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琅上口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láng láng shàng kǒu
成语注音 ㄌㄤˊ ㄌㄤˊ ㄕㄤˋ ㄎㄡˇ
成语正音 “琅”,不能读作“liáng”。
成语简拼 llsk
感情色彩 褒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瑯瑯上口
成语英文 can recite quite fluently(easy to pronounce)
成语组合  AABC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成语示例


但在我自己有记忆的二、三岁时,她已经把唐诗绝句教我暗诵,能诵得琅琅上口。(郭沫若《沸羹集 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 王韬《淞隐漫录》:“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


成语典故

琅琅:玉石相击声,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多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郭沫若《沸羹集.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但在我自己有记忆的二、三岁时,她已经把唐人绝句教我暗诵,能诵得琅琅上口。” 述补 形容诵读流畅、响亮。梁实秋《雅舍散文》:“古文八大家,没有一篇精心结构不是可以~的。”△褒义。 用于诵读。 →朗朗上口 ?佶屈聱牙结结巴巴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①象声词,金石相击声;②象声词,响亮的读书声,如“书声~~”。 〔~玕〕像珠子的美石。 〔~玡〕山名,在中国山东省。

〔~~〕①象声词,金石相击声;②象声词,响亮的读书声,如“书声~~”。 〔~玕〕像珠子的美石。 〔~玡〕山名,在中国山东省。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边。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古。~卷。 等级和质量高的:~等。~策。~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由低处到高处:~山。~车。~升。 去,到:~街。 向前进:冲~去。 增加:~水。 安装,连缀:~刺刀。~鞋(亦作“绱鞋”)。 涂:~药。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课。~班。 拧紧发条:~弦。 登载,记:~账。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晚~。桌~。组织~。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爬~来。锁~。选~代表。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年纪。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

〔~声〕汉语声调之一,普通话上声(第三声)。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 破裂的地方:~子。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琅』

《唐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正韻》魯堂切,𠀤音郎。 《說文》琅玕,似珠者。 《玉篇》琅玕,石似玉。 《廣韻》琅玕,玉名。 《書·禹貢》厥貢惟球琳琅玕。 《傳》琅玕,石而似珠。 《山海經》崐崘山有琅玕樹。 《本草》寇宗奭曰:西域記云天竺出琅玕。蘇恭云:是琉璃之類,琉璃乃火成者,非琅玕也。李時珍曰:山海經云開明山北有珠樹。淮南子云:曾城九重有珠樹,在其西,珠樹卽琅玕。在山爲琅玕,在水爲珊瑚。  又琅琊,郡名。今沂州俗作瑯。 《山海經》琅琊臺在渤海閒,琅琊之東。 《註》今琅琊在海邊,有山嶕嶢特起,狀如高臺。 《括地志》琅琊山在密州諸城縣東南,始皇立層臺於山上,謂之琅琊臺。  又姓。 《五音集韻》齊有大夫琅過。  又倉琅,宮門縮首銅鐶。 《前漢·趙后傳》木門倉琅根。  又琅當,長鏁也。 《前漢·王莽傳》以鐵鎖琅當其頸。或作琅璫。  又琳琅,玉聲。 《楚辭·九歌》撫長劒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  又《周禮·夏官·司馬振鐸註》司馬法曰:鼓聲不過閶,鼙聲不過闒,鐸聲不過琅。 《疏》鼓鼙與鐸,聲之有異也。  又《字彙補》力宕切,音浪。 《管子·宙合篇》以琅蕩凌轢人。

