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
东汉 班固《汉书 元后传》:“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
《汉书.元后传》:“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后以谓猪狗都鄙薄这种人,不食他吃剩的东西。极言人品的低下。 主谓 狗和猪都不吃他剩的东西。比喻其人极端可鄙。语出《汉书·无后传》:“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天下岂有而兄弟邪!”△贬义。用于描写卑鄙渺小。→狗彘不食。也作“狗鼠不食其余”。
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听觉嗅觉都很敏锐,善于看守门户,有的可以训练成军犬、警犬:走~。~彘(狗和猪)。~刨(páo )(一种游泳动作)。~盗(小偷)。~腿子。~仗人势。~尾续貂(喻拿粗劣的东西接到美好的东西后面,很不相称,常指文章)。
哺乳动物,肉可食,鬃可制刷,皮可制革,粪是很好的肥料:~倌。~场。~圈(juàn )。~肉。生~。野~。种(zhóng )~。 古同“潴”,水积存之处。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吃:~肉。~欲。 吃的东西:~品。粮~。零~。丰衣足~。 俸禄:“君子谋道不谋~”。 日月亏缺或完全不见的现象:日~。月~。
拿东西给人吃:~母(乳母)。
用于人名:郦~其(jī)(中国汉代人)。
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所。莫名~妙。三缄~口。独行~是。自食~果。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他。~余。~次。文如~人。名副~实。言过~实。 那里面的:~中。只知~一,不知~二。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如是,熟能御之?” 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如土石何?” 词尾,在副词后:极~快乐。大概~。
〔郦食(yì)~〕中国汉代人
《唐韻》古后切《集韻》《韻會》《正韻》舉后切,𠀤音苟。 《說文》孔子曰:狗,叩也。叩气吠以守。从犬,句聲。 《爾雅·釋畜》未成毫,狗。 《註》狗子未生㲦毛者。 《又》尨,狗也。 《易·說卦》艮爲狗。 《禮·曲禮》尊客之前不叱狗。 又《汲冢周書》正西崑崙狗國。 《五代史》狗國人身狗首,長毛不衣,語爲犬嘷。其妻皆人,生男爲狗,生女爲人。自相婚嫁,穴居食生。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天狗,狀如大奔星。 又鳥名。 《爾雅·釋鳥》鴗,天狗。 《註》小鳥也。靑似翠,食魚,江東呼爲水狗。 又《揚子·方言》螻蛄,南楚謂之杜狗。 又木狗。 《正字通》熊大古冀越集云:木狗,生廣東左右江山中,形如黑狗,能登木。皮爲衣𥛑,能運動腳氣。元世祖足疾,取其皮爲袴。 又溪狗,蟲名。 《正字通》陳藏器曰:生南方溪㵎𤰞處,狀如蝦蟇,尾長三四寸,治溪毒遊蠱。 又草名。 《爾雅·釋草》蘻,狗毒。 《疏》蘻,一名狗毒。 又地名。 《齊語》以燕爲主,反其㑴地,柴夫吠狗。 《註》燕之二邑。 又人名。 《左傳·襄二十九年》吳公子札適衞說𨙊瑗史狗。 又姓。 《正字通》漢狗未央。見印藪。 又《韻會》通作㺃。荀子,曾不如相雞㺃之可以爲名也。 《埤雅》狗从苟。韓子曰:蠅營狗苟。狗苟,故从苟也。◎按荀子儒效篇今本作狗。 又《集韻》許𠋫切,音詬。本作𧲿。熊虎子名。或作豿。 《爾雅·釋獸》熊虎醜,其子狗。 《註》律曰:捕虎一,購錢三千,其狗半之。 《疏》郭引當時之律,以證虎子名狗之義也。
