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惊伯有


   伯有:春秋时郑国大夫良霄的字,相传他死后鬼魂作祟。形容无缘无故自相惊扰。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xiāng jīng bó yǒu
成语注音 ㄒ一ㄤ ㄐ一ㄥ ㄅㄛˊ 一ㄡˇ
成语简拼 xjby
感情色彩 贬义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相驚伯有
成语英文 frighten oneself without reason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伯有:春秋时郑国大夫良霄的字,相传他死后鬼魂作祟。形容无缘无故自相惊扰。


近义词



成语示例


请不要相惊伯有了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


成语典故

谓自相惊扰。梁启超《谈判与宣战》:“提起 ‘赤化’ 两字,便 ‘相惊伯有’ 。” ●《左传·昭公七年》: “郑人相惊以伯有,曰: ‘伯有至矣! ’ 则皆走,不知所往。铸刑书之岁二月,或梦伯有介而行,曰: “壬子,余将杀带也。明年壬寅,余又将杀段也。’及壬子,驷带卒,国人益惧……及子产适晋,赵景子问焉,曰: ‘伯有犹能为鬼乎? ’ 子产曰: ‘能。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 ” 伯有: 春秋时郑人良霄,穆公后裔。郑大夫伯有主持国政,与贵族驷带发生争执,被杀于羊肆。传说他死后变成厉鬼作崇,郑人常常以 “伯有来了” 而自相惊扰。 述宾 伯有,春秋时郑国大夫良霄的字。相传他被驷带等人攻打至死,后变为厉鬼作祟。人们听说伯有来了,便惊恐逃匿。比喻无故自相惊忧。语本《左传·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梁启超《谈判与宣战》:“提起‘赤化’两字,便‘相惊以伯有’。”△多用于情状方面。 【典源】《左传·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晋·杜预注:“襄三十年,郑人杀伯有,言其鬼至。” 【今译】 郑国人以伯有互相惊扰,一说“伯有来了”,马上大家全都逃走,不知躲到哪儿才好。伯有是春秋时郑国大夫良霄的字,他主持国政时,与贵族驷带等发生争执,而被杀。传说他死后化为厉鬼,向仇人报复。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心惶惧,自相惊扰。 【典形】 伯有、伯有之魂、惊呼伯有。 【示例】 〔伯有〕 唐·吴融《偶题》:“莫道精灵无伯有,寻闻任侠报袁丝。” 〔伯有之魂〕 北周·庾信《功臣不死王事请门袭封表》:“幸使伯有之魂,不能为厉; 若敖之鬼,其无馁而。” 〔惊呼伯有〕 清·黄遵宪《西乡星歌》:“人人惊呼伯有至,昨为大盗今为厉。”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交互,行为动作由双方来:互~。~等。~同。~识。~传(chuán )。~符。~继。~间(jiàn )。~形见绌。~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更加显出双方的长处)。 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的:~信。~烦。~问。 亲自看(是否中意):~亲。~中(zhòng)。 姓。

容貌,样子:~貌。照~。凶~。可怜~。 物体的外观:月~。金~。 察看,判断:~面。~术(指观察相貌,预言命运好坏的方术)。 辅助,亦指辅佐的人,古代特指最高的官:辅~。宰~。首~。 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 交流电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一物质的某种物理、化学状态:~态。水蒸气、水、冰是三个~。 作正弦变化的物理量,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状态可用一个数值来确定,这种数值称“相位”。亦称“相角”。 姓。

兄弟排行次序:~仲(指兄弟的次第,喻事物不相上下)。 父亲的哥哥:~~。~父。~母。 对父辈戚友的尊称:老~。世~。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三等:~爵。 旧时对文章、道德足为表率者的尊称:“海内文章~”。 姓。

〔大~子〕丈夫的大哥。

古同“霸”,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

存在:~关。~方(得法)。~案可稽。~备无患。~目共睹。 表示所属:他~一本书。 表示发生、出现:~病。情况~变化。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一丈多深。 表示大、多:~学问。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劳。~请。 无定指,与“某”相近:~一天。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夏。~宋一代。

