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视惑听


   迷惑人的视听。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xuàn shì huò tīng
成语注音 ㄒㄨㄢˋ ㄕˋ ㄏㄨㄛˋ ㄊ一ㄥ
成语简拼 xsht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眩視惑聽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迷惑人的视听。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章炳麟《*书订文》附《正名杂义》;“樊(樊宗师)卢(卢仝)诸子,憙为险怪,以眩视惑听邪?”


成语典故

迷惑人的视听。章炳麟《訄书.订文》附《正名杂义》:“宁若樊(樊宗师)卢(卢仝)诸子,憙为险怪,以眩视惑听邪?” 并列 迷惑人的所看所听。章炳麟《訄书·订文》附《正名杂义》:“宁若樊卢诸子,憙为险怪,以~憙邪?”△多用于描写眼看耳听。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眼睛昏花看不清楚:~晕。~瞀。头昏目~。 迷惑,迷乱:~于名利。~惑。 古同“炫”,炫耀。

心疑不定,不明白对还是不对:疑~。困~。惶~。智者不~。 使迷乱:迷~。~乱。~人耳目。蛊~人心。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眩』

《唐韻》黃絢切《集韻》《韻會》《正韻》熒絹切,𠀤音衒。 《說文》目無常主也。 《博雅》惑也。亂也。 《中庸》敬大臣則不眩。 《前漢·元帝紀》俗儒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實。 《師古註》眩,亂視也。  又眠眩,亂也。瞑眩,劇也。𠀤詳眠瞑二字註。  又眩疾,風疾也。 《後漢·姜肱傳》言感眩疾,不欲出風。  又眩雷,地名。在烏孫北。見《漢書》。  又《韻會》或作𤣥。 《荀子·正論篇》上周密則下疑𤣥矣。 《註》𤣥與眩同,謂幽深難知。  又與眴通。詳眴字註。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涓切,衒平聲。義同。  又《釋名》懸也。目視動亂,如懸物遙遙然不定也。 《靈樞經·衞氣篇》上虛則眩。  又《揚子·方言》䀼眩,懣也。朝鮮冽水之閒,顚眴謂之䀼眩。 《註》眩音懸。  又《集韻》胡辦切《韻會》《正韻》胡慣切。𠀤與幻同。相詐惑也。 《史記·大宛傳》安息王以黎軒善眩人獻于漢。 《師古註》今吞刀吐火,屠人𢧵馬諸術是也。  又《集韻》扃縣切,音罥。行且賣也。與𧗳衒同。

『惑』

《廣韻》《正韻》戸國切《集韻》《韻會》穫北切。 《說文》亂也。从心或聲。 《廣韻》迷也。 《增韻》疑也。  又《諡法》滿志多窮曰惑。  又熒惑,星名。  又或作掝。 《荀子·不苟篇》誰能以己之僬僬,受人之掝掝。 亦通作或。 《孟子》無或乎,王之不智也。 《史記·賈誼服鳥賦》衆人或或。本作或,後加心以別之。

『听』

《唐韻》宜引切《集韻》擬引切,𠀤音齗。 《說文》笑貌。 《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亾是公听然而笑。 《楊愼曰》听,古哂字。  又《廣韻》口大貌。 《集韻》大口謂之听。  又《廣韻》牛謹切《集韻》語近切,𠀤音𪙤。亦笑貌。  又《集韻》口謹切,音赾。  又魚斤切,音㹞。  又逆乙切,音聉。義𠀤同。  又魚其切,音疑。听嗞,口開貌。  又魚衣切,音沂。與𠲻同。𠲻嗞,媿貌。  又《正字通》俗借爲聽字省文。 《廣韻》式忍切《集韻》《韻會》《正韻》矢忍切,𠀤音矧。 《玉篇》笑也。 《正韻》微笑。一曰大笑。 《論語》夫子哂之。 《集韻》本作弞。或作吲。○按《廣韻》弞哂分見,哂專訓笑,弞訓笑不壞顏,似微有別。《集韻》合爲一,非。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他定切,音侹。 《說文》聆也。 《釋名》聽,靜也。靜,然後所聞審也。 《書·太甲》聽德惟聰。 《儀禮·士昏禮》命之曰:敬恭聽,宗爾父母之言。  又《廣韻》待也。  又受也。 《左傳·成十一年》鄭伯如晉聽成。 《註》聽,猶受也。  又從也。 《易·艮卦》不拯其隨未退聽也。 《疏》聽,從也。 《左傳·昭二十六年》姑慈婦聽。  又斷也。 《禮·王制》司寇正𠛬明辟,以聽獄訟。 《周禮·天官·大宰》凡邦之小治,則冢宰聽之。 《前漢·𠛬法志》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  又任也。 《前漢·景帝紀》其議民欲徙寬大地者,聽之。  又𠋫也。 《戰國策》請爲王聽東方之處。 《註》聽,偵𠋫之。  又《唐韻》他丁切《集韻》《韻會》湯丁切《正韻》他經切,𠀤音㕔。 《集韻》聆也,聽受也。中庭曰聽事,言受事察訟於是。俗作㕔。毛氏曰:漢晉皆作聽,六朝以來始加厂。  又《韻補》叶儻陽切,音堂。 《蘇轍·讀道藏詩》昔者惠子死,莊子笑自傷。微言不復知,言之使誰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