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挂冠


   南朝梁陶弘景“家贫,求宰县不遂。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见《南史 隐逸传下 陶弘景》。后以“神武挂冠”指辞官隐居。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én wǔ guà guàn
成语注音 ㄕㄣˊ ㄨˇ ㄍㄨㄚˋ ㄍㄨㄢˋ
成语简拼 swgg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神武掛冠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南朝梁陶弘景“家贫,求宰县不遂。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见《南史 隐逸传下 陶弘景》。后以“神武挂冠”指辞官隐居。


成语示例


清·王夫之《石崖先生传略》:“置吾兄于神武挂冠,华顶高服之间,而兄亦不受。”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南朝梁陶弘景“家贫,求宰县不遂。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


成语典故

借指辞官。宋陆游《野兴》诗之四:“集仙院里三题石,神武门前两挂冠。” 参见:○挂冠 偏正 辞官归隐。据《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载,南朝梁·陶弘景“家贫,求宰县不遂。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清·王夫之《石崖先生传略》:“故置吾兄于箕山吹瓢、桐江垂钓之间,而兄不受;置吾兄于~、华顶高眠之间,而兄亦不受。”△多用于辞官方面。→隐居求志 韫椟而藏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迷信的人称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所崇拜的人死后的精灵:~仙。~怪。~主。~社。~农。~甫。~权。鬼使~差。 不可思议的,特别希奇的:~秘。~奇。~异。~话。~机妙算。 不平凡的,特别高超的:~勇。~医。~通。~圣。~速。 心思,心力,注意力:劳~。凝~。~魂颠倒。 表情:~色。~采。~姿。~志。 精神:~清气爽。 姓。

关于军事或技击的,与“文”相对:~装。~器。~警。~林。~坛。~生。~旦。~丑。~净。~举。 勇猛,猛烈:英~。威~。~断。~士。~夫。 半步,泛指脚步:步~。踵~。行(xíng )不数~。 姓。

悬吊:悬~。~图。~牌。~锄。~镰。~帅(掌帅印,喻居于领导、统帅地位)。披红~绿。~一漏万。 牵记,牵连,牵累:牵~。记~。~念。~连。~累(连累)。 登记:~号。~失。 切断电话,也指打电话:给小张~个电话。 钩住:衣服被钉子~住了。 物体表面蒙上或糊着:脸上像~了一层霜。 量词,多用于成套或成串的东西:一~珠子。

帽子:衣~。~戴。~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衣~楚楚。 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子。鸡~。树~。~状动脉。

把帽子戴在头上:沐猴而~。 超出众人,居第一位:~军。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神』

《唐韻》食鄰切《集韻》《韻會》乗人切,𠀤音晨。 《說文》天神,引出萬物者也。 《徐曰》申卽引也,天主降氣,以感萬物,故言引出萬物。  又《皇極經世》天之神棲乎日,人之神棲乎目。  又神明。 《書·大禹謨》乃聖乃神。 《孔傳》聖無所不通,神妙無方。 《易·繫辭》隂陽不測之謂神。 《王弼云》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爲言,不可以形詰。 《孟子》聖而不可知之謂神。  又鬼神。陽魂爲神,隂魄爲鬼。氣之伸者爲神,屈者爲鬼。  又諡法。 《史記》民無能名曰神。  又姓。漢騎都尉神矅。  又升人切,音伸。 《張衡·東京賦》神荼副焉。 《註》海中神名。神,音伸。荼,音舒。  又叶時連切,音禪。 《焦仲卿詩》念與世閒辭,千萬不復全。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 《班固·答賓戲》言通帝王,謀合聖神,殷說夢發於傅巖,周望兆動於渭濱。 《註》神,叶時連切。濱,叶𤰞眠切。○按:顧炎武《金石文字記》曰神,古𥓓多作𥛠,下从旦。《禮·郊特牲》所以交於旦明之義。鄭康成云:旦當爲神,篆字之譌。《莊子》有旦宅而無情死,亦讀爲神。蓋昔之傳書者遺其上半,因譌爲旦耳。此說甚是,非旦可作神也。

