眇眇:微小。指一个人的身躯和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眇眇:微小。指一个人的身躯和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时也,加富尔以~,兼任总理大臣、外务大臣、军务大臣之各要职。 清·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十六节
《汉书?文帝纪》:“遗诏曰: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
眇眇:渺小的样子。指就一个人的身躯或才力而言,是细微不足道的。《汉书.文帝纪》:“遗诏曰:……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颜师古注:“眇眇,犹言细末也。”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十六节:“当是时也,加富尔以眇眇之身,兼任总理大臣、外务大臣、军务大臣之各要职……衣不解带、目不交睫者殆半年。”也作 ① 【渺然一身】。宋.陈亮《与石应之》:“古之君子以渺然一身而能与天地并立者,岂周旋上下委曲弥缝之所能办哉!” 偏正 眇眇,渺小的样子。指一个人的身躯或能力很微不足道。《史记·秦始皇本纪》:“寡人以~,兴兵诛暴乱。”《汉书·文帝纪》:“朕获保宗庙,以~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贬义。多用作谦语。也作“渺然一身”、“藐兹一身”。
瞎了一只眼,后亦指两眼俱瞎:~视(①用一只眼看;②轻视)。“生而~者不识日”。 细小,微小:~小。~~(①微小,如“~~之身”;②边远,高远,如“路~~之默默”;③远看,如“目~~兮愁予”)。~身(微小之身,古代帝王自称)。 同“渺”,远,高。
瞎了一只眼,后亦指两眼俱瞎:~视(①用一只眼看;②轻视)。“生而~者不识日”。 细小,微小:~小。~~(①微小,如“~~之身”;②边远,高远,如“路~~之默默”;③远看,如“目~~兮愁予”)。~身(微小之身,古代帝王自称)。 同“渺”,远,高。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人、动物的躯体,物体的主要部分:~躯。人~。~材。~段。船~。树~。 指人的生命或一生:~世。献~。 亲自,本人:自~。亲~。~教。~体力行。 统指人的地位、品德:出~。~分(fèn )。~败名裂。 孕,娠:~孕。 量词,指整套衣服:做了一~儿新衣服。
《唐韻》亡沼切《集韻》《韻會》《正韻》弭沼切,𠀤音藐。 《說文》一目小也。 《釋名》目匡陷急曰眇。眇,小也。 《正韻》偏盲也。 《易·履卦》眇能視。 《穀梁傳·成元年》晉郤克眇。 又《正韻》微也,細也,末也。 《前漢·昭帝詔》朕以眇身護保宗廟。 又《博雅》遠也。 《莊子·庚桑楚》藏其身也,不厭深眇而已矣。 又《增韻》盡也。 《荀子·王制篇》王者仁眇天下,義眇天下,威眇天下。 又細視也。 《前漢·班固答賔戲》離婁眇目於毫分。 又杳眇,遠視貌。 《史記·司馬相如傳》俛杳眇而無見。 又《集韻》《正韻》𠀤彌笑切,音妙。 《類篇》成也。 《易·繫辭》眇萬物而爲言。王肅說。今本作妙。 又《集韻》眇然,微細貌。 又幼眇,精微也。 《前漢·元帝贊》窮極幼眇。 《註》師古讀要妙。 又要眇,好貌。 《楚辭·九歌》美要眇兮宜修。
『眇』《唐韻》亡沼切《集韻》《韻會》《正韻》弭沼切,𠀤音藐。 《說文》一目小也。 《釋名》目匡陷急曰眇。眇,小也。 《正韻》偏盲也。 《易·履卦》眇能視。 《穀梁傳·成元年》晉郤克眇。 又《正韻》微也,細也,末也。 《前漢·昭帝詔》朕以眇身護保宗廟。 又《博雅》遠也。 《莊子·庚桑楚》藏其身也,不厭深眇而已矣。 又《增韻》盡也。 《荀子·王制篇》王者仁眇天下,義眇天下,威眇天下。 又細視也。 《前漢·班固答賔戲》離婁眇目於毫分。 又杳眇,遠視貌。 《史記·司馬相如傳》俛杳眇而無見。 又《集韻》《正韻》𠀤彌笑切,音妙。 《類篇》成也。 《易·繫辭》眇萬物而爲言。王肅說。今本作妙。 又《集韻》眇然,微細貌。 又幼眇,精微也。 《前漢·元帝贊》窮極幼眇。 《註》師古讀要妙。 又要眇,好貌。 《楚辭·九歌》美要眇兮宜修。
『之』《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身』《唐韻》失人切《集韻》《韻會》《正韻》升人切,𠀤音申。 《說文》躬也,象人之身。 《爾雅·釋詁》我也。 《疏》身,自謂也。 《釋名》身,伸也。可屈伸也。 《廣韻》親也。 《九經韻覽》軀也。總括百骸曰身。 《易·艮卦》艮其身。 又《繫辭》近取諸身。 《書·伊訓》檢身若不及。 《孝經·開宗明義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又《詩·大雅》大任有身。 《傳》身,重也。 《箋》重爲懷孕也。 《疏》以身中復有一身,故言重。 又告身。 《唐書·選舉志》擬奏受皆給以符,謂之告身。 又《史記·西南夷傳》身毒國。 《註》索隱曰:身音捐。 又《韻補》叶尸連切。 《楊方·合歡詩》我情與子合,亦如影追身。寢共織成被,絮用同功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