瞑目:闭上眼睛,指死去。心甘情愿,死了也不遗憾。
《后汉书·马授传》:“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
谓死而无憾。《后汉书.马援传》:“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以此得罪,甘心瞑目。” 述宾 瞑目,闭上眼睛。指人死时心中无牵挂,无怨无憾。《后汉书·马援传》:“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用于描写如愿。→死而无憾 ?死不瞑目
甜,味道好:~甜。~苦。~冽。~落。~之如饴。同~共苦。~旨(美味的食物)。 美好:~雨(适时而有益于农事的雨)。~霖。 自愿,乐意:~愿。~拜下风。 姓。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包。~律。~衰。~悸。 中央,枢纽,主要的:~腹。中~。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理。~曲。~魄。~地。~扉。衷~。~旷神怡。人~惟危。
〔~~〕形容昏花迷离。 闭眼:~目(亦指人死时心里无牵挂)。死不~目。
同“眠”,睡觉。
眼睛:~光。醒~。历历在~。~指气使(用眼光和气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骄横傲慢的神志。亦作“颐指气使”)。 看,视:~语。~论(喻没有自知之明或浅陋狭隘的见解)。 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的(dì)(亦指箭靶的中心)。 大项中再分的小项:条~。纲举~张。 名称:数~。巧立名~。 标题:~录。 生物学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在“纲”以下,“科”以上:鸟纲中有雁形~和鸡形~。 孔眼:网~。 指为首的人:头~。
《唐韻》古三切《集韻》《韻會》《正韻》沽三切,𠀤感平聲。 《說文》美也。 《徐曰》物之甘美者也。 《韻會》五味之一。 《正韻》甜也。 《書·洪範》稼穡作甘。 《傳》甘味生于百穀。 《詩·衞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禮·月令》中央土,其味甘。 又言之悅耳。亦曰甘。 《左傳·昭十一年》幣重而言甘。 又《詩·衞風》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傳》甘,厭也。 《疏》謂思之不已,乃厭足於心,用是生首疾也。凡人飮食口,甘遂至于厭足,故云:甘,厭也。 又《左傳·莊九年》管召,讎也。請受而甘心焉。 《註》甘心,言欲快意戮殺之。 又《易·臨卦》六三甘臨,无攸利。 《註》甘者,佞邪說。媚不正之名也。 又《玉篇》樂也。 《淮南子·繆稱訓》故人之甘甘非正爲蹠也。 《註》人之甘甘,猶樂樂而爲之。 又《淮南子·道應訓》大疾則苦而不入,大徐則甘而不固。 《註》甘,緩意也。 又姓。 《書·說命》台小子舊學于甘盤。 《註》甘盤,殷賢臣。 又甘茂甘羅,𠀤秦人。 又《抱朴子辯問卷》子韋甘均,占𠋫之聖也。 又漢複姓有甘莊甘土甘先三氏。 又地名。 《書·甘誓》大戰于甘。 《傳》甘,有扈郊地名。 《左傳·僖二十四年》初,甘昭公有寵於惠后。 《註》甘昭公,王子帶也,食邑於甘。 又《昭十七年》陸渾子奔楚,其衆奔甘鹿。 《註》甘鹿,周地。 又山名。 《山海經》中山經,薄山之首曰甘棗之山。 又水名。 《山海經》鹿蹄之山,甘水出焉。 《註》按水經:甘水出南山甘谷。 又州名。 《五音集韻》元魏西涼州攺甘州。 又《前漢·郊祀志》武帝作甘泉宮。 又木名。 《詩·召南》蔽芾甘棠。 