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大眼睛,张开嘴巴。形容惊呆的样子。
清 无名氏《帝城花样 春珊传》:“诸名士且摇玉柄麈尾,擎铁如意,瞪目哆口如木鸡。”
睁大眼睛,张开嘴巴。形容惊呆之貌。清无名氏《帝城花样.春珊传》:“诸名士方且摇玉柄麈尾,擎铁如意,瞪目哆口如木鸡。” 并列 哆,张口貌。形容惊呆之状。清·无名氏《帝城花样·春珊传》:“诸名士方且摇玉柄麈尾,擎铁如意,~如木鸡。”※哆,不读作duō。△多用于情态方面。→张口结舌 瞪目结舌
怒目直视:~眼。~视。 睁大眼睛发呆:目~口呆。
眼睛:~光。醒~。历历在~。~指气使(用眼光和气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骄横傲慢的神志。亦作“颐指气使”)。 看,视:~语。~论(喻没有自知之明或浅陋狭隘的见解)。 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的(dì)(亦指箭靶的中心)。 大项中再分的小项:条~。纲举~张。 名称:数~。巧立名~。 标题:~录。 生物学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在“纲”以下,“科”以上:鸟纲中有雁形~和鸡形~。 孔眼:网~。 指为首的人:头~。
〔~嗦〕发抖,战栗,如“冷得打~~”(“嗦”读轻声)。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 破裂的地方:~子。
《廣韻》直庚切《集韻》《韻會》《正韻》除庚切,𠀤音棖。直視也。 《晉書·郭文傳》瞪眸不轉,跨躡華堂,如行林野。 《唐書·杜甫傳》甫嘗醉登嚴武牀,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 《宋史·盛度傳》度體肥,艱於拜起,賔客有拜之者,則瞪視而詬詈之。 又《廣韻》宅耕切,音橙。 又《廣韻》直陵切《集韻》持陵切,𠀤音澄。 又《廣韻》丈證切《集韻》《韻會》澄應切,𠀤澄去聲。義𠀤同。 《集韻》與盯眙同。 《正字通》通作瞠。
『目』《唐韻》《集韻》《韻會》𠀤莫六切,音牧。 《說文》人眼,象形,重童子也。 《春秋元命苞》肝之使也。 《韓詩外傳》心之符也。 《禮·郊特牲》氣之淸明者也。易說卦離爲目。 《註》南方之卦,主視。故爲目。 《書·舜典》明四目。 《註》廣四方之視,以決天下壅蔽。 又《博雅》視也。凡注視曰目之。 《史記·𨻰丞相世家》𨻰平去楚,渡河,船人疑其有金,目之。 又動目以諭也。 《前漢·高帝紀》范增數目羽擊沛公。 又含怒側視也。 《周語》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又《小爾雅》要也。 《周禮·春官》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四曰巫目。 《疏》是要目之事。 又見也。 《公羊傳·桓二年》內大惡諱,此其目言之何遠也。 《註》目,見也,斥見其惡也。 又稱也。 《穀梁傳·隱元年》段,鄭伯弟也。以其目君,知其爲弟也。 《註》謂稱鄭伯。 又條目。 《論語》請問其目。 《註》條件也。 《前漢·劉向傳》校中祕書,各有條目。 又節目。 《禮·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方氏曰:節則木理之剛,目則木理之精。 又題目。 《後漢·許劭傳》曹操微時,常求劭爲己目。 《註》命品藻爲題目。 《晉書·山濤傳》甄拔人物,各有題目,時稱山公啓事。 又凡目。 《周禮·天官·小宰》師掌官成,以治凡。司掌官法,以治目。 《公羊傳·僖五年》一事而再見者,前目而後凡也。 《春秋·繁露》目者,偏辨其事也。凡者,獨舉其事也。 又科目。 《舊唐書·懿宗紀》以宋震胡德融,考科目舉人。 《宋史·選舉志》宋之科目有進土,有諸科,有武舉,常選外又有制科,有童子舉,而進士得人爲盛。 又黃目,周彝名。 《禮·明堂位》鬱尊用黃目。 又暉目,鴆鳥也。 《淮南子·繆稱訓》暉目知晏。 《註》晏,無雲也。天將晏靜,暉目先鳴。 又比目,魚名。不比不行。亦謂之鰈。見《爾雅·釋地》。 又橫目,傅草別名。鬼目,苻草別名。俱見《爾雅·釋草》。 又海外有一目國,一目中其面而居。見《山海經》。 又天目,山名。 《元和地志》上有兩峰,峰頂各一池,若天左右目。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河目縣,屬幷州。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目州隷隴右道。 又姓。 《潛夫論》目夷氏,子姓,宋微子後。 又目宿,草名。通作𥄕。 《前漢·西城傳》馬耆目宿。 《史記·大宛傳》作苜蓿。 又叶莫筆切,音密。 《夏侯湛抵疑》心有窮志,貌有飢色。吝江河之流,不以躍舟船之檝。惜東壁之光,不以寓貧婦之目。