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相』

《唐韻》《正韻》息良切《集韻》《韻會》思將切,𠀤音襄。 《說文》省視也。  又《廣韻》共也。 《正韻》交相也。 《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 《公羊傳·桓三年》胥命者何,相命也。 《註》胥,相也。相與胥音別義通。  又質也。 《詩·大雅》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又相思,木名。 《左思·吳都賦》相思之樹。 《註》大樹也。東冶有之。  又《唐韻》《正韻》𠀤息亮切,襄去聲。 《爾雅·釋詁》視也。 《左傳·隱十一年》相時而動。  又《集韻》助也。 《易·泰卦》輔相天地之宜。 《書·立政》用勱相我國家。  又《爾雅·釋詁》導也。  又勴也。 《註》謂贊勉。 《疏》鄉飲酒云:相者,一人敎導,卽贊勉也。  又《增韻》𢷤也。 《周禮·春官·大宗伯》朝觀會同,則爲上相。 《註》相,詔王禮也。出接賔曰𢷤,入詔禮曰相。相者,五人卿爲上𢷤。  又《廣韻》扶也。 《禮·禮器》樂有相步。 《註》扶工也。  又《小爾雅》治也。 《左傳·昭九年》𨻰水屬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 《註》楚之先祝融,主治火事。  又選擇也。 《周禮·春官·簭人》上春相簭。 《註》謂更選擇其蓍也。  又送杵聲。 《禮·曲禮》鄰有喪,舂不相。 《註》相者,聲以相助,歌以助舂,猶引重者呼邪許也。  又相術。 《左傳·文元年》內史叔服能相人。  又月名。 《爾雅·釋天》七月爲相。  又官名。 《呂覽》相者,百官之長也。 《古三墳》伏犧氏上相共工,下相皇桓。 《前漢·百官公卿表》相國,丞相,皆秦官。  又計相。 《史記·張丞相傳》張蒼遷爲計相。 《註》專主計籍。  又內相。 《唐書·陸贄傳》贄爲翰林時,號內相。  又家相。 《禮·曲禮》士不名家相。 《註》主知家務者。  又《周禮·春官》有馮相氏。 《夏官》有方相氏。  又樂器。 《禮·樂記》治亂以相。 《註》相卽拊也。亦以節樂,以韋爲表,裝之以穅。穅,一名相,因以名焉。  又星名。 《石申星經》相星在北極斗南。  又江神,名奇相。見《博雅》。  又太史𠋫部有相風竿。 《傅休奕相風賦》表以靈鳥,鎭以金虎。以𠋫祥風,以占吉凶。 《古今注》作伺風鳥,夏禹所作也。  又藥名。 《本草綱目》𤰞相,麻黃別名。相鳥,馬蘭別名。  又地名。 《商書序》河稟甲居相。 《註》在河北。令魏郡有相縣。  又州名。後魏置相州,唐曰鄴都。  又姓。 《後漢·南蠻傳》武落鐘離山出四姓,一曰相氏。 《後秦》相雲。 《北齊》相願。  又相里,務相,空相,熊相,倚相,京相,沂相,俱複姓。  又《字彙補》音禳。 《禮·祭法》相近於坎壇,祭寒暑也。 《註》相近當爲禳祈,王肅又作祖迎。  又叶思必切,音悉。 《杜甫·漫興絕句》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陸游詩話》白樂天用相字,多作思必切,如爲問長安月,如何不相離是也。此詩相欺,亦當讀入聲。 《說文》易緯文曰:地可觀者,莫可觀於木,故从目从木。 《正字通》相,俗作𥄢,轉注。相,思將切,省視也。𥄢,莫卜切,目不明也。分相𥄢爲二,非。

『惊』

《集韻》呂張切,音良。悲也。  又《集韻》力讓切,音諒。義同。或作悢𢝋。 《唐韻》《集韻》舉卿切《正韻》居卿切,𠀤音京。 《說文》馬駭也。 《玉篇》駭也。 《易·震卦》震驚百里。 《詩·大雅》震驚徐方。 《老子·道德經》得之若寵,失之若辱,是謂寵辱若驚。  又叶居陽切,音姜。 《張籍·祭韓愈詩》月中登高灘,星漢交垂芒。釣車擲長綫,有獲齊驩驚。

『伯』

《唐韻》《集韻》《正韻》𠀤博陌切,音百。 《說文》長也。 《釋名》父之兄曰伯父。伯,把也,把持家政也。  又兄曰伯。 《詩·小雅》伯氏吹塤。  又第三等爵曰伯。  又《周禮·春官》大宗伯之職,以九儀之命,正邦國之位,九命作伯。 《註》上公有功德者,加命爲二伯,得征五侯九伯者。 《疏》公羊傳,自陝以東,周公主之。陝以西,召公主之。是東西二伯也。言九伯者,九州有十八伯,各得九伯,故云九伯也。  又婦人目其夫曰伯。 《詩·衞風》伯也執殳。  又馬祖,天駟,房星之神曰伯。 《詩·小雅》旣伯旣禱。 《註》以吉日祭馬祖而禱之。  又鳥名。 《左傳·昭十七年》伯趙氏,司至者也。 《註》伯趙,伯勞也。  又姓。益之後。春秋時有伯宗,伯州犂。  又同陌。 《史記·酷吏傳》置伯格長。 《註》言阡陌村落皆置長也。  又《正韻》必駕切。同霸。五伯,齊桓,晉文,秦繆,宋襄,楚莊也。伯叔伯長之義,後人恐與侯伯字溷,故借霸字別之。  又叶蒲各切,音博。 《詩·大雅》王錫申伯。叶下蹻濯。  又叶壁益切,音必。 《史記·敘傳》維弃作稷,德盛西伯。  又叶博故切,音布。 《揚雄·解嘲》子胥死而吳亡,種蠡存而越伯。五羖入而秦喜,樂毅出而燕懼。

『有』

《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𠀤音友。 《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 《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  又《玉篇》不無也。 《易·大有疏》能大所有。  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  又《詩·商頌》奄有九有。 《傳》九有,九州也。  又《左傳·桓三年》有年。 《註》五穀皆熟書有年。  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  又姓。 《論語》有子。 《註》孔子弟子有若。  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 《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詩·邶風》不日有曀。 《註》有,又也。  又《韻補》叶羽軌切。 《前漢·敘傳》文豔用寡,子虛烏有。寄言淫麗,託風終始。  又叶演女切。 《徐幹·齊都賦》主人盛饗,期盡所有。三酒旣醇,五齊惟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