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炼之钢


   炼:用加热的方法提纯。指久经烤炼、坚强不屈的人。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bǎi liàn zhī gāng
成语注音 ㄅㄞˇ ㄌ一ㄢˋ ㄓ ㄍㄤ
成语简拼 blzg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百煉之鋼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炼:用加热的方法提纯。指久经烤炼、坚强不屈的人。


成语示例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知己》:“萧若百炼之钢,不可屈抑。”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汉·陈琳《武军赋》:“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


成语典故

汉.陈琳《武军赋》:“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刚:同“钢”。晋.刘琨《重赠卢谌》诗:“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后以“百炼之钢”比喻久经锻炼、坚强不屈的优秀人物。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知己》:“萧若百炼之钢,不可屈抑。” 偏正 比喻久经锻炼、刚强不屈的优异人才。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知己》:“萧若~,不可屈抑。”△褒义。用于描写人物。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数名,十个十(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佰”代):~步穿杨。~儿八十。~分比。 喻很多:~草。~货。~姓(人民)。~般。~炼成钢。~无聊赖。~废俱兴(xīng )。

用火烧制或用加热等方法使物质纯净、坚韧、浓缩:~钢。~焦。~油。~乳。~狱。锤~。 用心琢磨使精练:~字。~句。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经过精炼,不含磷砂等杂质的铁,含碳0.15~1.7%,比熟铁更坚硬更富于弹性,是工业上极其重要的原料:~板。~笔(笔头用金属制成的笔)。~铁(“钢”和“铁”,喻坚强,如“~~的意志”)。轧~。

把刀在布、皮、石、或缸沿上用力摩擦几下,使锋利些:把刀~一~。 在刀口上加点儿钢(gāng),重新打造,使更锋利:这口铡刀该~了。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百』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博陌切,音伯。 《說文》十十也。从一白。數十十爲一百。百,白也。十百爲一貫。貫,章也。 《徐曰》章,以詩言之一章也。百亦成數。會意字。 《前漢·律歷志》紀于一,協于十,長于百,大于千,衍于萬。  又眾多也。 《易·繫辭》百官以治。 《書·堯典》平章百姓。 《後漢·明帝紀》百蠻貢職。  又百里,劒名。百錬,刀名。見《古今注》。  又百鷯。鳥名。見《大戴禮》。  又百足,蟲名。 《博物志》百足,一名馬蚿。  又百合,草名。 《譚子化書》山蚯化爲百合。  又地名。隋百泉縣,唐百文縣。  又國名。 《北史·百濟傳》百濟國,馬韓之屬,在遼東之東。  又姓。百豐,列子弟子。  又複姓。 《風俗通》秦百里奚之後,其先虞人,家于百里,因氏焉。  又《韻會》《正韻》𠀤莫白切,音陌。勵也。 《左傳·僖二十八年》距躍三百,曲踴三百。 《註》言每跳皆勉力爲之。  又唐謂行杖人曰五百。 《後漢·曹節傳註》五百字,本爲伍佰。伍,當也。佰,道也。使之導引,當道陌中,以驅除也。 《續志》五百赤幘絳褠,卽今行鞭杖者,亦作伍佰。  又叶伯各切,音博。 《前漢·季布傳》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諾。 《易林》營城洛邑,周公所作。世建三十,歷年八百。  又叶畢吉切,音必。 《歐陽修·潭園詩》一華聊一醉,盡醉猶須百。而我病不㱃,對花空嘆息。 《集韻》首本字。  又姓。  又《集韻》百,古作𦣻。註詳白部一畫。

『之』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