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旧语


   《宋书·乐志一》:“傅玄《琵琶赋》曰:‘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路思慕,故使工人裁筝、筑,为马上之乐。欲从方俗语,故名曰琵琶。’”后以“琵琶胡语”、“琵琶旧语”,表示对外屈辱求和之意。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pí pá jiù yǔ
成语注音 ㄆ一ˊ ㄆㄚˊ ㄐ一ㄡˋ ㄩˇ
成语简拼 ppjy
感情色彩 贬义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琵琶舊語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宋书·乐志一》:“傅玄《琵琶赋》曰:‘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路思慕,故使工人裁筝、筑,为马上之乐。欲从方俗语,故名曰琵琶。’”后以“琵琶胡语”、“琵琶旧语”,表示对外屈辱求和之意。


近义词



成语示例


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宋·张元幹《贺新郞·寄李伯纪丞相》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书·乐志一》:“傅玄《琵琶赋》曰:‘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路思慕,故使工人裁筝、筑,为马上之乐。欲从方俗语,故名曰琵琶。’”


成语典故

《宋书.乐志一》:“傅玄《琵琶赋》曰:‘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路思慕,故使工人裁筝、筑,为马上之乐。欲从方俗语,故名曰琵琶。’”后以“琵琶旧语”表示对外屈辱求和之意。宋 张元幹《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词:“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 其他 形容对外族屈辱求和举动。语本《宋书·乐志一》:“傅玄《琵琶赋》曰:‘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路思慕,故使工人裁筝、筑,为马上之乐。欲从方俗语,故名曰琵琶。’”宋·张元幹《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词:“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贬义。多用于人际交往方面。→屈辱求和。也作“琵琶胡语”。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琶〕弦乐器(“琶”读轻声)。

〔琵~〕见“琵”。

过时的,与“新”相对:~式。~俗。 东西因经过长时间而变了样子:~衣服。~书。 原先曾有过的,过去很长时间的:~居。~友。 有交情,有交情的人:故~(指老朋友)。念~(怀念旧日情谊)。

话:~言。汉~。英~。~录。~汇。~重心长。 指“谚语”或“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旗~。 说:细~。低~。

告诉:不以~人。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琵』

《唐韻》房脂切《集韻》《韻會》頻脂切《正韻》蒲麋切,𠀤音毗。 《說文》琵琶,樂器。馬上弦索。从珡,比,意兼聲。 《廣韻》推手爲琵,引手爲琶,取其鼓時,以爲之名。 《集韻》馬上所鼓,推手前曰批,引手後曰把。或从手。 《風俗通》長尺五寸,象三才五行。四絃象四時。唐書自下逆鼓曰琵,自上順鼓曰琶。近代樂家所作,不知所起,傅𤣥琵琶序云:漢送烏孫公主,念其道遠,思慕故國,使知音者於馬上作之。 《古今樂錄》琵琶出於絃鞉,杜摯以爲興之秦末,蓋古長城役,百姓絃鞉而鼓之。  又魚名。 《左思·吳都賦》鮫鯔琵琶。 《註》會稽琵琶魚無鱗,形似琵琶。  又《容齋隨筆》白樂天以琵字作入聲讀。如云:四絃不似琵琶聲,亂瀉眞珠細撼鈴。  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皆入聲也。

『琶』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蒲巴切,音爬。琵琶。註詳上。  又《韻補》叶蒲波切,音婆。 《白居易·小庭有月詩》菱角執笙簧,谷兒挾琵琶。紅綃信手舞,紫綃隨意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