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尽杯干


   原指酒已喝尽。比喻钱已用完。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wèng jìn bēi gān
成语注音 ㄨㄥˋ ㄐ一ㄣˋ ㄅㄟ ㄍㄢ
成语简拼 wjbg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罋儘桮干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原指酒已喝尽。比喻钱已用完。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5卷:“陈秀才那时已弄得瓮尽杯干,只得收了心,在家读书。”


成语典故

瓮、杯:盛器。比喻钱物用尽,囊空如洗。《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陈秀才那时已弄得瓮尽杯干,只得收了心,在家读书。” 并列 本指酒已喝完,比喻钱物用尽,囊空如洗。《初刻拍案惊奇》卷15:“陈秀才那时已弄得~,只得收了心,在家读书。”△贬义。用于描写一无所有。→家徒四壁 空无所有 ?无所不有 应有尽有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一种盛水或酒等的陶器:水~。酒~。菜~。~城(围绕在城门外的小城)。~牖(yǒu )绳枢(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形容家里穷)。 姓。

完毕:用~。说不~。取之不~。 达到极端:~头。山穷水~。~情。自~(自杀)。 全部用出,竭力做到:~心。~力。~瘁。~职。~忠。~责。人~其才。物~其用。 都,全:~然。~是白的。~收眼底。~释前嫌。

极,最:~底下。 力求达到最大限度:~量(liàng )。~管。 都,全。

盛酒、水、茶等的器皿:~子。~盘狼藉。~中物(指酒)。 杯状的锦标:奖~。~赛。夺~。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瓮』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烏貢切,翁去聲。 《說文》罌也。 《博雅》瓮,甁也。 《揚子·方言》趙魏之郊謂之瓮。 《抱朴子喩蔽卷》四瀆之濁,不方瓮水之淸。巨象之瘦,不同羔羊之肥。 《集韻》或作甕。

『尽』

《正字通》俗盡字,詳皿部盡字註。 《唐韻》《正韻》慈忍切《集韻》《韻會》在忍切,𠀤秦上聲。 《說文》器中空也。 《小爾雅》止也。 《玉篇》終也。 《廣韻》竭也。 《集韻》悉也。 《易·繫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左傳·哀元年》去惡莫如盡。 《穀梁傳·定十年》孔子歷階而上,不盡一等。 《禮·曲禮》君子不盡人之歡。 《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 《史記·禮書》明者,禮之盡也。 《荀子·正名篇》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 《註》適可而止也。  又《韓鄂歲華紀麗》大酺小盡。 《註》月三十日爲大盡,二十九日爲小盡。  又姓。見《萬姓統譜》。  又《唐韻》《正韻》卽忍切《集韻》《韻會》子忍切,𠀤津上聲。 《類篇》極也。 《正韻》盡之也。 《書·康誥》往盡乃心。 《詩·小雅》孔惠孔時,維其盡之。 《左傳·閔二年》晉侯使太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曰:盡敵而反。 《禮·樂記》殷周之𣠋盡矣。  又《韻會》皆也。 《左傳·昭二年》韓宣子曰:周禮盡在魯矣。  又《類篇》任也。 《增韻》縱令也。 《左傳·文十四年》公子商人,盡其家貸於公。 《禮·曲禮》虛坐盡後,食坐盡前。俗作儘。  又盡盡,極視盡物之貌。 《荀子·非十二子篇》學者之嵬盡盡然,盱盱然。  又《韻會》徐刃切《正韻》齊進切,𠀤秦去聲。亦竭也。 《周語》齊國佐其語盡。 《註》盡其心意,善惡褒貶,無所諱也。 《世說新語》可以累心處都盡。 《註》盡,猶空也。 《字彙》同盡。

『杯』

《唐韻》布回切《集韻》《韻會》晡枚切《正韻》晡回切,𠀤背平聲。 《說文》作桮。俗作㮎,通作杯。飮酒器。唐孔穎達曰:《周禮》有王敦,今之杯盂也。 《禮·玉藻》母沒而杯棬不能飮焉,口澤之氣存焉爾。  又盛羹器。 《前漢·項羽傳》幸分我一杯羹。 《師古註》今之側杯有兩耳者。  又叶博孤切,音餔。 《曹植·隴西行》卻略再拜跪,然後持一杯。談笑未及竟,左顧敕中廚。  又叶薄侯切,音裒。 《鮑照·合歡詩》飮共連理杯,寢共無縫裯。

