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尚往来


   尚:注重。在礼节上要注重有来有往。后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对你就怎么样。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lǐ shàng wǎng lái
成语注音 ㄌ一ˇ ㄕㄤˋ ㄨㄤˇ ㄌㄞˊ
成语正音 “尚”,不能读作“tǎng”。
成语简拼 lswl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禮尚往來
成语英文 deal with sb. as he deals with you
成语俄文 на подáрок нáдо ответить подарком же
成语日文 礼は往来(おうらい)をたっとぶ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尚:注重。在礼节上要注重有来有往。后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对你就怎么样。




成语示例


雯青顾全同僚的面子,也只好礼尚往来,勉强敷衍。(清 曾朴《孽海花》第六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成语典故

意谓礼贵有来有往。古人认为,礼节要注重互相来往,有往无来,不合于礼;有来无往,也不合于礼。人类社会,有礼约束,社会就安定,无礼约束,就会动荡。 【出典】: 《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例句】: 宋·胡寅《斐然集》四《寄唐坚伯诗》:“礼尚往来思报玖,情深汲引屡抛砖。” 主谓 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语出《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后也指以对等或相应的行为相报答。徐兴业《金瓯缺》:“他们七嘴八舌地交换着愤怒的斥骂,骂那些辽军不识抬举,不懂得~。”△多用于人际交往或社会活动方面。→有来有往来而不往非礼也 投桃报李 礼无不答 投木报琼 投瓜报玉 ?不相闻问 解释 尚:注重。指礼仪、礼节以相互往来为贵。后也指你对我怎 么样,我对你就怎么样。 出处 《礼记·曲礼上》:“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 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是我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四书”中的《大学》 《中庸》就来自《礼记》。《礼记》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 一,通论礼仪或学术;二,解释《仪礼》一书;三,记述孔子及 其弟子的言行、杂事;四,记述古代礼制;五,记述古代格言。 《曲礼》的内容重在记述古代礼制,因为记录详细,所以叫“曲 礼”。“曲”就是“周全详尽”的意思。 《礼记·曲礼上》中说,礼用来规定人们的亲疏关系、决断事 理上的嫌疑、分辨事物的异同、明确道理的是非。上古的时候, 人们最看重道德礼仪,其次看重有恩必报。礼崇尚有往有来,只 有往而没有来,不合于 礼;只有来而没有往, 也不合于礼。人有了礼 就能和顺,没有礼就会 危殆,所以礼不可不学 习。礼就是自己谦卑而 尊重他人。富贵而懂礼, 就不会骄奢淫逸;贫贱 而懂礼,就不会丧失志 气。 反义 来而不往 例句 咱们文明古国,礼仪之 邦,拜年贺节、礼尚往来的习 俗由来已久,从古至今,长盛 不衰。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婚~。丧(sāng)~。典~。 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教(jiào)。~治。克己复~。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让。~遇。~赞。~尚往来。先~后兵。 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所赠之物:~物。~金。献~。 古书名,《礼记》的简称。 姓。

还(hái ),仍然:~小。~未。~不可知。 尊崇,注重:~武。~贤(a.崇尚贤人;b.《墨子》篇名,内容阐述墨子的一种政治主张)。 社会上共同遵从的风俗、习惯等:风~。时~。 矜夸,自负:自~其功。 古,久远:“故乐之所由来者~矣,非独为一世之所造也”。 庶几,差不多:~飨(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之意)。 姓。

去,到:~返。~复。~还(huán )。~来。交~。向~。勇~直前。 过去:~昔。~日。~事。~古。~常。以~。一如既~。 同“望”。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礼』

《集韻》禮古作礼。註詳十三畫。 《廣韻》盧啓切《集韻》《韻會》里弟切《正韻》良以切,𠀤音蠡。 《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釋名》禮,體也。得其事體也。 《韻會》孟子言禮之實節文斯二者,蓋因人心之仁義而爲之品秩,使各得其敘之謂禮。  又姓。 《左傳》衞大夫禮孔。 《徐鉉曰》五禮莫重於祭,故从示。豊者,其器也。

『往』

《唐韻》于兩切《集韻》雨兩切《正韻》羽枉切,𠀤王上聲。 《說文》之也。 《玉篇》行也,去也。 《易·履卦》素履往無咎。 《書·舜典》帝曰:兪,汝往哉。 《禮·曲禮》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又《玉篇》古往也。 《廣韻》往,昔也。 《易·繫辭》夫易彰往而察來。 《前漢·武帝紀》稽諸往古,制宜於今。  又約舉前事曰往往。 《史記·五帝紀》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敎固殊焉。  又凡以物致人曰往。 《曹植·與楊修書》今往僕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刊定也。 《王羲之帖》今往絲布單衣財一端,示致意。  又《集韻》於放切,王去聲。歸嚮也。 《史記·孔子世家贊》雖不能至,然心鄕往之。  又叶尹竦切,音勇。 《東方朔·七諫》叩宮而宮應兮,彈角而角動。虎嘯而谷風生兮,龍至而錦雲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