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眩神摇


   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mù xuàn shén yáo
成语注音 ㄇㄨˋ ㄒㄨㄢˋ ㄕㄣˊ 一ㄠˊ
成语简拼 mxsy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目眩神搖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成语示例


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一回:“这一喜一悲也不打紧,只反害了自己,更觉得心慌意乱,目眩神摇。”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郭勋《英烈传》第40回:“今来宝刹,得睹人间未见之珍,天下罕有之物,令人目眩神摇,不知身在何世。”


成语典故

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英烈传》四○回:“今来宝刹,得睹人间未见之珍,天下罕有之物,令人目眩神摇,不知身在何世。”亦作“目眩魂摇”。明.顾大典《青衫记.郊游访兴》:“顾盼之间,目眩魂摇。”亦作“目眩神迷”。《孽海花》一○回:“场上陈列着有锦绣的,有金银的,五光十色,目眩神迷,顿时吓得出神。”亦作“神摇目眩”。清.陆次云《费宫人传》:“每升御座,辄神摇目眩,见白衣人长数丈者在前立。” 并列 目眩,眼花。神摇,心神恍惚不定。形容眼花缭乱,心神动荡恍惚。《儒林外史》33回:“杜少卿大醉了……背后三四个妇女嘻嘻笑笑跟着,两边看的人~,不敢仰视。”△用于描写人的神情方面。→心旌摇曳。也作“目眩神夺”、“目眩神迷”、“目眩心花”。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眼睛:~光。醒~。历历在~。~指气使(用眼光和气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骄横傲慢的神志。亦作“颐指气使”)。 看,视:~语。~论(喻没有自知之明或浅陋狭隘的见解)。 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的(dì)(亦指箭靶的中心)。 大项中再分的小项:条~。纲举~张。 名称:数~。巧立名~。 标题:~录。 生物学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在“纲”以下,“科”以上:鸟纲中有雁形~和鸡形~。 孔眼:网~。 指为首的人:头~。

眼睛昏花看不清楚:~晕。~瞀。头昏目~。 迷惑,迷乱:~于名利。~惑。 古同“炫”,炫耀。

迷信的人称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所崇拜的人死后的精灵:~仙。~怪。~主。~社。~农。~甫。~权。鬼使~差。 不可思议的,特别希奇的:~秘。~奇。~异。~话。~机妙算。 不平凡的,特别高超的:~勇。~医。~通。~圣。~速。 心思,心力,注意力:劳~。凝~。~魂颠倒。 表情:~色。~采。~姿。~志。 精神:~清气爽。 姓。

摆动:~曳。~晃。~荡。~篮。动~。~摆。~头摆尾。~~欲坠。扶~直上。 往上升:风举云~。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目』

《唐韻》《集韻》《韻會》𠀤莫六切,音牧。 《說文》人眼,象形,重童子也。 《春秋元命苞》肝之使也。 《韓詩外傳》心之符也。 《禮·郊特牲》氣之淸明者也。易說卦離爲目。 《註》南方之卦,主視。故爲目。 《書·舜典》明四目。 《註》廣四方之視,以決天下壅蔽。  又《博雅》視也。凡注視曰目之。 《史記·𨻰丞相世家》𨻰平去楚,渡河,船人疑其有金,目之。  又動目以諭也。 《前漢·高帝紀》范增數目羽擊沛公。  又含怒側視也。 《周語》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又《小爾雅》要也。 《周禮·春官》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四曰巫目。 《疏》是要目之事。  又見也。 《公羊傳·桓二年》內大惡諱,此其目言之何遠也。 《註》目,見也,斥見其惡也。  又稱也。 《穀梁傳·隱元年》段,鄭伯弟也。以其目君,知其爲弟也。 《註》謂稱鄭伯。  又條目。 《論語》請問其目。 《註》條件也。 《前漢·劉向傳》校中祕書,各有條目。  又節目。 《禮·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方氏曰:節則木理之剛,目則木理之精。  又題目。 《後漢·許劭傳》曹操微時,常求劭爲己目。 《註》命品藻爲題目。 《晉書·山濤傳》甄拔人物,各有題目,時稱山公啓事。  又凡目。 《周禮·天官·小宰》師掌官成,以治凡。司掌官法,以治目。 《公羊傳·僖五年》一事而再見者,前目而後凡也。 《春秋·繁露》目者,偏辨其事也。凡者,獨舉其事也。  又科目。 《舊唐書·懿宗紀》以宋震胡德融,考科目舉人。 《宋史·選舉志》宋之科目有進土,有諸科,有武舉,常選外又有制科,有童子舉,而進士得人爲盛。  又黃目,周彝名。 《禮·明堂位》鬱尊用黃目。  又暉目,鴆鳥也。 《淮南子·繆稱訓》暉目知晏。 《註》晏,無雲也。天將晏靜,暉目先鳴。  又比目,魚名。不比不行。亦謂之鰈。見《爾雅·釋地》。  又橫目,傅草別名。鬼目,苻草別名。俱見《爾雅·釋草》。  又海外有一目國,一目中其面而居。見《山海經》。  又天目,山名。 《元和地志》上有兩峰,峰頂各一池,若天左右目。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河目縣,屬幷州。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目州隷隴右道。  又姓。 《潛夫論》目夷氏,子姓,宋微子後。  又目宿,草名。通作𥄕。 《前漢·西城傳》馬耆目宿。 《史記·大宛傳》作苜蓿。  又叶莫筆切,音密。 《夏侯湛抵疑》心有窮志,貌有飢色。吝江河之流,不以躍舟船之檝。惜東壁之光,不以寓貧婦之目。