『猪』《廣韻》俗豬字。 《唐韻》陟魚切《集韻》《韻會》張如切,𠀤著平聲。 《說文》豕而三毛叢居者。 《爾雅·釋獸》豕子豬。 《註》今亦曰彘,江東呼豨,皆通名。 《揚子·方言》吳揚之閒謂之豬子。 《埤雅》豬性𤰞而率。 《揚子·太𤣥經》出野見虛,有虎牧豬。 又山豬,卽豪豬也。詳前豪字註。 又嶺南有嬾婦豬。 《桂海虞衡志》嬾婦似山豬而小,喜食禾。田夫以機軸織絍之器掛田所,則不復近。 又貓豬。 《楊愼·丹鉛錄》毛犀卽彖也。善知吉凶,古人呼爲貓豬,交廣人謂之豬神。 又石豬。 《蜀志》蜻蛉縣有石豬,子母數千頭,傳言夷昔牧豬于此,一朝豬化爲石。 又官名。 《魏志·東夷傳》夫餘國以六畜名官,一曰豬加。 又草名。 《博雅》伏豬,木禾也。 又藥名。 《本草綱目》陶弘景曰:豬苓,其塊黑似豬屎,故名。互詳前豕豨二字註。 又山水名。 《山海經》渠豬之山,渠豬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 又湫名。 《北夢瑣言》邛州有湫,有牝豕出入,號豬龍湫。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豬拔州,隸隴右道。 又《廣韻》豬口,地名。亦作䐗。 《晉書·甘卓傳》軍次豬口。 又《閔公承傳》作䐗口。 又《韻會》通作瀦,水所停也。 《書·禹貢》大野旣豬。 《孔傳》大野,澤名。水所停曰豬。 《蔡傳》水蓄而復流者,謂之豬。 《左傳·襄二十五年》規偃豬。 《註》下濕之地。 又孟豬,澤名。通作諸。 《書·禹貢》被孟豬。 《蔡傳》地志,在梁國睢陽東北,今南京虞城縣西北孟諸澤是也。 《左傳·僖二十八年》及《爾雅·釋地》作孟諸。 又《字彙補》照迦切,音遮。 《左傳·定十四年》宋野人歌曰:旣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干寶讀。 《廣韻》俗作猪。
『不』《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食』《唐韻》乗力切《集韻》《韻會》實職切,𠀤音蝕。 《說文》一米也。 《玉篇》飯食。 《增韻》殽饌也。 又茹也,啗也。 《釋名》食,殖也,所以自生殖也。 《古史考》古者茹毛飮血,燧人鑽火,而人始裹肉而燔之,曰炮。及神農時,人方食穀,加米于燒石之上而食之。及黃帝,始有釜甑,火食之道成矣。 《易·需卦》君子以飮食宴樂。 《書·益稷》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 《傳》衆難得食處,則與稷教民播種之,決川有魚鱉,使民鮮食之。 又《書·洪範》惟辟玉食。 《註》珍食也。 又食祿也。 《禮·坊記》君子與其使食浮于人也,寧使人浮于食。 又祭曰血食。 《史記·𨻰涉世家》置守冢三十家碭,至今血食。 又飮酒亦曰食。 《前漢·于定國傳》定國食酒,至數石不亂。 又耳食。 《史記·六國表》學者牽于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 又目食。 《宋史·司馬光傳》飮食所以爲味也,適口斯善矣。世人取果餌刻鏤之,朱綠之,以爲槃案之翫,豈非以目食乎。 又吐而復吞曰食。 《書·湯誓》朕不食言。 《左傳·僖十五年》我食吾言,背天地也。 《爾雅·釋詁》食,僞也。 《疏》言而不行,如食之消盡,故通謂僞言爲食言,故此訓食爲僞也。 又蠱惑曰食。 《管子·君臣篇》明君在上,便嬖不能食其意。 又消也。 《左傳·哀元年》伍員曰:後雖悔之,不可食已。 《註》食,消也。 又《書·洛誥》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 《傳》卜必先墨畫龜,然後灼之,兆順食墨。 又日食,月食。 《易·豐卦》月盈則食。 《春秋·隱三年》日有食之。 又《左傳·襄九年》晉侯問於士弱曰:吾聞之,宋災,於是乎知有天道,何故。對曰:古之火正或食於心或食於咮,以出内火。 又《禮·檀弓》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註》不食,謂不墾耕。 又《前漢·外戚傳》房與宮對食。 《註》應劭曰:宮人自相與爲夫婦,名對食。房宮,二人名。 又《揚子·方言》食閻,勸也。南楚凡已不欲喜而旁人說之,不欲怒而旁人怒之,謂之食閻。 又寒食,節名。 