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让为国


   治理。以礼所提倡的谦让精神治理国家。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lǐ ràng wéi guó
成语注音 ㄌ一ˇ ㄖㄤˋ ㄨㄟˊ ㄍㄨㄛˊ
成语简拼 lrwg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禮讓為國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治理。以礼所提倡的谦让精神治理国家。


成语示例


又原是“~”的,既有礼,就必能让,而愈能让,礼也就愈繁了。 鲁迅《准风月谈·礼》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里仁》:“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成语典故

礼:封建社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让:谦让,不相争。为:治。用礼让治理国家。《论语.里仁》:“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主谓 旧指以儒家所倡导的礼让精神治理国家。语出《论语·里仁》:“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 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多用于治国之道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婚~。丧(sāng)~。典~。 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教(jiào)。~治。克己复~。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让。~遇。~赞。~尚往来。先~后兵。 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所赠之物:~物。~金。献~。 古书名,《礼记》的简称。 姓。

不争,尽(jǐn)着旁人:~步。~位。谦~。 请:~茶。 许,使:不~他来。 任凭:~他闹去。 被:~雨淋了。 索取一定代价,把东西给人:出~。转(zhuǎn )~。 闪避:~开。当仁不~。 责备,谴责:“二世使人~章邯”。 古同“攘”,侵夺。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如“共商~是”)。 特指中国的:~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礼』

《集韻》禮古作礼。註詳十三畫。 《廣韻》盧啓切《集韻》《韻會》里弟切《正韻》良以切,𠀤音蠡。 《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釋名》禮,體也。得其事體也。 《韻會》孟子言禮之實節文斯二者,蓋因人心之仁義而爲之品秩,使各得其敘之謂禮。  又姓。 《左傳》衞大夫禮孔。 《徐鉉曰》五禮莫重於祭,故从示。豊者,其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