『眩』

《唐韻》黃絢切《集韻》《韻會》《正韻》熒絹切,𠀤音衒。 《說文》目無常主也。 《博雅》惑也。亂也。 《中庸》敬大臣則不眩。 《前漢·元帝紀》俗儒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實。 《師古註》眩,亂視也。  又眠眩,亂也。瞑眩,劇也。𠀤詳眠瞑二字註。  又眩疾,風疾也。 《後漢·姜肱傳》言感眩疾,不欲出風。  又眩雷,地名。在烏孫北。見《漢書》。  又《韻會》或作𤣥。 《荀子·正論篇》上周密則下疑𤣥矣。 《註》𤣥與眩同,謂幽深難知。  又與眴通。詳眴字註。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涓切,衒平聲。義同。  又《釋名》懸也。目視動亂,如懸物遙遙然不定也。 《靈樞經·衞氣篇》上虛則眩。  又《揚子·方言》䀼眩,懣也。朝鮮冽水之閒,顚眴謂之䀼眩。 《註》眩音懸。  又《集韻》胡辦切《韻會》《正韻》胡慣切。𠀤與幻同。相詐惑也。 《史記·大宛傳》安息王以黎軒善眩人獻于漢。 《師古註》今吞刀吐火,屠人𢧵馬諸術是也。  又《集韻》扃縣切,音罥。行且賣也。與𧗳衒同。

『神』

《唐韻》食鄰切《集韻》《韻會》乗人切,𠀤音晨。 《說文》天神,引出萬物者也。 《徐曰》申卽引也,天主降氣,以感萬物,故言引出萬物。  又《皇極經世》天之神棲乎日,人之神棲乎目。  又神明。 《書·大禹謨》乃聖乃神。 《孔傳》聖無所不通,神妙無方。 《易·繫辭》隂陽不測之謂神。 《王弼云》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爲言,不可以形詰。 《孟子》聖而不可知之謂神。  又鬼神。陽魂爲神,隂魄爲鬼。氣之伸者爲神,屈者爲鬼。  又諡法。 《史記》民無能名曰神。  又姓。漢騎都尉神矅。  又升人切,音伸。 《張衡·東京賦》神荼副焉。 《註》海中神名。神,音伸。荼,音舒。  又叶時連切,音禪。 《焦仲卿詩》念與世閒辭,千萬不復全。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 《班固·答賓戲》言通帝王,謀合聖神,殷說夢發於傅巖,周望兆動於渭濱。 《註》神,叶時連切。濱,叶𤰞眠切。○按:顧炎武《金石文字記》曰神,古𥓓多作𥛠,下从旦。《禮·郊特牲》所以交於旦明之義。鄭康成云:旦當爲神,篆字之譌。《莊子》有旦宅而無情死,亦讀爲神。蓋昔之傳書者遺其上半,因譌爲旦耳。此說甚是,非旦可作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