《荆楚歲時記》去冬至一百五日,卽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 又大食,國名,在西域波斯國西,都婆羅門,兵刃勁利,勇于野鬬。 又《廣韻》戲名。博屬。 又姓。漢有食子通。 《希姓錄》後漢食于公。 又《集韻》祥吏切《正韻》相吏切,𠀤音寺。 《論語》有酒食,先生饌。 《禮·曲禮》食居人之左。 《註》食,飯屬也。 又糧也。 《周禮·地官·廩人》匪頒賙赐稍食。 又以食與人也。 《詩·小雅》飮之食之。 《禮·內則》國君世子生,卜士之妻,大夫之妾使食子。 《註》食謂乳養之也。 《左傳·文元年》穀也食子。 《註》食,養生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羊吏切,音異。 《廣韻》人名。漢審食其,酈食其。 《荀悅·漢紀》作異基。 又叶式灼切,音爍。 《易林》三河俱合,水怒踊躍。壞我王室,民困于食。
『其』《唐韻》《集韻》《韻會》渠之切《正韻》渠宜切,𠀤音碁。 《韻會》指物之辭。 《易·繫辭》其旨遠,其辭文。 《詩·大雅》其在于今。 又助語辭。 《書·西伯戡黎》今王其如台。 《詩·周南》灼灼其華。 《玉篇》辭也。 又姓。 《韻會》漢陽阿侯其石。 又《唐韻》《集韻》《韻會》𠀤居之切,音姬。 《韻會》語辭。 《書·微子》若之何其。 《詩·小雅》夜如何其。 又人名。 《史記·酈生傳》酈生食其者,𨻰留高陽人也。 《註》正義曰:酈食其,三字三音,讀曆異幾。 《前漢·楚元王傳》高祖使審食其留侍太上皇。 《註》師古曰:食音異,其音基。 又山名。 《前漢·武帝紀》四月,幸不其。 《註》其音基,山名。 《廣韻》在琅邪。 又地名。 《韻會》祝其,卽夾谷也。 又《集韻》《韻會》居吏切。 《正韻》吉器切,𠀤音寄。 《韻會》語已辭。 《詩·檜風》彼其之子。通作記。 《禮·表記》引《詩》彼記之子。 又通已。 《左傳·襄二十七年》引《詩》彼己之子。 又《韻會》或作忌。 《詩·鄭風》叔善射忌。
『余』《唐韻》以諸切《集韻》《韻會》羊諸切《正韻》雲居切,𠀤音餘。 《說文》語之舒也。 《爾雅·釋詁》我也。 又四月爲余月。 又接余,荇菜也。 又《前漢·匈奴傳》單于衣繡,褡綺錦袷被各一,比余。 《註》比余,髮之飾也。 又姓。由余之後。 又《集韻》詳於切,音徐。余吾,水名。在朔方。 又《集韻》同都切,音徒。史記檮余,匈奴山名。 又于遮切,音邪。褒余,蜀地名。一作褒斜。 《漢陽厥𥓓》褒斜作褒余。 又叶演女切,音與。 《楚辭·九思》鷃雀列兮讙譁,雊𨿜鳴兮聒余。抱昭華兮寶車,欲衒鬻兮莫取。 又與餘同。 《周禮·地官》委人,凡其余聚以待頒賜。 《註》余同餘。 《唐韻》以諸切《集韻》《韻會》羊諸切《正韻》雲俱切,𠀤音余。 《說文》饒也。 《玉篇》殘也。 《廣韻》賸也。 《周禮·天官·冢宰》以九賦斂財賄。九曰幣餘之賦。 《鄭註》百工之餘。 《左傳·文元年》歸餘于終。 又《孟子》餘夫二十五畝。 《註》一夫,上父母,下妻子,以五口八口爲率。如有弟,是餘夫也。 又《周禮·地官·小司徒》凡國之大事,致民。大故,致餘子。 《註》餘謂羡也。鄭康成謂:餘子卿大夫之子,當守於王宮者也。 《左傳·宣二年》又宦其餘子。 《註》餘子,嫡子之母弟。 又國名。 《春秋·莊二年》夏公子慶父帥師伐於餘丘。 《註》於餘丘,國名。 又地名。 《左傳·昭二十二年》莒敗齊師于壽餘。 又舟名。 《左傳·昭十七年》楚大敗吳師,獲其乗舟餘皇。 又草名。 《山海經》招搖山有草,如韭,靑花,名祝餘,食之不飢。 又姓。晉有餘頠,餘文仲。 又梁餘、夫餘,俱複姓,見《姓譜》。 又《集韻》余遮切,音耶。 《莊子·讓王篇》其緒餘以爲國家。 《司馬彪註》緒餘,殘也。緒音奢,餘音耶。 又叶夷周切,音由。 《韓愈·駑驥詩》嘶鳴當大路,志氣若有餘。騏驥生絕域,自矜無匹儔。 又叶羊遇切,音裕。 《古詩》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疋,織素五丈餘。 《正字通》按《周禮·地官·委人》凡其余聚以待頒賜,本作公,因聲近譌作余,故註云余當爲餘,謂縣都畜聚之物。據本註,餘不當作余。《正韻》四魚餘字註,引《周禮》餘亦作余。合余餘爲一,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