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掌上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wáng zài zhǎng shàng
成语简拼 wzzs
成语字数  4

出处典源

成语典故

《隋书.高祖纪上》:“〔高祖〕为人龙颜,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后因以“王在掌上”表示有帝王相。清 邹容《革命军》一章:“此自秦以来,所以狐鸣篝中、王在掌上、卯金伏诛、魏氏当途、黠盗奸雄、觊觎神器者,史不绝书。”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国。~法。公子~孙。~朝(cháo )。 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公。~侯。 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山大~。蜂~。~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人物或手段)。 大:~父(祖父)。~母(祖母)。 姓。

古代指统治者谓以仁义取得天下:~天下。~此大邦。

存,居:存~。健~。青春长~。 存留于某地点:~家。~职。~位。 关于某方面,指出着重点:~于(a.指出事物的本质所在,或指出事物以什么为内容;b.决定于)。~乎。事~人为。 表示动作的进行:他~种地。 介词,表示事情的时间、地点、情形、范围等:~逃。~望。~握。~理。~朝(cháo )。~野。~世。 和“所”连用,表示强调:~所不辞。无所不~。

手心,脚心:~心。手~。脚~。鼓~。易如反~。 用巴掌打:~嘴。 把握,主持,主管:~管。~权。~勺。~柜。 鞋底或牲口蹄子底下的东西:鞋~。马~儿。 〔~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姓。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边。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古。~卷。 等级和质量高的:~等。~策。~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由低处到高处:~山。~车。~升。 去,到:~街。 向前进:冲~去。 增加:~水。 安装,连缀:~刺刀。~鞋(亦作“绱鞋”)。 涂:~药。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课。~班。 拧紧发条:~弦。 登载,记:~账。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晚~。桌~。组织~。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爬~来。锁~。选~代表。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年纪。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

〔~声〕汉语声调之一,普通话上声(第三声)。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王』

《廣韻》《集韻》《韻會》𠀤雨方切,音徨。 《廣韻》大也,君也,天下所法。 《正韻》主也,天下歸往謂之王。 《易·坤卦》或從王事。  又《隨卦》王用享于西山。 《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詩·小雅》宜君宜王。 《註》君,諸侯也。王,天子也。◎按秦漢以下,凡諸侯皆稱王,天子伯叔兄弟分封于外者亦曰王。  又諸侯世見曰王。 《詩·商頌》莫敢不來王。 《箋》世見曰王。  又凡尊稱亦曰王。 《爾雅·釋親》父之考爲王父,父之妣爲王母。  又法王,象王,皆佛號。 《華嚴偈》象王行處落花紅。 《岑參詩》况値廬山遠,抽簪禮法王。 《註》法王,佛尊號也。  又姓。  又《諡法》仁義所往曰王。  又王屋,山名。 《書·禹貢》至于王屋。 《疏》正義曰:王屋在河東垣縣東北。  又弓名。 《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往體寡,來體多,謂之王弓之屬。  又王連,遠志也。見《博雅》夫王,芏草也。見《爾雅·釋草疏》。  又王鴡,鳥名。 《爾雅·釋鳥》鴡鳩,王鴡。 《註》鵰類,今江東呼之爲鶚。  又王鮪,魚名。 《周禮·天官·人》春獻王鮪。 《註》王鮪,鮪之大者。  又蛇名。 《爾雅·釋魚》蟒,王蛇。 《註》蟒,蛇最大者,故曰王蛇。  又蟲名。 《爾雅·釋蟲》王蛈蜴。註:卽螲蟷,似䵹鼄,在穴中,有蓋。今河北人呼蛈蜴。《博雅》虎,王蝟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于放切,音旺霸王也。 《正韻》凡有天下者,人稱之曰王,則平聲。據其身臨天下而言曰王,則去聲。 《詩·大雅》王此大邦。 《箋》王,君也。 《釋文》王,于况反。 《前漢·高帝紀》項羽背約而王君王於南鄭。 《師古註》上王字,于放反。  又《廣韻》盛也。 《莊子·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 《註》謂心神長王。 《釋文》王,于况反。  又音往。 《詩·大雅》昊天曰明,及爾出王。 《傳》王,往也。 《朱註》音往。〇按王本古文玉字。註詳部首。

『掌』

《唐韻》諸兩切《集韻》《韻會》《正韻》止兩切,𠀤章上聲。 《說文》手中也。 《增韻》手心也,謂指本也。 《論語》指其掌。 《禮·中庸》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註》示讀如寘。 《疏》如置物掌中也。  又職掌,主也。 《書·周官》冢宰掌邦治。 《禮·樂記》禮之末節也,故有司掌之。  又鞅掌,失容也。 《詩·小雅》或王事鞅掌。 《箋》鞅,猶荷也。掌,謂捧之也。負荷捧持以趨走。言促遽也。 《疏》言事煩,不暇爲容儀也。  又姓。晉琅邪掌同,前凉燉煌掌據。  又《本》《草》水蛭。一名至掌。 《爾雅·釋蟲》蛭蝚,至掌。 《正字通》古作𤓯。覆手爲爪,反爪爲𤓯。後譌作仉。孟子母仉氏,今作掌。

『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時亮切,音尙。在上之上,對下之稱。崇也,尊也。 《易·乾·文言》本乎天者親上。  又《廣韻》君也。太上極尊之稱。 《蔡邕·獨斷》上者,尊位所在。但言上,不敢言尊號。  又上日。 《書·舜典》正月上日。 《註》孔氏曰:上日,朔日也。葉氏曰:上旬之日。曾氏曰:如上戊,上辛,上丁之類。  又姓。漢上雄,明上觀,上志。  又上官,複姓。  又《唐韻》時掌切《集韻》《韻會》《正韻》是掌切,𡘋商上聲。登也,升也,自下而上也。 《易·需卦》雲上于天。 《禮·曲禮》拾級聚足,連步以上。  又進也。 《前漢·東方朔傳》朔上三千奏牘。  又與尙通。 《詩·魏風》上愼旃哉。 《前漢·賈誼傳》上親,上齒,上賢,上貴。  又《匡衡傳》治天下者審所上。  又《韻補》叶辰羊切,音常。 《楚辭·九懷》臨淵兮汪洋,顧林兮忽荒。修予兮袿衣,騎霓兮南上。  又叶時刃切,音愼。 《王微觀海詩》照本苟不昧,在末理知瑩。忽乗摶角勢,超騰送崖上。  又叶矢忍切,音審。 《郭璞·遊仙詩》翹首望太淸,朝雲無增景。雖欲思陵化,龍津未易上。 《說文》上,高也。指事。時掌切。◎按字有動靜音,諸韻皆以上聲,是掌切,爲升上之上,屬動,去聲,時亮切,爲本在物上之上,屬靜。今詳《說文》上聲上字,高也,是指物而言,則本在物上之上亦作上聲矣。依諸韻分動靜音爲是。後倣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