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用:任用;行:做,实行;舍:不用;藏:退隐。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òng zhī zé xíng,shě zhī zé cáng
成语注音 ㄩㄥˋ ㄓ ㄗㄜˊ ㄒ一ㄥˊ,ㄕㄜˇ ㄓ ㄗㄜˊ ㄘㄤˊ
成语简拼 yzzxszzc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复句式
成语字数  8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用:任用;行:做,实行;舍:不用;藏:退隐。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成语典故

用:任用。行:实行。舍:不用。藏:退隐。 古代儒家的一种处世态度。意思是任用时就出来干一番事业,不用时就退而隐居。语出《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后汉书.冯衍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进退无主,屈申无常。”《隋书.苏威传》:“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上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顾谓威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旧唐书.柳公绰传》:“唯上智则研其虑,博其闻,坚其习,精其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也单引〔用之则行〕。唐.许询《授杜淮南节度使制》:“礼乐文身,守而勿失;政刑体要,用之则行。”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使人或物发挥其功能:使~。~心。~兵。~武。 可供使用的:~品。~具。 进饭食的婉辞:~饭。 花费的钱财:费~。~项。~资。 物质使用的效果:功~。有~之才。 需要(多为否定):不~多说。 因此:~此。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模范:以身作~。 规程,制度:规~。总~。原~。细~。 效法:~先烈之言行。 表示因果关系,就,便:闻过~喜。 表示转折,却:今~不然。 表示肯定判断,乃,是:此~余之罪也。 用在一、二、三……等数字后,列举原因或理由:一~房子太小,二~参加的人数多。 与“做”相近(中国宋、元、明代小说、戏剧里常用):~甚(做什么)。 量词,指成文的条数:新闻两~。

行列:字里~间。罗列成~。 兄弟姐妹的次弟;排行:我~二,你~几? 步行的阵列。 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泪下两~。 某些营业所:银~。花~。商行。 行业:同~。各~各业。 用长的针脚成行地连缀:~棉袄。~几针。

走:~走。步~。旅~。~踪。~百里者半九十。~云流水(喻自然不拘泥)。~远自迩。 出外时用的:~装。~箧。~李。 流通,传递:~销。风~一时。 从事:进~。 流动性的,临时性的:~商。~营。 足以表示品质的举止行动:~径。品~。言~。操~。~成于思。 实际地做:~礼。~医。~文。 可以:不学习不~。 能干:你真~。 将要:~将毕业。 古代指物质的基本元素:五~(“金”、“木”、“水”、“火”、“土”)。 古诗的一种体裁:长歌~。 汉字字体的一种:~书。 姓。

居住的房子:宿~。旅~。校~。 居住,休息:~于山麓。 谦辞,多指亲属中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弟。~侄。~亲。 古代行军一宿或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喻对人让步)。 姓。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模范:以身作~。 规程,制度:规~。总~。原~。细~。 效法:~先烈之言行。 表示因果关系,就,便:闻过~喜。 表示转折,却:今~不然。 表示肯定判断,乃,是:此~余之罪也。 用在一、二、三……等数字后,列举原因或理由:一~房子太小,二~参加的人数多。 与“做”相近(中国宋、元、明代小说、戏剧里常用):~甚(做什么)。 量词,指成文的条数:新闻两~。

