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飞目舞


   形容人非常得意兴奋的样子。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méi fēi mù wǔ
成语注音 ㄇㄟˊ ㄈㄟ ㄇㄨˋ ㄨˇ
成语简拼 mfmw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当代
成语繁体 眉飛目舞
成语英文 enraptured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形容人非常得意兴奋的样子。



反义词



成语示例


此际,韦扬隐~。 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一百二十一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许地山《黄昏后》:“这老人家在灯光之下说得眉飞目舞。”


成语典故

见“眉飞色舞”。许地山《黄昏后》:“这老人家在灯光之下说得~。”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眼上额下的毛:~毛。~宇(两眉上面的地方)。~心。~目。~寿(长寿)。~睫。扬~吐气。 书页上端的空白:书~。~批。

鸟类或虫类等用翅膀在空中往来活动:~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神)。~跃。~鸟。 在空中运动:~雪。火箭~向太空。 形容极快:~驶。~黄腾达(喻人骤然得志,官位升迁快)。 极,特别地:刀子~快。 无根据的、无缘无故的:流言~语。 像架在空中的形状:~桥。~阁。 感情的表达与传递:~眼。

眼睛:~光。醒~。历历在~。~指气使(用眼光和气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骄横傲慢的神志。亦作“颐指气使”)。 看,视:~语。~论(喻没有自知之明或浅陋狭隘的见解)。 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的(dì)(亦指箭靶的中心)。 大项中再分的小项:条~。纲举~张。 名称:数~。巧立名~。 标题:~录。 生物学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在“纲”以下,“科”以上:鸟纲中有雁形~和鸡形~。 孔眼:网~。 指为首的人:头~。

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表演各种姿势:~蹈。~技。~姿。~会。~剑。~女。~曲。~台。 耍弄:~弊。~文弄墨。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眉』

《唐韻》武悲切《集韻》《韻會》𥄐悲切,𠀤音麋。 《說文》目上毛也。 《釋名》媚也。有嫵媚也。 《春秋·元命包》天有攝提,人有兩眉,爲人表𠋫,陽立于二,故眉長二寸。 《註》攝提二星頗曲,人眉似之。  又《揚子·方言》東齊謂老曰眉。 《郭璞註》言秀眉也。 《詩·豳風》爲此春酒,以介眉壽。 《註》豪眉也。  又渠眉,玉飾之溝瑑也。 《周禮·春官·典瑞》駔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  又井邊地曰眉。 《前漢·游俠傳》揚雄酒箴曰:觀瓶之居,居井之眉。 《註》若人目上之有眉也。  又姓。宋眉壽,明眉旭。  又《韻會》通作麋。 《大戴禮·主言篇》孔子愀然揚麋。 《荀子·非相篇》伊尹之狀,面無須麋。  又通作嵋。峨嵋山,在蜀嘉定府峨眉縣南百里,兩山相對如蛾眉。  又州名。魏置眉州,因峨眉山爲名。○按《說文》本作睂,从目,象睂之形。上象額理也。徐曰:仌,頟理也。指事。隸作眉,《字彙補》又作𥅕𥇮,非。

『目』

《唐韻》《集韻》《韻會》𠀤莫六切,音牧。 《說文》人眼,象形,重童子也。 《春秋元命苞》肝之使也。 《韓詩外傳》心之符也。 《禮·郊特牲》氣之淸明者也。易說卦離爲目。 《註》南方之卦,主視。故爲目。 《書·舜典》明四目。 《註》廣四方之視,以決天下壅蔽。  又《博雅》視也。凡注視曰目之。 《史記·𨻰丞相世家》𨻰平去楚,渡河,船人疑其有金,目之。  又動目以諭也。 《前漢·高帝紀》范增數目羽擊沛公。  又含怒側視也。 《周語》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又《小爾雅》要也。 《周禮·春官》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四曰巫目。 《疏》是要目之事。  又見也。 《公羊傳·桓二年》內大惡諱,此其目言之何遠也。 《註》目,見也,斥見其惡也。  又稱也。 《穀梁傳·隱元年》段,鄭伯弟也。以其目君,知其爲弟也。 《註》謂稱鄭伯。  又條目。 《論語》請問其目。 《註》條件也。 《前漢·劉向傳》校中祕書,各有條目。  又節目。 《禮·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方氏曰:節則木理之剛,目則木理之精。  又題目。 《後漢·許劭傳》曹操微時,常求劭爲己目。 《註》命品藻爲題目。 《晉書·山濤傳》甄拔人物,各有題目,時稱山公啓事。  又凡目。 《周禮·天官·小宰》師掌官成,以治凡。司掌官法,以治目。 《公羊傳·僖五年》一事而再見者,前目而後凡也。 《春秋·繁露》目者,偏辨其事也。凡者,獨舉其事也。  又科目。 《舊唐書·懿宗紀》以宋震胡德融,考科目舉人。 《宋史·選舉志》宋之科目有進土,有諸科,有武舉,常選外又有制科,有童子舉,而進士得人爲盛。  又黃目,周彝名。 《禮·明堂位》鬱尊用黃目。  又暉目,鴆鳥也。 《淮南子·繆稱訓》暉目知晏。 《註》晏,無雲也。天將晏靜,暉目先鳴。  又比目,魚名。不比不行。亦謂之鰈。見《爾雅·釋地》。  又橫目,傅草別名。鬼目,苻草別名。俱見《爾雅·釋草》。  又海外有一目國,一目中其面而居。見《山海經》。  又天目,山名。 《元和地志》上有兩峰,峰頂各一池,若天左右目。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河目縣,屬幷州。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目州隷隴右道。  又姓。 《潛夫論》目夷氏,子姓,宋微子後。  又目宿,草名。通作𥄕。 《前漢·西城傳》馬耆目宿。 《史記·大宛傳》作苜蓿。  又叶莫筆切,音密。 《夏侯湛抵疑》心有窮志,貌有飢色。吝江河之流,不以躍舟船之檝。惜東壁之光,不以寓貧婦之目。

『舞』

《唐韻》文甫切《集韻》《韻會》罔甫切《正韻》罔古切,𠀤音武。 《說文》舞樂也。 《玉篇》足相背也。 《周禮·春官·樂師》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 《左傳·隱五年》夫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 《前漢·高帝紀》軍中無以爲樂,請以劒舞。  又鍾體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銑閒謂之于,于上謂之鼓,鼓上謂之鉦,鉦上謂之舞。 《註》此四名者,鍾體也。  又變弄也。 《前漢·張湯傳》舞文巧詆。 《又》舞知以御人。  又官名。 《周禮·地官》有舞師。  又地名。 《戰國策》秦繞舞陽之北,以東臨許,則南國必危矣。 《前漢·地理志》舞隂,縣名。  又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