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为墟


   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国家破亡而成为废墟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è jì wéi xū
成语注音 ㄕㄜˋ ㄐ一ˋ ㄨㄟˊ ㄒㄨ
成语简拼 sjwx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社稷為墟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国家破亡而成为废墟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重耳反国,起师而伐曹,遂灭之。身死人手,社稷为墟。”


成语典故

国家破亡而成废墟。谓国家被灭亡。《淮南子.人间训》:“重耳反国,起师而伐曹,遂灭之。身死人手,社稷为墟。” 主谓 国家沦为废墟。指国家灭亡。《淮南子·人间训》:“重耳返国,起师而伐曹,遂灭之。身死人手,~。”△贬义。用于国家被人所灭。 →栋折榱崩 ?国泰民安 繁荣昌盛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春~。秋~。~日。~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用以借指国家)。 团体或机构:报~。结~。

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 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社~(指国家)。

有人住过而现已荒废的地方:废~。殷~。~里(村落)。丘~(①废墟,荒地;②坟墓)。 土丘。 毁坏,使成为废墟。 同“圩”。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社』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常者切,闍上聲。土地神主也。 《禮·祭義》建國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廟。 《詩·小雅》以社以方。 《疏》社,五土之神,能生萬物者,以古之有大功者配之。共工氏有子句龍爲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爲社。后土,土官之名,故世人謂社爲后土。杜預曰:在家則主中霤,在野則爲社。 《白虎通》人非土不立,封土立社,示有土也。 《禮·祭法》王爲羣姓立社曰大社,王自爲立社曰王社,諸侯爲百姓立社曰國社,諸侯自爲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羣立社曰置社。  又《郊特牲》社祭土,而主隂氣也。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風雨,以達天地之氣也。○按:社爲地祭,但祭有二祭法,大社卽《郊特牲》所云受霜露風雨,以達天地之氣者,曰方丘,亦曰太折。夏日至,地示之祭,於此行焉,此北郊之社與郊對舉者也。  又王社,《載芟》詩序所謂春籍田而祈社稷,《良耜》詩序所謂秋報社稷者,於此行焉,祭土穀之神,而以句龍后稷配,此庫門內右之社,不與郊𠀤稱者也。蓋大社以祭率土之地示,王社以祭畿內之土穀,均名爲社,而大小則不同耳。  又私社。 《前漢·五行志》建昭五年,兗州刺吏浩賞,禁民私所自立社。 《臣瓚註》舊制二十五家爲一社,而民或十家五家共爲田社,是私社也。  又書社。 《史記·孔子世家》楚昭王將以書社地封孔子。 《註》二十五家爲里,里各立社。書社者,書其社之人名於籍。  又社日。 《月令廣義》立春後五戊爲春社,立秋後五戊爲秋社。  又後世賓朋會聚曰結社。 《事文類聚》遠公結白蓮社,以書招淵明。  又謝靈運求入淨社,遠師以心雜止之。  又江淮謂母爲社。 《淮南子·說山訓》社何愛速死,吾必悲哭社。  又複姓。 《風俗通》齊昌徙居社南,因以爲氏。 《何氏姓苑》有社北氏。  又叶他魯切,音土。 《前漢·敘傳》布歷燕齊,叔亦相魯。民思其故,或金或社。

『稷』

《唐韻》子力切《集韻》《韻會》《正韻》節力切,𠀤音卽。 《說文》齋也。五穀之長。 《徐曰》案本草,稷卽穄,一名粢。楚人謂之稷,關中謂之𪎭,其米爲黃米。 《通志》稷苗穗似蘆,而米可食。 《月令章句》稷,秋種夏熟,歷四時,備隂陽,穀之貴者。 《詩·王風》彼稷之苗。 《禮·曲禮》稷曰明粢。  又神名。 《風俗通義》稷,五穀之長。五穀衆多,不可徧祭,故立稷而祭之。  又農官名曰后稷。 《書·舜典》汝后稷播時百穀。 《左傳·昭二十九年》蔡墨曰: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爲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爲稷,自商以來祀之。  又疾也。 《詩·小雅》旣齊旣稷。 《註》齊整稷疾。言祭祀禮容莊敬也。○按《毛傳》訓稷爲疾。鄭箋仍訓黍稷之稷。朱註本《毛傳》,宜从毛訓爲是。  又姓。漢上津令稷嗣。  又地名。 《左傳·宣十五年》晉侯治兵于稷。 《註》稷,晉地。河東聞喜縣西有稷山。 《前漢·地理志》西河郡美稷縣。  又與昃通。 《穀梁傳·定十五年》戊午日下稷,乃克葬。 《註》稷,昃也。下稷謂脯時。○按《隷釋·郙閣𥓓》言劬勞曰稷,用《穀梁》日下稷之文,與《堯母𥓓》日不稷,《費鳳𥓓》乾乾日稷同。 《集韻》或作𥠈。

『墟』

《唐韻》去魚切《集韻》《韻會》《正韻》丘於切,𠀤音虛。 《說文》大丘也。 《禮·檀弓》墟墓之閒,未施哀于民而民哀。  又故城。 《帝王世紀》瞍妻握登生舜于姚墟,故得姓姚氏。 《左傳·昭七年》謝息遷桃。 《註》魯卞縣東南有桃墟,世謂之陶墟,相傳舜所陶處。 《竹書紀年》盤庚自奄遷朝歌,遂曰殷墟。  又大壑。 《列子·湯問篇》渤海之東有大壑焉,名曰歸墟。 《木華·海賦》南澰朱厓,北灑天墟。  又商賈貨物輻湊處,古謂之務,今謂之集,又謂之墟。  又叶偶舉切,音語。 《詩·邶風》升彼墟矣。叶下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