隐避起来:埋~。包~。~奸。~匿。隐~。蕴~。~污纳垢。 收存起来:收~。~品。~书。储~。

储放东西的地方:~府。宝~。 道教、佛教经典的总称:道~。大~经。三~(佛教经典“经”、“律”、“论”三部分)。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等省:~族。 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简称。 古同“臟”。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用』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余頌切,容去聲。 《說文》可施行也。 《易·乾卦》初九,潛龍勿用。 《疏》唯宜潛藏,勿可施用。 《書·臯陶謨》天討有罪,五𠛬五用哉。  又《廣韻》使也。 《左傳·襄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晉實用之。 《杜甫詩》古來才大難爲用。  又功用。 《易·繫辭》顯諸仁,藏諸用。 《疏》謂潛藏功用,不使物知,是藏諸用也。 《論語》禮之用,和爲貴。  又貨也。 《書·大禹謨》正德利用厚生。 《疏》謂在上節儉,不爲糜費,以利而用,使財物殷阜。 《禮·王制》冢宰制國用,必於歲之杪,五穀皆入,然後制國用。  又以也。 《詩·小雅》謀夫孔多,是用不集。 《古樂府》何用識夫壻,白馬從驪駒。  又庸也。 《論語》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又《增韻》器用也。 《書·微子》今殷民乃攘竊神祇之犧牷牲用以容。 《傳》器實曰用。 《左傳·襄二十五年》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  又《廣韻》通也。  又姓。漢有用蚪,爲高唐令。  又《韻補》叶餘封切,音容。 《詩·小雅》謀臧不從,不臧覆用。 《陸賈新語》大化絕而不通,道德施而不用。 《又》立則爲太山衆本之宗,仆則爲萬世之用。  又《六書正譌》周伯琦曰:用,古鏞字,鐘也。古㱁識,商鐘寅簋鐘字皆作用,後人借爲施用字。

『之』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行』

《唐韻》戸庚切《集韻》《韻會》《正韻》何庚切,𠀤音蘅。 《說文》人之步趨也。 《類篇》从彳从亍。 《韻會》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舉,而後爲行者也。 《爾雅·釋宮》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 《釋名》行,伉也,伉足而前也。  又《廣韻》適也,往也,去也。  又《增韻》路也。 《禮·月令》孟冬,其祀行。 《註》行,在廟門外之西,爲軷壤,高二寸,廣五寸,輪四尺,設主軷上。  又道也。 《晉語》下有直言,臣之行也。  又五行。 《書·洪範》我聞在昔,鯀陻洪水,汨𨻰其五行。 《韻會》五行,運于天地閒,未嘗停息,故名。  又行人,官名。 《廣韻》周有大行之官。 《論語》行人子羽修飾之。  又語也。 《爾雅·釋詁》行,言也。 《註》今江東通謂語爲行。  又歌行。 《前漢·司馬相如傳》爲鼓一再行。 《師古曰》行謂引,古樂府長歌行,短歌行,此其義也。  又《唐書·韓琬傳》器不行窳。 《音義》不牢曰行,苦惡曰窳。  又《廣韻》下孟切,胻去聲。 《玉篇》行,迹也。 《周禮·地官·師氏》敏德以爲行本。 《註》德行內外,在心爲德,施之爲行。  又姓。 《後漢·光武紀》隗囂遣將行巡𡨥扶風。 《註》行,姓。巡,名。漢行祐爲趙相。  又《集韻》寒岡切,音杭。 《類篇》列也。 《左傳·隱十一年》鄭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雞。 《註》百人爲卒,二十五人爲行。行亦卒之行列。 《吳語》吳王陳士卒百人以爲徹行百行。 《註》以百人通爲一行,百行爲萬人,謂之方𨻰。  又中行,複姓。 《通志·氏族略》中行氏,晉公族隰叔之後也,漢文時有宦者中行說。  又太行,山名。 《書·禹貢》太行、恆山,至于碣石。 《註》太行在河內山陽縣西。  又《廣韻》戸浪切,音笐。次第也。  又輩行也。 《杜甫詩》豈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郞丈人行。  又《韻會》行行,剛健貌。 《論語》子路行行如也。  又《類篇》下朗切,音沆。義同。  又《韻補》叶先韻。 《焦氏·易林》缺破不完,殘祭側偏。公孫幽遏,跛踦後行。  又《集韻》乎監切,音嗛。與銜同。

