瑚琏之器


   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ú liǎn zhī qì
成语注音 ㄏㄨˊ ㄌ一ㄢˇ ㄓ ㄑ一ˋ
成语简拼 hlzq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瑚璉之器
成语英文 vessels of grain at ancestral temple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


近义词



反义词



成语示例


公以瑚琏之器为郎官,以干将之断宰赤县。(唐 李华《卢郎中斋居记》)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日:‘女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成语典故

比喻杰出人才。唐李华《卢郎中斋居记》: “公以瑚琏之器为郎官,以干将之断宰赤县。”●《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曰: ‘赐也何如? ’ 子曰: ‘女器也。’ 曰: ‘何器也’ ” 曰: ‘瑚琏也。’ ”子贡,孔子弟子端木赐,善辞令,又善为政、经商,名扬当时。孔子说他如同宗庙祭器瑚与琏一样杰出。 偏正 瑚琏,古代家庙中盛粮食的祭器。比喻人有才能,堪当重任。唐·李华《卢郎中斋居记》:“公以~为郎官,以于将之断宰赤县。”△多用于形容人的才能。 【典源】 《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 (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今译】 孔子的弟子子贡 (姓端木,名赐) 问道:“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说:“你,是一个器皿。”子贡又问:“什么器皿?”孔子回答:“宗庙里的祭器瑚琏。” 【释义】 后以此典比喻有才能,堪当重任的人。 【典形】 才高瑚琏、瑚琏、瑚琏材、瑚琏器、瑚琏之珍、瑚琏选、瑚琏之器。 【示例】 〔才高瑚琏〕 唐·李峤《神龙历序》:“望重簪缨,才高瑚琏。家风推其直道,帝范籍其谟明。” 〔瑚琏〕 明·高启《送徐七山人往蜀山书舍》:“获君乃瑚琏,顾我犹斗筲。” 〔瑚琏材〕 元·沈禧《一枝花·赠人》:“天生瑚琏材,裔出簪缨彦。” 〔瑚琏器〕 元·耶律楚材《和孟驾之韵》:“志图仁义济元元,异比无双瑚琏器。” 〔瑚琏之珍〕 唐·韦庄《又玄集序》:“沙之汰之,始辨辟寒之宝; 载雕载琢,方成瑚琏之珍。”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琏〕古代盛黍稷的祭器,用以喻人有立朝执政的才能。 〔珊~〕见“珊”。

古代宗庙中盛黍稷的器皿。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用具的总称:~皿。~物。~械。木~。武~。~小易盈。 生物体结构中具有某种独立生理机能的部分:~官。消化~。 人的度量、才干:~度。~量(liàng )。~宇。~质。大~晚成。 重视:~重。~敬。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瑚』

《唐韻》戸吳切《集韻》洪孤切,𠀤音胡。 《說文》珊瑚。詳前珊字註。  又瑚璉,宗廟盛黍稷器。 《禮·明堂位》夏後氏之四璉,殷之六瑚。

『之』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器』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去冀切,𢽽去聲。 《說文》衆器之口,犬所以守之。 《廣韻》器皿。 《易·繫辭》形乃謂之器。 《註》成形曰器。 《書·舜典》如五器。 《註》器謂圭璧。  又《禮·王制》瘖聾、跛躃、斷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 《註》器,能也。 《論語》及其使人也,器之。 《疏》度人才器而官之。  又《論語》管仲之器小哉。 《註》言其度量小也。  又姓。見《姓苑》。  又叶欺迄切,音乞。 《曹植·黃帝三鼎贊》鼎質文精,古之神器。黃帝是鑄,以像太乙。 《集韻》或作𦈯。 《玉篇》俗作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