『干』

《唐韻》古寒切《集韻》《韻會》居寒切,𠀤音竿。 《說文》干,犯也。 《左傳·文四年》其敢干大禮,以自取戾。 《晉書·衞玠傳》非意相干,可以理遣。  又《爾雅·釋言》干,求也。 《書·大禹謨》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 《論語》子張學干祿。  又盾也。 《揚子·方言》盾,自關而東或謂之〈盾支〉,或謂之干,關西謂之盾。 《書·大禹謨》舞干羽于兩階。 《詩·大雅》干戈戚揚。  又司干,官名。 《周禮·春官》司干掌舞器。  又《爾雅·釋言》干,扞也。 《註》相扞衞。 《疏》孫炎曰:干盾,自蔽扞。 《詩·周南》公侯干城。 《疏》干城者,言以武夫自固,爲扞蔽如盾,爲防守如誠然。  又㵎也。 《詩·小雅》秩秩斯干。 《傳》干,㵎也。  又水涯也。 《易·漸卦》鴻漸干干。 《註》干謂大水之旁,故停水處者。 《詩·魏風》寘之河之干兮。 《傳》干,厓也。  又國郊曰干。 《詩·邶風》出宿于干。 《傳》干言國郊也。  又《韻會》若干,數未定之辭,猶言幾許也。 《禮·曲禮》問天子之年。對曰:聞之始服衣若干尺矣。 《前漢·食貨志》或用輕錢百加若干。 《註》師古曰:若干,且設數之言也。干猶箇也。謂當如此箇數耳。  又自甲至癸爲天干。 《皇極經世》十干,天也。十二支,地也。支干,配天地之用也。 《皇極內篇》十爲干,十二爲支。十干者。五行有隂陽也。十二支者,六氣有剛柔也。  又闌干,橫斜貌。 《古樂府·善哉行》月沒參橫,北斗闌干。  又《韻會》闌楯閒曰闌干。 《李白·淸平調》沉香亭北倚闌干。  又《韻會》目眶謂之闌干。 《正韻》闌干,淚流貌。 《談藪》王元景使梁,劉孝綽送別,泣下。元景無淚謝曰:別後當闌干。 《白居易詩》玉容寂寞淚闌干。  又蘭干,紵也。 《後漢·哀牢國傳》蘭干細布,織成文章如綾錦。 《華陽國志》蘭干,獠言紵也。  又干將,劒名。 《吳越春秋》干將者,吳人也。莫邪,干將之妻也。干將作劒,莫邪斷髮翦爪投于爐中,金鐵乃濡,遂以成劒。陽曰干將,隂曰莫邪。  又干遮,曲名。 《司馬相如·子虛賦》淮南干遮。 《註》干遮,曲名也。  又射干,木名。 《荀子·勸學篇》西方有木,名曰射干。  又草名。 《本草圖經》射干,花白莖長,如射人之執干。 《後漢·𨻰寵傳》陽氣始萌,十一月有蘭,射干,芸荔之應。  又獸名。 《司馬相如·子虛賦》騰遠射干。 《註》射干,似狐,能緣木。  又野干,亦獸名。 《法華經》野干,體瘦無目,爲諸童子摘擲,受諸苦痛。  又發干、蘭干、餘干,𠀤縣名。 《後漢·郡國志》東郡有發干縣,漢陽郡有蘭干縣。 《隋書·地理志》鄱陽郡有餘干縣。  又長干,地名。 《左思·吳都賦》長干延屬。 《註》建業南五里有山岡,其閒平地,吏民雜居。東長干中有大長干,小長干,皆相連。地有長短,故號大小長干。韓詩曰考盤在干。地下而黃曰干。  又姓。 《左傳·昭二十一年》宋有干犫。 《劉向·別錄》有干長,著天下忠臣九篇。  又段干,干己,𠀤複姓。 《史記·老子傳》老子之子名宗,爲魏將,封於段干。 《註》段干,應是魏邑名,而魏世家有段干木,段干子。田完世家有段干朋。疑此三人是姓段干也,本蓋因邑爲姓。 《何氏姓苑》漢有干已衍,爲京兆尹。  又《集韻》居案切,音盰。扞也。 《詩·周南》公侯干城。沈重讀。  又《篇韻》音寒。國名。 《淮南子·道應訓》荆有佽飛,得寶劒於干隊。 《註》干國,在今臨淄,出寶劒。  又《韻會》通作奸。 《前漢·劉向傳》數奸死亡之誅。  又通作忓,干預也。 