『舍』

《廣韻》始夜切《集韻》《韻會》《正韻》式夜切,𠀤音赦。 《說文》市居曰舍。 《釋名》舍,於中舍息也。 《禮·曲禮》將適舍,求毋固。 《註》謂行而就人館。 《疏》適,猶往也。舍,主人家也。 《周禮·天官·宮正》以時此宮中之官府,次舍之衆寡。 《註》次謂吏直宿,若今部署諸廬者。舍,其所居寺。 《前漢·高祖紀》高祖適從旁舍來。  又《王莽傳》里區謁舍。 《註》不宿客之舍爲里區,宿客者曰謁舍。  又息也。 《詩·小雅》爾之安行,亦不遑舍。 《箋》女可安行乎,則何不暇舍息乎。 《前漢·高祖紀》遂西入咸陽,欲止宮休舍。 《註》師古曰:舍,息也,於殿中休息也。  又日行有次舍。 《淮南子·天文訓》日入於虞淵之汜,曙於蒙谷之浦。行九州七舍。 《郭璞·遊仙詩》迴日向三舍。 《註》二十八宿,一宿爲一舍。  又師行一宿爲舍。 《增韻》又三十五里爲一舍。 《左傳·僖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註》一舍三十里。  又《釋典》一俱廬舍。 《註》四里爲一俱廬舍。一里三百六十步,一俱廬舍計一千四百四十步。  又止也。 《禮·月令》仲春之月,是月也,耕者少舍。 《註》舍,猶止也。 《管子·四稱篇》良臣不使,讒賊是舍。 《註》舍,止也,謂止讒賊於其旁,與之近也。  又廢也,罷也。 《易·乾卦》見龍在田,時舍也。 《左傳·昭五年》舍中軍,𤰞公室也。 《註》罷中軍。  又厝也。 《戰國策》王不如舍需於側,以稽二人者之所爲。 《註》舍,猶厝也。  又施也。 《左傳·宣十二年》老有加惠,旅有施舍。  又《昭十三年》施舍不倦。 《註》施舍,猶言布恩德。  又官名。 《周禮·天官·掌舍》掌王之會同之舍。  又《地官》舍人。 《註》舍,猶宮也。主平宮中用穀者也。師古曰:舍人,親近左右之通稱,後遂爲私屬官號。  又處也。 《詩·鄭風》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箋》舍,猶處也。 《釋文》舍,音赭。王云:受也。  又除也。 《詩·小雅》舍彼有罪。 《傳》舍,除也。  又釋也。 《詩·小雅》不失其馳,舍矢如破。  又《大雅》舍矢旣均。 《箋》舍之言釋也。  又中也。 《禮·射義》射之爲言者,繹也,或曰舍也。 《疏》舍,中也。  又舍匿。 《前漢·淮南王傳》舍匿者,論皆有法。 《註》謂容止藏隱也。  又與赦通。 《前漢·朱博傳》姦以事君,常𠛬不舍。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始野切,音捨。止息也,廢也,置也。 《論語》不舍晝夜。 《書·湯誓》舍我穡事,而割正夏。 《釋文》舍,音捨,廢也。 《左傳·昭四年》使杜洩舍路。 《註》舍,置也。 《釋文》舍,音捨。  又《五音集韻》悉姐切,音寫。 《揚子·方言》發挩舍車。  又《集韻》始隻切《正韻》施隻切。𠀤與釋同。 《周禮·春官·大胥》春入學,舍采合舞。 《註》舍卽釋也。采讀爲菜。始入學,必釋菜,禮先師也。 《釋文》舍音釋。 《管子·五輔篇》是故上必寬裕,而有解舍。 《註》解,放也。舍,免也。 《釋文》舍,同釋。  又《韻補》叶舂遇切,音戍。 《屈原·離騷》余固知謇謇之爲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爲正兮,夫惟靈修之故也。  又叶始賀切。 《白居易·效淵明體詩》所以隂雨中,經旬不出舍。始悟獨住人,心安時亦過。 《唐韻》書冶切《集韻》《韻會》《正韻》始野切,𠀤赦上聲。 《說文》釋也。 《正韻》弃也。 《宋書·殷淳傳》愛好文義,未嘗違捨。  又姓。明洪武中,稅課大使捨敬。 經典省作舍。

『之』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藏』

《唐韻》昨郞切《正韻》徂郞切,𠀤音鑶。 《說文》匿也。 《易·乾·文言》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又蓄也。 《易·繫辭》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又兹郞切,音臧。草名。 《司馬相如·子虛賦》其埤濕,則生藏莨、蒹葭。 《註》藏莨,草中牛馬芻。  又才浪切,音臓。 《禮·月令》謹蓋藏。 《晉語》文公之出也,豎頭須,守藏者也,不從。  又與臓通。 《周禮·天官·疾醫》參之以九藏之動。 《註》正藏五,又有胃、膀胱、大腸、小腸。 《疏》正藏五者,謂心、肝、脾、肺、腎,𠀤氣之所藏。 《白虎通》人有五藏六府,何法,法五行六合也。 《說文》《漢書》通用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