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心忍受


   甘心:情愿。情愿忍受痛苦。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gān xīn rěn shòu
成语注音 ㄍㄢ ㄒ一ㄣ ㄖㄣˇ ㄕㄡˋ
成语简拼 gxrs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甘心:情愿。情愿忍受痛苦。


近义词



成语示例


她甘心忍受这一切是为了他的儿子能顺利进入大学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庄公九年》:“管、召仇也,请受而甘心焉。”


成语典故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庄公九年》:“管、召仇也,请受而甘心焉。”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甜,味道好:~甜。~苦。~冽。~落。~之如饴。同~共苦。~旨(美味的食物)。 美好:~雨(适时而有益于农事的雨)。~霖。 自愿,乐意:~愿。~拜下风。 姓。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包。~律。~衰。~悸。 中央,枢纽,主要的:~腹。中~。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理。~曲。~魄。~地。~扉。衷~。~旷神怡。人~惟危。

耐,把感情按住不让表现:~耐。~痛。~受。容~。~俊不禁(忍不住笑)。 狠心,残酷:~心。残~。

接纳别人给的东西:接~。感~。~精。~权。~托。~降。~益。~业(a.跟随老师学习;b.学生对老师自称)。~教。~领。~聘。~理。 忍耐某种遭遇:忍~。~苦。~制。~窘。~累(受到劳累)。 遭到:遭~。~害。~挫。~屈。~辱。~阻。 适合,中:~吃。~看。~听。~使。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甘』

《唐韻》古三切《集韻》《韻會》《正韻》沽三切,𠀤感平聲。 《說文》美也。 《徐曰》物之甘美者也。 《韻會》五味之一。 《正韻》甜也。 《書·洪範》稼穡作甘。 《傳》甘味生于百穀。 《詩·衞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禮·月令》中央土,其味甘。  又言之悅耳。亦曰甘。 《左傳·昭十一年》幣重而言甘。  又《詩·衞風》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傳》甘,厭也。 《疏》謂思之不已,乃厭足於心,用是生首疾也。凡人飮食口,甘遂至于厭足,故云:甘,厭也。  又《左傳·莊九年》管召,讎也。請受而甘心焉。 《註》甘心,言欲快意戮殺之。  又《易·臨卦》六三甘臨,无攸利。 《註》甘者,佞邪說。媚不正之名也。  又《玉篇》樂也。 《淮南子·繆稱訓》故人之甘甘非正爲蹠也。 《註》人之甘甘,猶樂樂而爲之。  又《淮南子·道應訓》大疾則苦而不入,大徐則甘而不固。 《註》甘,緩意也。  又姓。 《書·說命》台小子舊學于甘盤。 《註》甘盤,殷賢臣。  又甘茂甘羅,𠀤秦人。  又《抱朴子辯問卷》子韋甘均,占𠋫之聖也。  又漢複姓有甘莊甘土甘先三氏。  又地名。 《書·甘誓》大戰于甘。 《傳》甘,有扈郊地名。 《左傳·僖二十四年》初,甘昭公有寵於惠后。 《註》甘昭公,王子帶也,食邑於甘。  又《昭十七年》陸渾子奔楚,其衆奔甘鹿。 《註》甘鹿,周地。  又山名。 《山海經》中山經,薄山之首曰甘棗之山。  又水名。 《山海經》鹿蹄之山,甘水出焉。 《註》按水經:甘水出南山甘谷。  又州名。 《五音集韻》元魏西涼州攺甘州。  又《前漢·郊祀志》武帝作甘泉宮。  又木名。 《詩·召南》蔽芾甘棠。 《傳》甘棠,杜也。 《疏》郭璞曰:今之杜梨。 《山海經》有不死之國,阿姓,甘木是食。 《註》甘木卽不死樹。  又《正韻》果名,俗作柑。 《風土記》甘橘之屬,滋味甘美。  又《古今注》甘實形如石榴者,謂之壷甘。  又草名。 《博雅》陵澤,甘遂也。 《又》美丹,甘草也。  又《集韻》古暗切,音紺。土之味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甘切,音酣。 《書·五子之歌》甘酒嗜音。  又熟也。 《莊子·徐無鬼》甘寢。○按《正韻》別作戸甘切,胡、戸同母。不宜分列。

