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


   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hī rén lùn shì
成语注音 ㄓ ㄖㄣˊ ㄌㄨㄣˋ ㄕˋ
成语简拼 zrls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知人論丗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近义词



成语示例


不过倘要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所谓“知人论世”,那么,足以应用的选本就很难得。(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题未定”草》)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成语典故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因以“知人论世”谓要讨论作者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作者。元.刘壎《隐居通议.半山咏扬雄》:“学者必知人论世而后可也。”清.王昶《湖海诗传序》:“以诗证史,有裨于知人论世。”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第四》:“他们接受了孔子‘无邪’的见解,又摘取了孟子的‘知人论世’的见解,以为用孔子的诗的哲学,别裁古代的史说,拿来证明那些诗篇是什么时代作的,为什么事作的。”也指鉴别人品,议论世事的得失。清.袁枚《再答稚存》:“足下引仗马不鸣相诮,于知人论世之道尤为疏谬。”秦牧《巡堤者的眼睛》:“我想,掌握这点道理,不但在巡视堤防、检验产品、欣赏艺术等场合时常用得上,就是对于知人论世,恐怕也不无好处。” 并列 ①要了解历史人物,就要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语本《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第四》:“他们接受了孔子‘无邪’的见解,又摘取了孟子的‘~’的见解,以为用孔子的诗的哲学,别裁古代的史说,拿来证明那些诗篇是什么时代作的,为什么作的。”②鉴别人品,议论世事。秦牧《巡堤者的眼睛》:“我想,掌握这点道理,不但在巡视堤防、检验产品、欣赏艺术等场合时常用得上,就是对于~,恐怕也不无好处。”△多用于评论方面。也作“论世知人”。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晓得,明了:~道。~名(著名)。~觉(有感觉而知道)。良~。~人善任。温故~新。~难而进。~情达理。 使知道:通~。~照。 学识,学问:~识,求~。无~。 主管:~县(旧时的县长)。~府。~州。~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 彼此了解:相~。~音。~近。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老朋友)。

古同“智”,智慧。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类。 别人,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热诚。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文如其~。

一个时代,有时特指三十年:~代( ➊ 很多年代; ➋ 好几辈子)。~纪(指一百年)。流芳百~。 一辈一辈相传的:~袭。~家( ➊ 封建社会中门第高,世代做官的人家; ➋ 《史记》中诸侯的传记)。 人间,以与天上相区别:~上。~俗( ➊ 流俗; ➋ 非宗教的)。~故(➊处事待人圆滑,“故”读轻声; ➋ 处世经验)。~态炎凉。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全地球、人间或宇宙;宇宙的一部分:~界。举~瞩目。公之于~。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知』

《唐韻》陟离切《集韻》《韻會》珍離切《正韻》珍而切,𠀤智平聲。 《說文》詞也。从口从矢。 《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  又《玉篇》識也,覺也。 《增韻》喩也。 《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 《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  又漢有見知法。 《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 《註》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  又相交曰知。 《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 《註》相親知也。  又《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 《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  又《爾雅·釋詁》匹也。 《詩·檜風》樂子之無知。 《註》匹也。  又《廣韻》欲也。 《禮·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  又猶記憶也。 《論語》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又猶主也。 《易·繫辭》乾知大始。 《左傳·襄二十六年》公孫揮曰:子產其將知政矣。 《魏了翁·讀書雜抄》後世官制上知字始此。  又《揚子·方言》愈也。南楚病愈者,或謂之知。 《黃帝素問》二刺則知。 《註》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爲知。  又藥名。 《日華志》預知子,取綴衣領上,遇有蠱毒,則聞其有聲。  又地名。 《左傳·昭二十七年》公徒敗于且知。  又《集韻》《韻會》知義切。 《正韻》知意切。𠀤與智同。 《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 《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又姓。 《左傳》晉有知季,卽荀首也。別食知邑,又爲知氏。  又《諡法》官人應實曰知。

『人』

《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𠀤音仁。 《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 《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 《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又一人,君也。 《書·呂𠛬》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又予一人,天子自稱也。 《湯誥》嗟爾萬方有衆,明聽予一人誥。  又二人,父母也。 《詩·小雅》明發不寐,有懷二人。  又左人,中人,翟國二邑。  又官名。 《周禮》有庖人,亨人,漿人,凌人之類。  又楓人,老楓所化,見《朝野僉載》。  又蒲人,艾人,見《歲時記》。  又姓。明人傑。  又左人,聞人,俱複姓。  又《韻補》叶如延切,音然。 《劉向·列女頌》望色請罪,桓公嘉焉。厥後治內,立爲夫人。

『世』

《廣韻》舒制切《集韻》《韻會》《正韻》始制切,𠀤音勢。代也。 《詩·大雅》本支百世。  又《論語》必世而後仁。 《註》三十年爲一世。 《左傳·宣三年》王孫滿曰: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又《維摩經》大千世界。 《註》世謂同居天地之閒,界謂各有彼此之別。  又姓。 《風俗通》秦大夫世鈞。  又與生同。 《列子·天瑞篇》亦如人自世之老,皮膚爪髮,隨世隨落。 《註》世與生同。  又《韻補》叶私列切,音薛。 《詩·大雅》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叶上撥。撥音撇。 《晉書·樂志》匡時拯俗,休功蓋世。宇宙旣康,九有有截。 《集韻》書作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