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深山


   喻勇武而势盛。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měng hǔ shēn shān
成语注音 ㄇㄥˇ ㄏㄨˇ ㄕㄣ ㄕㄢ
成语简拼 mhss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紧缩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喻勇武而势盛。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


成语示例


人民军队犹如猛虎深山,势不可挡。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


成语典故

比喻勇武而势盛。语出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严复《原强》:“……当此之时,天子非不赫然震怒也,思改弦而更张之,乃内之则殿阁枢府,以至六部九卿,外之则洎二十四行省之疆吏,旁皇咨求,卒无一人焉足以胜御侮折冲之任者。‘猛虎深山’,徒虚论耳。” 主谓 比喻勇武而势强。语本汉·司马迁《报任安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严复《原强》:“天子非不赫然震怒也,思改弦而更张之,乃内之则殿阁枢府,以至六部九卿,外之则洎二十四行省之疆吏,旁皇咨求,卒无一人焉足以胜御侮折帅之伍者。‘~’,徒虚论耳。”△多用于情势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气势大,力量大:~将。~士。~烈。勇~。 忽然,突然:~然。~省(xǐng )(亦作“猛醒”)。~可(突然,陡然)。~不防。 严厉:宽以济~。 凶暴:苛政~于虎。~禽。~兽。~戾。~悍。 古哺乳动物,长毛的象:~犸。

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口(➊喻危险境地;➋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穴(喻危险境地)。~符(古代调兵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狼(喻凶残的人)。~头蛇尾。~踞龙盘。龙腾~跃。 勇猛、威武:~将。~势。~劲。~威。~~。~气。 古同“唬”,威吓。 古同“琥”,琥珀。

从表面到底或从外面到里面距离大,与“浅”相对:~水。~山。~邃。~渊。~壑。~海。~耕。~呼吸。~藏若虚(把珍贵的东西深藏起来,好像没有一样,喻人有知识才能但不在人前表现)。~居简出。 从表面到底的距离:~度。~浅。。水~三尺。 久,时间长:~夜。~秋。年~日久。 程度高的:~思。~知。~交。~造。~谈。~省(xǐng )(深刻的警悟。亦作“深醒”)。~究。~奥。~切。~沉(a.形容程度深,如“暮色~~”;b.声音低沉,如“~~的哀鸣”;c.思想感情不外露,如“他为人~~,叫人难以捉摸”)。~谋远虑。 颜色浓:~色。~红。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头。~明水秀。~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形状像山的:~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形容大声:~响。~呼万岁。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猛』

《唐韻》莫杏切《集韻》《韻會》《正韻》母梗切,𠀤音蜢。 《說文》健犬也。  又𡝹氏,獸名。 《司馬相如·上林賦》鋋猛氏。 《註》郭璞曰:今蜀中有獸,狀如熊而毛淺,有光澤,名猛氏。  又《玉篇》健也。 《廣韻》勇猛。 《禮·郊特牲》虎豹之皮,示服猛也。  又《玉篇》嚴也。 《左傳·昭二十年》惟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  又《玉篇》惡也,害也。 《禮·檀弓》苛政猛于虎。  又虎猛縣,屬西河郡。猛陵縣,屬蒼梧郡。皆見《前漢·地理志》。  又山名。 《淮南子·地形訓》汝出猛山。  又姓。 《廣韻》左傳晉大夫猛獲之後。

『虎』

《唐韻》火古切《集韻》《韻會》火五切,𠀤音滸。 《玉篇》惡獸也。 《說文》山獸之君,从虍从儿,虎足象人也。 《徐鉉註》象形。 《易·乾卦》風從虎。 《詩·小雅》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大戴禮》三九二十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 《述異記》虎千年,則牙蛻而角生。  又姓。 《廣韻》漢有合浦太守虎旗,其先八元伯虎之後。  又州名,唐有虎州,後避太祖諱攺武州。  又灘名。 《水經注》夷水又東逕虎灘。  又山名。 《吳越春秋》吳王葬閶門外,金玉精上浮爲白虎,名虎丘。  又便器名。 《西京雜記》漢朝以玉爲虎子,以爲便器。  又與琥通。 《吳志·裴松之註》虞翻曰:僕聞虎魄不取腐芥。 《六書正譌》象虎踞而回顧之形。 《篇海》儿rén,古人字,虎足象人,故从人。从几,誤。 《干祿字書》通作𧆞。

『深』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式針切,音𦸂。水名。 《說文》水出桂陽南平,西入營道。  又邃也。 《增韻》深者,淺之對。 《詩·邶風》深則厲,淺則揭。  又深微也。 《易·繫辭》惟深也能通天下之志。  又藏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必深其爪。  又衣名。 《禮·深衣疏》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  又州名。 《韻會》後漢博陸郡,隋置深州。 《廣輿記》今屬眞定府。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式禁切,音諗。度淺深曰深。 《周禮·地官》以土圭測土深。

『山』

《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𠀤與刪音同。 《說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也。 《徐曰》象山峰𠀤起之形。 《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 《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 《書·禹貢》奠高山大川。 《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 《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又《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  又連山,古易名。 《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 《註》似山之出內氣也。  又姓。古烈山氏之後。  又公山,複姓。  又《集韻》《韻會》𠀤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堅。  又《孔子·丘陵歌》喟然迴慮,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迴連。○按山在刪韻,古轉聲寒刪先通,則非止叶音矣。  又叶疏臻切,音甡。 《班固·東都賦》吐燄生風,欱野歕山。叶下振。 《正字通》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𠀤互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