珑珑兀兀


   象声词。 元 耶律铸 《松声行》:“瓏瓏兀兀惊俗聋,餘韵飘萧散碧空。”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lóng lóng wū wū
成语简拼 llww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象声词。 元 耶律铸 《松声行》:“瓏瓏兀兀惊俗聋,餘韵飘萧散碧空。”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玲〕a.金玉碰击声;b.玉色明亮的样子。 〔~~〕a.干燥的样子;b.明朗美丽的样子。 古人在大旱求雨时所用的玉,上面刻有龙形花纹。

〔~玲〕a.金玉碰击声;b.玉色明亮的样子。 〔~~〕a.干燥的样子;b.明朗美丽的样子。 古人在大旱求雨时所用的玉,上面刻有龙形花纹。

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鹫。“蜀山~,阿房出。” 高高地突起:~然(a.高高突起的样子;b.突然;c.昏沉无知的样子)。突~。 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那。~的(dì)(a.这,这个;b.怎么,怎的;c.突然)。

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鹫。“蜀山~,阿房出。” 高高地突起:~然(a.高高突起的样子;b.突然;c.昏沉无知的样子)。突~。 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那。~的(dì)(a.这,这个;b.怎么,怎的;c.突然)。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兀』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五忽切,音杌。 《說文》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  又刖足曰兀。 《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無趾,兀者也。  又《柳宗元·晉問篇》乗水潦之波,以入於河而流焉,盪突硉兀。 《註》危石也。  又兀兀,不動貌。 《韓愈·進學解》常兀兀以窮年。  又《正韻》臬兀,不安也。亦作卼。 《易·困卦》于臲卼。  又姓。 《韻會》後魏改樂安王元覽爲兀氏。  又《韻會》或作掘。 《莊子·齊物論》掘若槁木。

『兀』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五忽切,音杌。 《說文》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  又刖足曰兀。 《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無趾,兀者也。  又《柳宗元·晉問篇》乗水潦之波,以入於河而流焉,盪突硉兀。 《註》危石也。  又兀兀,不動貌。 《韓愈·進學解》常兀兀以窮年。  又《正韻》臬兀,不安也。亦作卼。 《易·困卦》于臲卼。  又姓。 《韻會》後魏改樂安王元覽爲兀氏。  又《韻會》或作掘。 《莊子·齊物論》掘若槁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