『琅』

《唐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正韻》魯堂切,𠀤音郎。 《說文》琅玕,似珠者。 《玉篇》琅玕,石似玉。 《廣韻》琅玕,玉名。 《書·禹貢》厥貢惟球琳琅玕。 《傳》琅玕,石而似珠。 《山海經》崐崘山有琅玕樹。 《本草》寇宗奭曰:西域記云天竺出琅玕。蘇恭云:是琉璃之類,琉璃乃火成者,非琅玕也。李時珍曰:山海經云開明山北有珠樹。淮南子云:曾城九重有珠樹,在其西,珠樹卽琅玕。在山爲琅玕,在水爲珊瑚。  又琅琊,郡名。今沂州俗作瑯。 《山海經》琅琊臺在渤海閒,琅琊之東。 《註》今琅琊在海邊,有山嶕嶢特起,狀如高臺。 《括地志》琅琊山在密州諸城縣東南,始皇立層臺於山上,謂之琅琊臺。  又姓。 《五音集韻》齊有大夫琅過。  又倉琅,宮門縮首銅鐶。 《前漢·趙后傳》木門倉琅根。  又琅當,長鏁也。 《前漢·王莽傳》以鐵鎖琅當其頸。或作琅璫。  又琳琅,玉聲。 《楚辭·九歌》撫長劒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  又《周禮·夏官·司馬振鐸註》司馬法曰:鼓聲不過閶,鼙聲不過闒,鐸聲不過琅。 《疏》鼓鼙與鐸,聲之有異也。  又《字彙補》力宕切,音浪。 《管子·宙合篇》以琅蕩凌轢人。

『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時亮切,音尙。在上之上,對下之稱。崇也,尊也。 《易·乾·文言》本乎天者親上。  又《廣韻》君也。太上極尊之稱。 《蔡邕·獨斷》上者,尊位所在。但言上,不敢言尊號。  又上日。 《書·舜典》正月上日。 《註》孔氏曰:上日,朔日也。葉氏曰:上旬之日。曾氏曰:如上戊,上辛,上丁之類。  又姓。漢上雄,明上觀,上志。  又上官,複姓。  又《唐韻》時掌切《集韻》《韻會》《正韻》是掌切,𡘋商上聲。登也,升也,自下而上也。 《易·需卦》雲上于天。 《禮·曲禮》拾級聚足,連步以上。  又進也。 《前漢·東方朔傳》朔上三千奏牘。  又與尙通。 《詩·魏風》上愼旃哉。 《前漢·賈誼傳》上親,上齒,上賢,上貴。  又《匡衡傳》治天下者審所上。  又《韻補》叶辰羊切,音常。 《楚辭·九懷》臨淵兮汪洋,顧林兮忽荒。修予兮袿衣,騎霓兮南上。  又叶時刃切,音愼。 《王微觀海詩》照本苟不昧,在末理知瑩。忽乗摶角勢,超騰送崖上。  又叶矢忍切,音審。 《郭璞·遊仙詩》翹首望太淸,朝雲無增景。雖欲思陵化,龍津未易上。 《說文》上,高也。指事。時掌切。◎按字有動靜音,諸韻皆以上聲,是掌切,爲升上之上,屬動,去聲,時亮切,爲本在物上之上,屬靜。今詳《說文》上聲上字,高也,是指物而言,則本在物上之上亦作上聲矣。依諸韻分動靜音爲是。後倣此。

『口』

《唐韻》苦后切《集韻》《韻會》去厚切《正韻》苦厚切,𠀤𡨥上聲。 《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易·頤卦》自求口食。 《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  又戸口。 《孟子》數口之家。 《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  又《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又姓。 《唐韻》今同州有之。 《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  又古口,複姓。 《正字通》漢有古口引。  又壺口,山名。 《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  又谷口,地名。 《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 《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  又列口,縣名。 《前漢·地理志》樂浪郡,列口縣。  又《史記·倉公傳》切其脉時,右口氣息。 《註》右手寸口也。脉經,從魚際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又《韻補》苦動切,音孔。 《釋名》口,空也。空上聲。  又叶康杜切,音苦。 《詩·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前漢·溝洫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宋玉·風賦》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韻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韓文考異云:今建州人謂口爲苦,走爲祖。雖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與古暗合也。是直以爲口當讀作苦,非止叶音矣。  又叶恪侯切,音彄。 《梁法雲·三洲歌》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