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王国


   指主权完整的国家。比喻不受上级或制度约束,自行其是的地区、部门或单位。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ú lì wáng guó
成语注音 ㄉㄨˊ ㄌ一ˋ ㄨㄤˊ ㄍㄨㄛˊ
成语简拼 dlwg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当代
成语繁体 獨立王國
成语英文 barony(independent kingdom)
成语俄文 независимое цáрство
成语日文 独立王国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主权完整的国家。比喻不受上级或制度约束,自行其是的地区、部门或单位。


近义词



成语示例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78章:“所谓政治分会与北洋军阀的巡阅使毫没有区别,目的在于割据一方,形成独立王国。”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78章:“所谓政治分会与北洋军阀的巡阅使毫没有区别,目的在于割据一方,形成独立王国。”


成语典故

比喻不服从上级,自搞一套的地区、部门或单位等。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七八章:“所谓政治分会与北洋军阀的巡阅丝毫没有区别,目的在于割据一方,形成独立王国。” 偏正 比喻不接受上级的领导,自搞一套,自成局面。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78章:“所谓政治分会与北洋军阀的巡阅丝毫没有区别,目的在于割据一方,形成~。”△贬义。多用于局势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站,引申为竖起来:~正。~柜。~足(a.站得往脚;b.处于某种立场)。~场。屹~。顶天~地。 做出,定出:建~。设~。树~。~意。~此存照。 存在,生存:自~。独~。势不两~。 马上,即刻:~时。~刻。~等。 姓。

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国。~法。公子~孙。~朝(cháo )。 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公。~侯。 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山大~。蜂~。~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人物或手段)。 大:~父(祖父)。~母(祖母)。 姓。

古代指统治者谓以仁义取得天下:~天下。~此大邦。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如“共商~是”)。 特指中国的:~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立』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力入切,音力。 《說文》立,住也。 《釋名》立,林也。如林木森然,各駐其所也。 《廣韻》立,行立。 《禮·曲禮》立必正方。  又成也。 《禮·冠義》而後禮義立。  又堅也。 《易·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 《論語》三十而立。  又樹立也。 《易·說卦傳》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書·伊訓》立愛惟親,立敬惟長。 《左傳·襄二十四年》穆叔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又置也,建也。 《書·牧誓》立爾矛。 《周禮·天官》建其牧,立其監。 《左傳·桓二年》師服曰:天子建國,諸侯立家。  又存立也。 《論語》己欲立而立人。  又速意也。 《史記·平原君傳》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又直起也。 《前漢·五行志》上林苑中,大柳樹斷仆地,一朝起立。  又《杜甫·朝獻太淸宮賦》四海之水皆立。 《張翥詩》蝃蝀下飮湖水立。  又《趙孟頫詩》驥聞秋風雙耳立。  又赤立。 《宋史·喬行𥳑傳》百姓多垂罄之寶,州縣多赤立之帑。  又闕立。 《張衡·週天大象賦》闕立擬乎兩觀,水府司乎百川。  又立政,尚書篇名,周公作。  又車名。 《後漢·輿服志》有立車。  又與粒通。 《詩·周頌》立我烝民。 《箋》立,當作粒。  又姓。漢有賢人立如子,唐有長興令立述。  又于貴切。同位。 《石經春秋》公卽位,作公卽立。 《周禮·春官》小宗伯掌神位。 《註》故書位作立。鄭司農云:古者立位同字。

『王』

《廣韻》《集韻》《韻會》𠀤雨方切,音徨。 《廣韻》大也,君也,天下所法。 《正韻》主也,天下歸往謂之王。 《易·坤卦》或從王事。  又《隨卦》王用享于西山。 《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詩·小雅》宜君宜王。 《註》君,諸侯也。王,天子也。◎按秦漢以下,凡諸侯皆稱王,天子伯叔兄弟分封于外者亦曰王。  又諸侯世見曰王。 《詩·商頌》莫敢不來王。 《箋》世見曰王。  又凡尊稱亦曰王。 《爾雅·釋親》父之考爲王父,父之妣爲王母。  又法王,象王,皆佛號。 《華嚴偈》象王行處落花紅。 《岑參詩》况値廬山遠,抽簪禮法王。 《註》法王,佛尊號也。  又姓。  又《諡法》仁義所往曰王。  又王屋,山名。 《書·禹貢》至于王屋。 《疏》正義曰:王屋在河東垣縣東北。  又弓名。 《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往體寡,來體多,謂之王弓之屬。  又王連,遠志也。見《博雅》夫王,芏草也。見《爾雅·釋草疏》。  又王鴡,鳥名。 《爾雅·釋鳥》鴡鳩,王鴡。 《註》鵰類,今江東呼之爲鶚。  又王鮪,魚名。 《周禮·天官·人》春獻王鮪。 《註》王鮪,鮪之大者。  又蛇名。 《爾雅·釋魚》蟒,王蛇。 《註》蟒,蛇最大者,故曰王蛇。  又蟲名。 《爾雅·釋蟲》王蛈蜴。註:卽螲蟷,似䵹鼄,在穴中,有蓋。今河北人呼蛈蜴。《博雅》虎,王蝟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于放切,音旺霸王也。 《正韻》凡有天下者,人稱之曰王,則平聲。據其身臨天下而言曰王,則去聲。 《詩·大雅》王此大邦。 《箋》王,君也。 《釋文》王,于况反。 《前漢·高帝紀》項羽背約而王君王於南鄭。 《師古註》上王字,于放反。  又《廣韻》盛也。 《莊子·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 《註》謂心神長王。 《釋文》王,于况反。  又音往。 《詩·大雅》昊天曰明,及爾出王。 《傳》王,往也。 《朱註》音往。〇按王本古文玉字。註詳部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