『武』

《唐韻》文甫切《集韻》《韻會》罔甫切,𠀤音舞。 《玉篇》健也。一曰威也,斷也。 《書·大禹謨》乃武乃文。  又《伊訓》布昭聖武。  又《左傳·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爲武。 《又》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豐財者也。武有七德。  又諡法之一。 《汲冢周書》剛彊理直曰武,威彊叡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𠛬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窮曰武。  又周樂名。 《前漢·禮樂志》武王作武。武,言以功定天下也。  又《禮·樂記》始奏以文,復亂以武。 《鄭註》文謂鼓,武謂金。 《疏》金屬西方,可以爲兵刃,故爲武。鼓主發動衆音,無兵器之用,故爲文。  又迹也。 《詩·大雅》履帝武敏歆。 《禮·曲禮》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又《禮·曲禮》牛曰一元大武。 《疏》牛肥則迹大。  又《爾雅·釋詁》武,繼也。 《詩·大雅》下武惟周。 《箋》言後人能繼先祖者,惟有周也。  又冠卷曰武。 《禮·玉藻》縞冠𤣥武,居冠屬武。  又《雜記》委武。 《註》秦人曰委,齊東曰武。  又冠名。 《蔡邕·獨斷》武冠,或曰繁冠,今謂之大冠,武官服之。  又水名。 《前漢·地理志》東郡有東武陽縣。 《應劭曰》武水之陽也。  又:泰山郡南武陽縣,武水所出,南人泗。  又關名。 《地理通釋》《左傳·哀四年》:楚人謀北,方將通於少習,以聽命。 《杜註》少習,商縣武關也。《輿地廣記》:商洛縣東有少習,秦謂之武關。《賈誼·新書》所謂建武關函谷臨晉關者,大抵爲備山東諸侯也。  又武都,州名。 《廣韻》本自白馬氐地,魏文徙武都郡於美陽,今好畤縣界,武都古城是也。後漢平仇池山築城,置武都鎭,卽今州是也。  又《地理通釋》唐大中五年,以原州之蕭關置武州。  又廣武,山名。在滎陽。 《前漢·項籍傳》羽與漢王臨廣武,閒而語。  又縣名,屬太原郡。  又修武、陽武、原武,皆屬河內郡。  又靈武,今陝西環縣,唐肅宗卽位於此。  又湖名。 《廣輿記》在黃州府黃陂縣,相傳黃祖習射處。  又溪名。亦山名。 《廣輿記》在辰州府盧溪縣。馬援門生善吹笛,援作歌和之曰滔滔武溪一何深,卽此。  又武山,亦在盧溪縣。  又眞武,湖名。 《六朝事迹》吳後主寶鼎元年,開城北渠,引後湖水流入新宮。今城北十三里有古池,俗呼爲後湖是也。  又星名。 《夢溪筆談》北方眞武七宿,起於東井,終於角。  又𤣥武,北方七宿也。 《禮·曲禮》前朱雀而後𤣥武。  又姓。 《廣韻》《風俗通》云:宋武功之後,漢有武臣。  又漢複姓,六氏。漢有乗黃令武安恭,出自武安君白起之後。《風俗通》云:漢武强侯王梁,其後因封爲氏。世本云:夏時有武羅國,其後氏焉。《何氏姓苑》有廣武氏、武成氏、武仲氏,又《西秦錄》有武都氏。  又與珷通。石似玉者。 《史記·司馬相如傳》瓀石武夫。  又《正韻》微夫切。與無通。 《禮·禮器》周坐尸,詔侑武方。 《鄭註》武,讀爲無。

『挂』

《唐韻》《集韻》《韻會》古賣切《正韻》古畫切,𠀤音卦。 《說文》畫也。 《正字通》圭从二土,有畺畫義。  又《玉篇》懸也。 《儀禮·少牢禮》挂於季指。 《戰國策》無把銚挂耨之勢,而有積栗之實。通作掛。  又剛挂,矢鏃名。 《潘岳·射雉賦》屬剛挂以潛擬。 《註》一作罫。  又《集韻》胡卦切,音畫。礙也。同罫。與絓通。  又涓畦切,音圭。別也。 《莊子·漁父篇》好經大事,變更易常,以挂功名。或作刲。一曰中鉤取物也。 《唐韻》《集韻》《韻會》古賣切《正韻》古畫切,𠀤音卦。別也。  又揲筮,置著小指閒也。 《易·繫辭》掛一以象三。 《註》置而不用曰掛。 《又》再扐而後掛。 《註》合而置之曰掛。 《朱子·本義》掛者,懸於左手小指之閒。  又《正韻》與掛同。 《易·乾卦疏》易緯云:卦者,掛也。言懸掛物象以示於人。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買切,音柺。義同。陸德明易釋文有二音。

『冠』

《唐韻》《集韻》《韻會》古丸切《正韻》沽歡切,𠀤音官。 《說文》絭也,所以絭髮。从冖,元。冠有法制,故从寸。 《徐曰》取其在首,故从元。古亦謂冠爲元服。 《白虎通》冠者,卷也。卷持其髮也。 《釋名》冠,貫也,所以貫韜髮也。 《後漢·輿服志》上古穴居野處,衣毛冒皮。後世聖人見鳥獸有冠角𩑞胡,遂制冠冕纓緌。  又姓。 《風俗通》古者鶡冠子之後。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玩切,官去聲。 《禮·曲禮》二十曰弱冠。 《冠儀》冠者,禮之始也。故聖王重冠。 《白虎通》男子幼,娶必冠。 《韻會》男子二十加冠曰冠。  又爲衆之首曰冠。 《前漢·魏相丙吉傳贊》高祖開基,蕭曹爲冠。 《史記·灌夫傳》夫名冠三軍。  又姓。 《韻會》列仙傳有仙人冠先。  又叶俱倫切,音麇。 《張紘枕箴》瓌材允麗,惟淑惟珍。安安文枕,式彼弁冠。  又《韻補》叶居員切,眷平聲。 《劉歆·孟母贊》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爲當世冠。  又叶扃縣切,音睊。 《蘇轍·燕山詩》丹子號無策,亦數游俠冠。玉帛非足云:女子罹蹈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