『心』

《唐韻》息林切《集韻》《韻會》《正韻》思林切。 《說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爲火藏。 《徐曰》心爲大火,然則心屬火也。 《玉篇》《廣韻》𠀤訓火藏。  又《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  又《釋名》心,纖也。所識纖微無不貫也。  又本也。 《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註》天地以本爲心者也。 《正義曰》言天地寂然不動,是以本爲心者也。 《禮·禮器》如松柏之有心也。 《註》得氣之本也。 《孔疏》得氣之本,故巡四時,柯葉無凋攺也,心謂本也。  又中也。心在身之中。 《詩序》情動于中。 《正義曰》中謂中心。凡言中央曰心。 《禮·少儀》牛羊之肺,離而不提心。 《註》不提心,謂不絕中央也。 《古歌》日出當心,謂日中也。 《邵雍淸夜吟》月到天心處,言月當天中也。  又東方五度,宿名。 《史記·天官書》心爲明堂。  又《禮·明堂位》夏后氏祭心。 《註》氣主盛也。  又《月令》季夏祭先心。 《註》五藏之次,心次肺,至此則心爲尊也。  又去聲。 《吳棫·韻補》息吝切。 《外紀》禹曰:堯舜之民,皆以堯舜之心爲心。下心字去聲。  又叶思眞切,音新。 《前漢·安世房中歌》我定歷數,人告其心。敕身齊戒,施敎申申。  又叶先容切,音松。 《詩·大雅》吉甫作頌,𥡆如淸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 《前漢·禮樂志》流星隕,感惟風,籋歸雲,撫懷心。  又叶思征切,音騂。 《揚子·太𤣥經》勤于心否貞。  又叶桑鳩切,音修。 《荀子·解蔽篇》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有鳳有凰,樂帝之心。簫叶疏鳩切。  又叶思敬切,音性。 《王微觀海詩》善卽誰爲御,我來無別心。聊復寓兹興,兹興將何詠。 《說文》長箋》借華心形,故惢字从心,就今文言也。若精蘊同文諸書,各以意闡古文,與今文稍遠,槪不泛引。 《類篇》偏旁作忄。亦作㣺。◎按《字彙》《正字通》心俱音辛,誤。辛在眞韻,齊齒音也。心在侵韻,閉口音也。如心字去聲,音近信,然不得竟以信字音之者,蓋信字爲眞韻內辛字之去聲,乃齊齒音也。若侵韻內心字之去聲,乃閉口音,有音而無字矣。字有不可下直音者,此類是也。蓋齊齒之辛,商之商也,閉口之心,商之羽也。每一音中,具有五音,不可無別。

『忍』

《唐韻》而軫切《集韻》《韻會》《正韻》爾軫切,𠀤人上聲。 《說文》能也。 《徐曰》能音耐。从心刃。 《長箋》如刀剌心,忍意也。 《周武王·書銘》忍之須臾,乃全汝軀。  又《廣韻》强也,有所含忍。 《左傳·昭元年》魯以相忍爲國。  又安于不仁曰忍。 《詩·大雅》維彼忍心,是顧是復。 《詩·小雅》君子秉心,維其忍之。  又忍忍,猶不忍也。 《後漢·崔琦傳》情懷忍忍。  又姓。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而振切,音仞。堅柔也,本作肕。亦作忍。 《周禮·地官·山虞註》柔忍,通作刃。 《詩·小雅·荏染柔木註》柔刃之木荏苒然。 《釋文》忍音刃。 《禮·月令·納材葦註》此時柔刃,𠀤與韌靭忍同。

『受』

《唐韻》殖酉切《集韻》《韻會》《正韻》是酉切,𠀤音壽。 《說文》相付也。 《玉篇》得也。 《易·旣濟》實受其福。 《詩·大雅》受天之祜。  又承也。 《李適之法觀禪師𥓓銘》孰承最上,密受居多。  又盛也。 《杜甫詩》野航恰受兩三人。  又容納也。 《論語》君子不可以小知,而可大受也。  又《正字通》神呪切,收去聲。 《詩·小雅》投畀有北,有北不受。叶下昊。昊,許𠋫切。○按受字《韻書》無去聲。  又叶音暑。 《張衡·誚靑衣賦》晏嬰潔志,不顧景女。乃雋不疑,奉霍不受。 《韻會》毛氏曰:从𠬪从冖。俗或作𤓾,非。𤓾音胡到切,下从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