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襟貉袖


   泛指毛皮制成的衣服。 唐 刘商 《胡笳十八拍》之五:“狐襟貉袖腥復膻,昼披行兮夜披卧。毡帐时移无定居,日月长兮不可过。”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ú jīn mò xiù
成语简拼 hjmx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泛指毛皮制成的衣服。 唐 刘商 《胡笳十八拍》之五:“狐襟貉袖腥復膻,昼披行兮夜披卧。毡帐时移无定居,日月长兮不可过。”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哺乳动物的一属,形状略像狼。毛赤黄色,性狡猾多疑,遇见攻击时肛门放出臭气,乘机逃跑。皮可做衣服(通称“狐狸”):~臭(腋下臭气)。~肷(狐腋下和腹部的毛皮)。~疑(多疑)。~媚(曲意逢迎,投入所好)。~死首丘(传说狐狸将死,头必向出生的山丘。喻不忘本,亦喻对故乡的思念)。 姓。

衣服的胸前部分:大~。对~。底~。~带(亦喻山川屏障环绕,地势险要)。~要(亦喻军事上险要的地理位置)。 胸怀,抱负:~怀。胸~。 姐妹的丈夫之间的称呼:连~。

哺乳动物,外形像狐,穴居河谷、山边和田野间;杂食鱼、鼠、蛙、虾、蟹和野果、杂草等,皮很珍贵:一丘之~。

义同(一),用于“貉子”、“貉绒”。

古同“貊”。

衣服套在胳膊上的部分:~子。套~。~标。 藏在袖子里:~藏。~手旁观。~刃(袖藏利刃)。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狐』

《唐韻》戸吳切《集韻》《韻會》《正韻》洪孤切,𠀤音胡。 《說文》妖獸也,鬼所乗之。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豐後。 《爾雅·釋獸》貍狐貒貈醜。 《埤雅》狐性疑,疑則不可以合類,故从孤省。  又曰:狼狐搏物,皆以虛擊孤,狐从孤省。  又或以此故也,音胡,疑詞也。 《易·解卦》田獲三狐。  又《未濟》小狐汔濟,濡其尾。 《詩·邶風》狐裘蒙戎。  又《北風》莫赤匪狐。 《周禮·地官·草人》凡糞種勃壤用狐。 《山海經》靑丘國,其狐四足九尾。  又《爾雅·釋獸》貔,白狐。 《註》一名執移,虎豹之屬。 《疏》貔,一名白狐。或曰似熊。  又鵂鶹一名訓狐。因其聲以名之。見《唐書·五行志》。韓愈有射訓狐詩。  又地名。 《左傳·僖二十三年》濟河圍令狐。 《晉語》使令狐文子佐之。 《註》令狐,邑名。  又《史記·趙世家》秦伐我,至陽狐。  又《孝文帝紀》軍飛狐。 《註》如淳曰:在代郡。蘇林曰:在上黨。  又姓。 《廣韻》晉有狐氏,代爲卿大夫。 《晉語》狐氏出自唐叔。  又令狐,複姓。

『襟』

《唐韻》《韻會》𠀤居吟切,音金。 《說文》交衽也。 《廣韻》袍襦前袂也。 《爾雅·釋器》衣眥謂之襟。 《屈原·離騷》霑余襟之浪浪。 《釋名》襟,禁也,交于前所以禁禦風寒也。亦作衿。 《類篇》又作𧛛。 《玉篇》又作䘳。

『貉』

《集韻》《韻會》《正韻》𠀤曷各切,音鶴。本作貈。 《正字通》貉似貍,銳頭,尖鼻斑色,毛深厚溫滑,可爲裘。 《墨客揮犀》貉狀似兔,性嗜紙,人或擊之,行數十步,輒睡,以物擊竹警之,乃起,旣行復睡。 《詩·豳風》一之日于貉。 《箋》往搏貉,以自爲裘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貉踰汶則死。 《淮南子·修務訓》貛貉爲曲穴。  又蟲名。 《爾雅·釋蟲》國貉蟲蠁。 《註》今呼蛹蟲。  又《廣韻》下各切,音涸。義同。  又《唐韻》《集韻》《韻會》𠀤莫白切,音陌。 《說文》北方豸種。 《五經文字》貉,經典相承作蠻貊。 《周禮·夏官·職方氏》四夷八蠻七閩九貉。  又《秋官·貉隷註》征東北夷所獲,選以爲役員。 《公羊傳·宣十五年》寡乎什一,大貉小貉也。 《孟子》子之道,貉道也。 《註》貉,在荒服者也。貉之稅二十而取一。  又《爾雅·釋詁》貉,縮綸也。 《註》綸,繩也。謂牽縛縮貉之。  又《集韻》末各切,音莫。 《爾雅·釋詁》靜也。  又《集韻》《正韻》𠀤莫駕切。同禡。 《周禮·春官·肆師》凡四時之田獵,祭表貉則爲位。 《註》貉,師祭也。 《爾雅·釋天》是禷是禡。 《疏》禡,《周禮》作貉。貉又爲貊字,古今之異也。

『袖』

《唐韻》似祐切《集韻》似救切,𠀤音岫。袂也。 《釋名》袖,由也,手所由出入也。亦言受也。以受手也。 《後漢·馬廖傳》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又《綱目集覽》半袖,短袂衣也。 《釋名》半袖其袂半,襦而施袖也。 《晉書·五行志》魏明帝披縹綾半袖。 《廣韻》亦作褏、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