『哆』《廣韻》尺氏切《集韻》《韻會》敝尒切《正韻》尺里切,𠀤音侈。 《說文》張口也。 《詩·小雅》哆兮侈兮,成是南箕。 《傳》哆,大貌。 又《集韻》衆意。 又《集韻》丁寫切,爹上聲。魚口張貌。 又《廣韻》昌者切《集韻》齒者切,𠀤音撦。 《廣韻》脣下垂貌。 《集韻》大貌。或作侈拸。 又《穀梁傳·僖四年》齊人者,齊侯也。其人之何也。於是哆然外齊侯也。 《註》哆然,衆有不服之心。 《疏》哆然,寬大之意。 《釋文》哆,昌者反。 又昌氏反。 又人名。 《史記·仲尼弟子傳》漆雕哆,字子斂。 又《大宛傳》李哆爲校尉,制軍事。 又《廣韻》丁可切《集韻》典可切,𠀤音嚲。 《廣韻》語聲。 又《集韻》張口也。 《詩·小雅·哆兮釋文》哆亦讀昌可反。 又《廣韻》敕加切《集韻》抽加切,𠀤音侘。 《廣韻》張口也。 又《集韻》昌遮切,音車。大貌。 又《廣韻》《集韻》𠀤昌志切,音熾。 《廣韻》哆聲。 又《廣韻》丁佐切《集韻》丁賀切,𠀤音跢。 《廣韻》語助聲。 又《集韻》緩脣也。 又《廣韻》《集韻》𠀤陟駕切,音吒。 《廣韻》哆㕦,大口。 《集韻》亦張口貌。 又《集韻》丑亞切,音詫。義同。 又叶敞呂切,音杵。 《韓愈·元和聖德詩》紫焰噓呼,高靈下墮。羣星從坐,錯落侈哆。墮音吐。
『口』《唐韻》苦后切《集韻》《韻會》去厚切《正韻》苦厚切,𠀤𡨥上聲。 《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易·頤卦》自求口食。 《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 又戸口。 《孟子》數口之家。 《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 又《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又姓。 《唐韻》今同州有之。 《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 又古口,複姓。 《正字通》漢有古口引。 又壺口,山名。 《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 又谷口,地名。 《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 《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 又列口,縣名。 《前漢·地理志》樂浪郡,列口縣。 又《史記·倉公傳》切其脉時,右口氣息。 《註》右手寸口也。脉經,從魚際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又《韻補》苦動切,音孔。 《釋名》口,空也。空上聲。 又叶康杜切,音苦。 《詩·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前漢·溝洫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宋玉·風賦》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韻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韓文考異云:今建州人謂口爲苦,走爲祖。雖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與古暗合也。是直以爲口當讀作苦,非止叶音矣。 又叶恪侯切,音彄。 《梁法雲·三洲歌》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