《周禮·天官·司裘》掌爲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中秋獻良裘,季秋獻功裘。 《中論》救寒莫如重裘。  又披裘公,人名。 《高士傳》披裘公曰:五月被裘負薪,豈取金者哉。  又菟裘,地名。 《左傳·隱十一年》使營菟裘,吾將老焉。 《註》在梁父縣南。  又裘氏,亭名。 《水經注》沙水又東南逕裘氏鄕裘氏亭西。  又姓。 《通志·氏族略》裘氏,衞大夫食采于裘,因氏焉。  又《集韻》渠竹切,音鞠。義同。  又《韻補》渠之切,叶音其。 《詩·豳風》取彼狐狸,爲公子裘。 《說文》作𧚍。

『尨』

《唐韻》《集韻》《韻會》𠀤莫江切,音茫。 《說文》犬多毛者。从犬彡。 《徐曰》彡,毛長也。 《詩·召南》無使尨也吠。 《周禮·地官》凡外祭毀事用尨。  又雜也。 《左傳·閔二年》尨奇無常。  又衣之尨服,遠其躬也。 《註》尨,雜色。  又高陽氏之子曰尨降,八凱之一。  又《集韻》謨蓬切,音蒙。 《左傳·僖五年》狐裘尨茸。 《註》尨茸,亂貌。  又《韻會》通作厖,引書不和政厖。 《說文》尨。在犬部,从犬从彡。 《毛氏曰》尨,狗也。已从犬,又加犭作狵,非。

『茸』

《唐韻》而容切《集韻》而融切《韻會》如容切,𠀤音戎。 《說文》草茸茸貌。 《張衡·南都賦》阿那蓊茸。 《謝靈運詩》新蒲含紫茸。  又《史記·晉世家》狐裘蒙茸。 《註》蒙茸,以言亂貌。 《左傳》作尨茸。  又木名。 《管子·地員篇》其杞其茸。  又鹿茸,藥名。 《本草》四月、五月解角時取,隂乾,使時燥。  又《飛燕外傳》賜紫茸雲氣帳。 《杜牧詩》醉脫紫茸裘。  又五茸,地名。 《陸龜蒙詩》五茸春草雉媒驕。 《自註》五茸,吳王獵所。  又《集韻》乳勇切,音宂。草生貌。 《前漢·司馬相如傳》叢以蘢茸。 《師古註》聚貌。  又《前漢·司馬遷傳》僕又茸以蠶室,重爲天下觀笑。 《師古註》茸,推也。  又闒茸,不肖也。 《鹽鐵論》賢知之士,闒茸之所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