《唐書·萬壽公主傳》無忓時事。  又《韻會》通作竿。 《後漢·董卓傳》乗金華靑蓋,瓜畫兩轓,時人號竿摩車,言其服飾近天子也。 《註》竿摩,謂相逼近也。今俗以事干人者謂之相竿摩。  又與矸通。 《集韻》矸,石也。或省作干。  又與豻通。 《類篇》豻或作干。 《儀禮·大射儀》量人量侯道干五十。 《註》干讀豻。豻侯者,豻鵠豻飾也。  又古與乾通。 《初月帖》淡悶干嘔。楊愼曰:淡,古淡液之淡,干,古干溼之干。今以談作痰,干作乾,非也。  又叶經天切,音堅。 《黃庭經》回紫抱黃入丹田,漱嚥靈液災不干。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渠焉切,音虔。易卦名。 《程頤曰》以形體謂之天,以性情謂之乾。 《本義》乾,健也。 《釋名》乾,進也。行不息也。  又馬飾曰連乾。 《顧況詩》金鞍玉勒錦連乾。  又姓。  又州名。古雍州地,唐置乾州。  又《唐韻》古寒切《集韻》《韻會》《正韻》居寒切,𠀤音干。燥也。 《詩·王風》中谷有蓷,暵其乾矣。 《左傳·僖十五年》慶鄭曰:張脈僨興,外彊中乾。  又乾侯,地名。言其水常竭也。今廣平府成安縣,卽其地。 《說文》𧸟作𨝌。  又桑乾,河名。卽濕水。 《水經注》濕水,出鴈門隂館縣東北,過代郡桑乾縣南,又東過涿鹿縣北,又東南出山過廣陽薊縣北。  又乾沒。 《史記·張湯傳》始爲小吏乾沒。 《註》言掩取貨利,沒爲已有,如水盡涸也。  又《韻補》叶渠巾切,音勤。 《邯鄲淳受命述》治詠儒墨,納策公卿。昧旦孜孜,夕惕乾乾。叶下人。  又叶經天切,音堅。 《韓愈詩》𣁪𣁪新葉大,瓏瓏晚花乾。靑天何寥寥,雨蝶飛翩翩。 《註》乾,花色不潤也。 《唐韻》古案切《集韻》《韻會》居案切《正韻》古汗切,𠀤干去聲。 《類篇》幹,能事也。 《易·蠱卦》幹父之蠱。 《註》幹父之事,能承先軌,堪其任者也。  又《玉篇》幹,體也。 《易·乾卦》貞者,事之幹也。  又草木莖曰幹。 《詩詁》木旁生者爲枝,正出者爲幹。  又凡器之本曰幹。 《禮·月令》羽箭幹。 《註》幹者,器之本也。 《疏》器之材樸,總謂之幹。 《周禮·冬官考工記》荆之幹。 《註》柘也,可以爲弓弩之幹。  又十干,本作幹。 《廣雅》甲乙爲幹。幹者,日之神也。  又脅也。 《公羊傳·莊元年》搚幹而殺之。 《爾雅·釋畜》回毛在幹,茀方。 《疏》旋毛在脅者,名茀方。  又奇幹,國名。 《汲冢周書》奇幹善芳。 《註》奇幹在北。善芳者,鳥名。  又《韻會》幹,脊骨。 《左傳·昭二十五年》唯是楄柎,所以藉幹。  又姓。 《萬姓統譜》見《姓苑》。宋時西夏有幹道冲,其先從夏主遷興州,世掌夏國史。道冲通五經,爲蕃漢敎授,官至中書宰相。元有幹勒忠,習女直契丹字,通法律,官至同僉樞密院事。  又《集韻》《正韻》𠀤河干切,音寒。 《集韻》幹,井垣也。 《韻會》幹,井上木欄也。其形四角,或八角。  又謂之銀牀。 《莊子·秋水篇》吾跳樑乎井幹之上。  又樓名。 《前漢·郊祀志》武帝立井幹樓,高五十丈。 《註》積木而高爲樓,若井幹之形也。 《班固·西京賦》攀井幹而未半,目眴轉而意迷。  又《韻會》與管通。 《前漢·劉向傳》石顯幹尚書。 《註》師古曰:幹,與管同。 《後漢·竇憲傳》內幹機密。 《註》幹,古與管通。  又叶九件切,音蹇。 《揚子·太𤣥經》井無幹,水直衍。  又叶經電切,音見。 《蘇轍·墨君堂詩》中堂開素壁,蕭颯起霜幹。隨宜賦竹意,落筆皆蔥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