猬锋螗斧


   猬锋:刺猬的毛;螗斧:螳螂的前腿。比喻微弱的力量。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wèi fēng táng fǔ
成语注音 ㄨㄟˋ ㄈㄥ ㄊㄤˊ ㄈㄨˇ
成语简拼 wftf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蝟鋒螗斧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猬锋:刺猬的毛;螗斧:螳螂的前腿。比喻微弱的力量。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猬锋螗斧,潢池盗弄,何以哉!”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刺~〕哺乳动物,身上长有硬刺,昼伏夜出,吃鼠、蛇、昆虫等,对农业有益。简称“猬”,如“~集”(喻事情繁多,如刺猬的毛聚在一起)。

刀剑锐利的部分:刀~。剑~。交~。~利。~芒。~镝(泛指兵器;亦喻战争)。 器物的尖锐部分:笔~。针~相对。 形容语言的尖锐:话~。谈~。 在前面带头的人:先~。前~。

古书上指一种较小的蝉。

砍东西用的工具,多用来砍木头。古代亦用来作兵器:~子。~头。~钺。~柯(a.斧子的柄;b.喻政权、权柄)。 用斧砍:~正(敬辞,请人修正文句,亦作“斧政”)。~凿(a.斧子或凿子;b.指文艺作品等矫揉造作)。~藻(雕饰、修饰)。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猬』

《集韻》于貴切,音胃。 《玉篇》毛刺也。 《集韻》本作𢑺。隸作彙。或作蝟𧳪。 《唐韻》《集韻》《韻會》𠀤于貴切,音胃。 《玉篇》蟲也,似豪豬而小。 《韻會》通作彙。 《爾雅·釋獸》彙,毛剌。 《註》卽蝟也。 《陸佃云》可治胃疾。 《炙轂子》刺端分兩岐者蝟,如棘針者䖶。蝟似鼠,性獰鈍,物少犯近,則毛刺攢起如矢。 《前漢·賈誼傳》反者如蝟毛而起。 《史記·龜筴傳》蝟辱于鵲。 《註》《續博物志》云:蝟能跳入虎耳,見鵲便自仰腹受啄。 《焦贛·易林》虎饑欲食,見蝟而伏。 《西京雜記》元封二年大寒,牛馬皆踡蹜如蝟。  又山名。 《華陽國志》滇池有白蝟山,山無石,惟有蝟也。 或作猬。 《張衡·東京賦》攎狒猬。 《集韻》亦作𧳪。

『螗』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徒郞切,音唐。蜩螗,蟬也。 《詩·大雅》如蜩如螗。詳蜩字註。 《增韻》通作螳,非。

『斧』

《唐韻》方矩切《集韻》《韻會》匪父切,𠀤音甫。 《說文》斫也。 《釋名》斧,甫也。甫,始也。凡將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 《廣韻》神農作斤斧陶冶。 《易·旅卦》得其資斧。 《註》斧,所以斫除荆棘,以安其舍者也。 《孟子》斧斤以時入山林。 《詩·豳風》旣破我斧。 《傳》隋銎曰斧。  又凡以斧斫物,亦曰斧。 《古詩·苦寒歌》擔囊行取薪,斧氷持作糜。 《註》天寒水凍,故斫氷作粥也。  又仙名。 《左思·蜀都賦》山圖采而得道,赤斧服而不朽。 《註》列仙服丹砂不死也。  又《儀禮·覲禮》天子設斧依于戸牖之閒。 《註》依,如今綈素屛風也。有繡斧文,所以示威也。斧謂之黼。  又鉞斧,今儀仗中亦有之,其形圓如月然。 《集韻》或作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