《傳》甘棠,杜也。 《疏》郭璞曰:今之杜梨。 《山海經》有不死之國,阿姓,甘木是食。 《註》甘木卽不死樹。 又《正韻》果名,俗作柑。 《風土記》甘橘之屬,滋味甘美。 又《古今注》甘實形如石榴者,謂之壷甘。 又草名。 《博雅》陵澤,甘遂也。 《又》美丹,甘草也。 又《集韻》古暗切,音紺。土之味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甘切,音酣。 《書·五子之歌》甘酒嗜音。 又熟也。 《莊子·徐無鬼》甘寢。○按《正韻》別作戸甘切,胡、戸同母。不宜分列。
『心』《唐韻》息林切《集韻》《韻會》《正韻》思林切。 《說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爲火藏。 《徐曰》心爲大火,然則心屬火也。 《玉篇》《廣韻》𠀤訓火藏。 又《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 又《釋名》心,纖也。所識纖微無不貫也。 又本也。 《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註》天地以本爲心者也。 《正義曰》言天地寂然不動,是以本爲心者也。 《禮·禮器》如松柏之有心也。 《註》得氣之本也。 《孔疏》得氣之本,故巡四時,柯葉無凋攺也,心謂本也。 又中也。心在身之中。 《詩序》情動于中。 《正義曰》中謂中心。凡言中央曰心。 《禮·少儀》牛羊之肺,離而不提心。 《註》不提心,謂不絕中央也。 《古歌》日出當心,謂日中也。 《邵雍淸夜吟》月到天心處,言月當天中也。 又東方五度,宿名。 《史記·天官書》心爲明堂。 又《禮·明堂位》夏后氏祭心。 《註》氣主盛也。 又《月令》季夏祭先心。 《註》五藏之次,心次肺,至此則心爲尊也。 又去聲。 《吳棫·韻補》息吝切。 《外紀》禹曰:堯舜之民,皆以堯舜之心爲心。下心字去聲。 又叶思眞切,音新。 《前漢·安世房中歌》我定歷數,人告其心。敕身齊戒,施敎申申。 又叶先容切,音松。 《詩·大雅》吉甫作頌,𥡆如淸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 《前漢·禮樂志》流星隕,感惟風,籋歸雲,撫懷心。 又叶思征切,音騂。 《揚子·太𤣥經》勤于心否貞。 又叶桑鳩切,音修。 《荀子·解蔽篇》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有鳳有凰,樂帝之心。簫叶疏鳩切。 又叶思敬切,音性。 《王微觀海詩》善卽誰爲御,我來無別心。聊復寓兹興,兹興將何詠。 《說文》長箋》借華心形,故惢字从心,就今文言也。若精蘊同文諸書,各以意闡古文,與今文稍遠,槪不泛引。 《類篇》偏旁作忄。亦作㣺。◎按《字彙》《正字通》心俱音辛,誤。辛在眞韻,齊齒音也。心在侵韻,閉口音也。如心字去聲,音近信,然不得竟以信字音之者,蓋信字爲眞韻內辛字之去聲,乃齊齒音也。若侵韻內心字之去聲,乃閉口音,有音而無字矣。字有不可下直音者,此類是也。蓋齊齒之辛,商之商也,閉口之心,商之羽也。每一音中,具有五音,不可無別。
『瞑』《唐韻》莫經切《集韻》《韻會》忙經切,𠀤音溟。 《說文》翕目也。 《廣韻》合目瞑瞑也。 《後漢·馬援傳》甘心瞑目。 《皇極經世》在水者不瞑,在風者瞑。 《註》魚在水,其目盡夜不瞑也。 又《集韻》目不明也。 《晉書·山濤傳》臣耳目聾瞑,不能自勵。 又《呂覽》瞑者,目無由接也。 《汲冢周書》師曠曰:請使瞑臣往與之言。 《註》無目故稱瞑。 又《春秋·繁露》民者,瞑也。瞑也者,名其別離分散也。 又瞑瞑視,不審之貌。 《荀子·非十二子篇》酒食聲色之中,則瞑瞑然。 《淮南子·覽冥訓》其視瞑瞑。 又《集韻》《韻會》母迥切《正韻》莫迥切,𠀤溟上聲。 又《集韻》《韻會》𠀤莫定切,溟去聲。義𠀤同。 