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衡厉色


   盱衡:举眉扬目;厉:严厉;色:面色。横眉怒目,面色严厉。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xū héng lì sè
成语注音 ㄒㄨ ㄏㄥˊ ㄌ一ˋ ㄙㄜˋ
成语简拼 xhls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盱衡厲色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盱衡:举眉扬目;厉:严厉;色:面色。横眉怒目,面色严厉。


近义词



反义词



成语示例


今也,骏特俶党之士,丁时未至,盱衡厉色,悍然而为之,志固不遂,且危其身矣。(章炳麟《变法箴言》)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汉书·王莽传》:“当此之时,公运独见之明,奋亡前之威,盱衡厉色,振扬武怒。”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张目:~~(张目直视)。~衡(举眉扬目。多用于对政治局势的观察,如“~~大局”、“~~中外”)。

秤杆,泛指秤:~器。~镜(借指辨别是非善恶的标准)。~鉴(衡镜)。 称量:~钧(借指执掌国政之权)。 反复思索做出决定,比较评定:权~。~情度理。 平,对等:平~。均~。 指北斗星:~汉(北斗星和银河)。 古同“横”,纵横。

由物体发射、反射的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印象:颜~。~彩。~相(xiàng )。~调(diào )。 脸上表现出的神气、样子:脸~。气~。~厉内荏。 情景,景象:行~匆匆。景~宜人。 种类:各~用品。 品质,质量:音~。成~。足~纹银。 妇女美貌:姿~。~艺。 情欲:~情。好(hào)~。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盱』

《唐韻》況于切《集韻》《韻會》匈于切,𠀤音吁。 《說文》張目也。 《六書故》張目企望者,必猶豫不進也。 《揚子·方言》燕代朝鮮冽水謂黸瞳子爲盱。 《註》謂舉眼也。 《易·豫卦》盱豫悔。 《註》上視也。 《前漢·王莽傳》盱衡厲色。 《註》眉上曰衡。盱衡,舉眉揚目也。  又《爾雅·釋詁》憂也。 《詩·小雅》云何其盱。 《鄭箋》病也。 《朱傳》望也。  又盱盱,張目貌。 《荀子·非十二子篇》學者之嵬盱盱然。  又視周章貌。 《莊子·寓言篇》而睢睢盱盱,而誰與居。  又《博雅》睢睢盱盱,元氣也。  又《集韻》睢盱,小人喜悅貌。  又質朴之形。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鴻荒朴略,厥狀睢盱。  又縣名。盱眙,屬臨淮郡。  又盱水,西北至南昌,入湖漢,𠀤見《前漢·地理志》。  又通作訏。 《詩·鄭風》洵訏且樂。 《註》洵,訏樂貌。韓詩作恂盱。 《前漢·地理志》亦作恂盱。 《註》恂,信。盱,大也。  又草名。 《爾雅·釋草》盱,虺牀。 《註》蛇牀也。一名馬牀。  又姓。 《集仙傳》漢盱烈,豫章人。 《墉城集》有盱母。 《萬姓統譜》或从目从干,音幹。  又人名。 《公羊傳·昭三十一年》顏夫人有子,名盱。 《註》盱,又許孤反。本或作𥅚。一音夸。  又《集韻》雲俱切,音于。亦蛇牀也。與𦰲同。  又《集韻》荒胡切,音呼。亦張目也。與𥅚同。

『衡』

《唐韻》戸庚切《集韻》《韻會》何庚切,𠀤音行。 《書·舜典》同律度量衡。 《前漢·律歷志》衡,平也。所以任權而均物,平輕重也。 《荀子·禮論》衡誠懸矣,則不可欺以輕重。  又《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傳》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 《漢書註》衡謂渾天儀也。  又樓殿邊欄楯也。 《前漢·袁盎傳》百金之子不騎衡。  又勺柄,龍頭也。 《周禮·冬官·玉人》大璋、中璋九寸,邊璋七寸,衡四寸。  又眉目之閒也。 《蔡邕·釋誨》揚衡含笑。 《左思·魏都賦》盱衡而誥。  又斗之中央也。 《前漢·天文志》衡殷南斗。  又橫也。 《前漢·𠛬法志》合縱連衡。 《師古曰》戰國時,齊楚韓魏燕趙爲縱,秦國爲衡。秦地形東西橫長,故爲衡也。  又楅衡,所以楅持牛,使不得抵觸也。 《周禮·地官》凡祭祀,飾其牛牲,設其楅衡。  又《小爾雅》斤十謂之衡,衡有半謂之秤。  又維持冠者曰衡。 《左傳·桓二年》衡紞紘綖。  又掌山林者謂之衡。 《周禮·天官·太宰》虞衡作山澤之材。  又阿衡,官名。 《書·太甲》惟嗣王不惠于阿衡。  又地名。 《周語》以諸侯朝于衡雝。 《註》衡雝,鄭地,在今河內。  又山名。 《爾雅·釋山》江南衡。 《註》南岳衡山也。  又水名。 《水經注》衡水東經阜城縣故城。  又姓。 《通志·氏族略》伊尹爲湯阿衡,子孫因以爲氏。一云魯公子衡之後,以王父字爲氏。漢有衡威、衡驃卿。  又與蘅通,杜衡也。 《司馬相如·子虛賦》其東則有蕙圃、衡蘭。  又《集韻》胡盲切。與橫通。 《詩·齊風》衡從其畝。 《疏》衡,古通橫。  又《詩·陳風》衡門之下,可以棲遲。 《註》衡木爲門也。  又《毛詩古音攷》音杭。《小雅》:約軧錯衡,八鸞瑲瑲。《史記·自序》:維契作商,爰及成湯,太甲居桐,德盛阿衡。𠀤叶音杭。 《說文》从角、大,从行。 《韻會》俗作𢖍,非。

『色』

《廣韻》所力切《集韻》《韻會》殺測切,𠀤音嗇。 《說文》顏氣也。人之憂喜,皆著於顏,故謂色爲顏氣。 《禮·玉藻》色容莊。 《汲冢周書》喜色油然以出,怒色厲然以侮,欲色嫗然以愉,懼色薄然以下,憂悲之色瞿然以靜。 《後漢·嚴光傳》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 《註》以形貌求之也。  又采色。 《書·臯陶謨》以五采彰施于五色。 《註》五色,靑黃赤白黑也。 《左傳·桓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又色慾。 《書·五子之歌》內作色荒。 《傳》色,女色。 《禮·坊記》諸侯不下漁色,故君子遠色,以爲民紀。  又物景亦曰色。 《莊子·盜跖篇》車馬有行色。 《潘岳·關中詩》重圍克解,危城載色。豈曰無過,功亦不測。 《註》載色,猶言有生氣起色也。  又《公羊傳·哀六年》色然而駭。 《註》驚貌。  又《詩·魯頌》載色載笑。 《傳》色,溫潤也。  又《戰國策》怒於室者色於市。 《註》色,作色也。  又祕色。 《高齋漫錄》世言祕色,磁器。錢氏有國時,越州燒進爲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祕色。  又《博雅》色,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