瞪眼咋舌


   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同“瞪目结舌”。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èng yǎn zé shé
成语注音 ㄉㄥˋ 一ㄢˇ ㄗㄜˊ ㄕㄜˊ
成语简拼 dyzs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当代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同“瞪目结舌”。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康濯《腊梅花 徐水平原的白天黑夜》:“但她们干那新鲜事儿的气魄很快就镇住了大家,叫大家不能不瞪眼咋舌。”


成语典故

见“瞪目结舌”。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怒目直视:~眼。~视。 睁大眼睛发呆:目~口呆。

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睛。~底。~力。~色。~神。~帘。~目。~疾手快。 见识,对事物的看法:~光远大。~界开阔。 孔洞,窟窿:炮~。针~儿。泉~。 关节,要点:节骨~儿。字~儿。 戏曲中的节拍:一板三~。 当前:~前利益。~下。 量词:一~井。 围棋术语,一方子中所留的空儿,在这个空儿中对方不能下成活棋。

〈方〉代词,怎,怎么:~样。~好。~办。~个。

大声呼叫。 咬住:~舌(a.把自己的舌头咬住,或忍住不言,形容极度悔恨或畏缩;b.惊讶,害怕,说不出话来)。

〔~呼〕a.吆喝;b.炫耀。均亦作“咋唬”(“呼”、“唬”均读轻声)。

人或动物嘴里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头。~耕(a.指读书勤奋;b.旧时学者授徒,依口说谋生,好像农夫耕田得粟)。唇枪~剑。 语言辩论的代称:~战(激烈议论)。 像舌头的东西:帽~。火~。 铃或释中的锤。 指箭靶两旁上下伸出的部分。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瞪』

《廣韻》直庚切《集韻》《韻會》《正韻》除庚切,𠀤音棖。直視也。 《晉書·郭文傳》瞪眸不轉,跨躡華堂,如行林野。 《唐書·杜甫傳》甫嘗醉登嚴武牀,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 《宋史·盛度傳》度體肥,艱於拜起,賔客有拜之者,則瞪視而詬詈之。  又《廣韻》宅耕切,音橙。  又《廣韻》直陵切《集韻》持陵切,𠀤音澄。  又《廣韻》丈證切《集韻》《韻會》澄應切,𠀤澄去聲。義𠀤同。 《集韻》與盯眙同。 《正字通》通作瞠。

『眼』

《唐韻》五限切《集韻》《韻會》《正韻》語限切,𠀤顏上聲。 《說文》目也。 《靈樞經·大惑論》五藏六府之精氣,皆上注于目,爲之精。精之窠爲眼,骨之精爲童子,筋之精爲黑眼,氣之精爲白眼,故童子黑眼法于隂,白眼赤衇法于陽。 《釋名》限也。瞳子限限而出也。 《易·說卦》巽其於人也,爲多白眼。 《史記·孔子世家》眼如望羊。 《晉書·阮籍傳》籍能爲靑白眼。 《南史·陶弘景傳》仙書云:眼方者壽千歲。弘景末年,一眼有時而方。  又馬有夜眼。 《本草綱目》馬夜眼在馬足膝上,有此能夜行。  又果名。 《嵆含·草木狀》南方之果,珍異者有龍眼。  又香名。 《洪芻香譜》白眼,香黃熟之別名。  又彪眼泉,地名。見《北史·常景傳》。  又姓。見《姓苑》。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魚懇切,垠上聲。 《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望其轂欲其眼也。 《註》眼出大貌。一曰突出貌。鄭康成讀。  又叶五建切,言去聲。 《謝靈運·斤竹㵎詩》企石挹飛泉,攀林摘葉卷。想見山阿人,薜蘿若在眼。  又叶伊甸切,音宴。 《蘇轍·雪詩》終勝溪嶂長熏眼,典衣共子成高讌。 《說文》本作𥆢。

『咋』

《廣韻》《韻會》側革切《集韻》《正韻》側格切,𠀤音窄。大聲。 《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爲鐘,侈則柞。 《註》柞讀爲咋咋然之咋,聲大外也。 《釋文》咋,側百反。  又《正韻》啖也。  又《廣韻》鋤陌切《集韻》實窄切《正韻》士革切,𠀤音賾。 《廣韻》㕭咋,多聲。  又《正韻》嚙也。 《前漢·東方朔傳》孤豚之咋虎。 《註》師古曰:咋,嚙也,仕客反。 《後漢·馬援傳》姜腇咋舌。 《神異經》咋嚙其汁。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側駕切,音詐。 《廣韻》咋語聲。  又《集韻》一曰暫也。  又《集韻》《類篇》𠀤助駕切,音乍。 《左傳·定八年》桓子咋謂林楚曰:而先皆季氏之良也。 《註》咋,暫也。 《釋文》咋,側駕反。  又仕詐反。

『舌』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食列切,然入聲。 《說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別味者也。 《徐曰》凡物入口,必于於舌。 《六書精薀》舌以卷舒爲用,口以開闔爲用,各一其隂陽也。 《釋名》舌,卷也,可以卷制食物,使不落也。 《又》舌,泄也,舒泄所當言也。 《易·說卦》兌爲口舌。 《疏》口舌,爲言語之具也。 《詩·大雅》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  又射侯上下个曰舌。 《儀禮·鄕射禮》倍中以爲躬,倍躬以爲左右舌。 《註》居兩旁謂之个,左右出謂之舌。  又言也。 《揚子·太𤣥經》吐黃酋舌。 《註》舌,言也。  又姓。 《姓纂》越大夫舌庸。  又羊舌,複姓。 《左傳·閔二年》狐突欲行。羊舌大夫曰:不可。 《疏》羊舌,氏也。爵爲大夫。  又官名。 《周語》坐諸門外,而使舌人體委與之。 《註》舌人,能達異方之志,象胥之官也。  又國名。 《淮南子·地形訓》穿𦙄民,反舌民。 《註》反舌民,不可知而自相曉。一說舌本在前,不向喉,故曰反舌也。南方之國名也。 《山海經》歧舌國在其東。一曰在不死民東。 《註》其人舌皆岐。或云:支舌也。  又草名。 《爾雅·釋草》萿,麋舌。 《註》今麋舌草春生葉,有似於舌。  又《博雅》燕薁,蘡舌也。  又《正字通》牛舌,芣苢。別名江東呼蝦蟇衣,山東名牛舌。  又鳥名。 《禮·月令》仲夏之月,反舌無聲。 《註》反舌,百舌鳥。 《淮南子·說山訓》人有多言者,猶百舌之聲。 《註》百舌,鳥名。能易其舌,效百鳥之聲,故曰百舌也。  又無舌,蟲名。 《本草註》一名益符,主閉。  又長舌,獸名。 《山海經》長舌山有獸,名長舌,狀如禺,四耳,出則郡多水。  又《韻補》叶商刮切,音殺。 《詩·大雅》出納王命,王之喉舌。賦政于外,四方爰發。  又叶食僞切,音逝。 《郤正釋譏》家挾殊議,人懷異計。縱橫者欲披其胷,徂詐者暫吐其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