又《廣韻》莫賢切《集韻》民堅切《正韻》莫堅切,𠀤麫平聲。與眠通。 《玉篇》寐也。 《莊子·德充符》據槁梧而瞑。 又弓名。 《唐書·南蠻傳》永昌野桑生石上,其材上屈兩向而下植,取以爲弓,不筋漆而利,名曰瞑弓。 又菜名。 《本草綱目》瞑菜,一名睡菜,南海人食之思睡,故名。 又盱瞑,與芊眠同。 《張衡·南都賦》攢立叢駢,靑麗盰瞑,杳藹蓊鬱于谷底,森䔿䔿而刺天。李善讀,𠀤詳盰眠二字註。 又《廣韻》莫甸切《集韻》《韻會》眠見切《正韻》莫見切,𠀤音麫。瞑眩劇也。 又憒亂也。 《書·說命》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一作眠眩。互詳眠字註。 又《集韻》謨耕切,音萌。與𥌯同。 又叶武巾切,音旻。 《楚辭·招魂》致命於帝,然後得瞑些,歸來歸來。往恐危身些。 《註》瞑,臥也。 《正字通》古無眠字,瞑卽眠。今通用眠,正譌从瞑廢眠,泥。
『目』《唐韻》《集韻》《韻會》𠀤莫六切,音牧。 《說文》人眼,象形,重童子也。 《春秋元命苞》肝之使也。 《韓詩外傳》心之符也。 《禮·郊特牲》氣之淸明者也。易說卦離爲目。 《註》南方之卦,主視。故爲目。 《書·舜典》明四目。 《註》廣四方之視,以決天下壅蔽。 又《博雅》視也。凡注視曰目之。 《史記·𨻰丞相世家》𨻰平去楚,渡河,船人疑其有金,目之。 又動目以諭也。 《前漢·高帝紀》范增數目羽擊沛公。 又含怒側視也。 《周語》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又《小爾雅》要也。 《周禮·春官》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四曰巫目。 《疏》是要目之事。 又見也。 《公羊傳·桓二年》內大惡諱,此其目言之何遠也。 《註》目,見也,斥見其惡也。 又稱也。 《穀梁傳·隱元年》段,鄭伯弟也。以其目君,知其爲弟也。 《註》謂稱鄭伯。 又條目。 《論語》請問其目。 《註》條件也。 《前漢·劉向傳》校中祕書,各有條目。 又節目。 《禮·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方氏曰:節則木理之剛,目則木理之精。 又題目。 《後漢·許劭傳》曹操微時,常求劭爲己目。 《註》命品藻爲題目。 《晉書·山濤傳》甄拔人物,各有題目,時稱山公啓事。 又凡目。 《周禮·天官·小宰》師掌官成,以治凡。司掌官法,以治目。 《公羊傳·僖五年》一事而再見者,前目而後凡也。 《春秋·繁露》目者,偏辨其事也。凡者,獨舉其事也。 又科目。 《舊唐書·懿宗紀》以宋震胡德融,考科目舉人。 《宋史·選舉志》宋之科目有進土,有諸科,有武舉,常選外又有制科,有童子舉,而進士得人爲盛。 又黃目,周彝名。 《禮·明堂位》鬱尊用黃目。 又暉目,鴆鳥也。 《淮南子·繆稱訓》暉目知晏。 《註》晏,無雲也。天將晏靜,暉目先鳴。 又比目,魚名。不比不行。亦謂之鰈。見《爾雅·釋地》。 又橫目,傅草別名。鬼目,苻草別名。俱見《爾雅·釋草》。 又海外有一目國,一目中其面而居。見《山海經》。 又天目,山名。 《元和地志》上有兩峰,峰頂各一池,若天左右目。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河目縣,屬幷州。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目州隷隴右道。 又姓。 《潛夫論》目夷氏,子姓,宋微子後。 又目宿,草名。通作𥄕。 《前漢·西城傳》馬耆目宿。 《史記·大宛傳》作苜蓿。 又叶莫筆切,音密。 《夏侯湛抵疑》心有窮志,貌有飢色。吝江河之流,不以躍舟船之檝。惜東壁之光,不以寓貧婦之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