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魂恍惚


   神魂:精神,心绪;恍惚:神智不清。指心神不定,精神不集中。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én hún huǎng hū
成语简拼 shhh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神魂:精神,心绪;恍惚:神智不清。指心神不定,精神不集中。


成语示例


这一场大病起于饮食不慎,却也因~所至。 清·明教中人《好逑传》第九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南朝·宋·鲍照《梦归乡诗》:“惊起空叹息,恍惚神魂飞。”宋·李昉《太平广记?器玩三》:“仲躬神魂恍惚,若不支持。”


成语典故

见“神思恍惚”。《好逑传》:“就是这场大病,起于饮食不慎,却也因~所致。”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迷信的人称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所崇拜的人死后的精灵:~仙。~怪。~主。~社。~农。~甫。~权。鬼使~差。 不可思议的,特别希奇的:~秘。~奇。~异。~话。~机妙算。 不平凡的,特别高超的:~勇。~医。~通。~圣。~速。 心思,心力,注意力:劳~。凝~。~魂颠倒。 表情:~色。~采。~姿。~志。 精神:~清气爽。 姓。

迷信的人指附在人体上主宰人,又可离开肉体而独立存在的实体:~灵。鬼~。~不附体。 指精神或情绪:~飞魄散(形容极度惊恐)。~不守舍。

忽然:~然大悟。 仿佛:~如隔世。~惚。

〔恍~〕见“恍”。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神』

《唐韻》食鄰切《集韻》《韻會》乗人切,𠀤音晨。 《說文》天神,引出萬物者也。 《徐曰》申卽引也,天主降氣,以感萬物,故言引出萬物。  又《皇極經世》天之神棲乎日,人之神棲乎目。  又神明。 《書·大禹謨》乃聖乃神。 《孔傳》聖無所不通,神妙無方。 《易·繫辭》隂陽不測之謂神。 《王弼云》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爲言,不可以形詰。 《孟子》聖而不可知之謂神。  又鬼神。陽魂爲神,隂魄爲鬼。氣之伸者爲神,屈者爲鬼。  又諡法。 《史記》民無能名曰神。  又姓。漢騎都尉神矅。  又升人切,音伸。 《張衡·東京賦》神荼副焉。 《註》海中神名。神,音伸。荼,音舒。  又叶時連切,音禪。 《焦仲卿詩》念與世閒辭,千萬不復全。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 《班固·答賓戲》言通帝王,謀合聖神,殷說夢發於傅巖,周望兆動於渭濱。 《註》神,叶時連切。濱,叶𤰞眠切。○按:顧炎武《金石文字記》曰神,古𥓓多作𥛠,下从旦。《禮·郊特牲》所以交於旦明之義。鄭康成云:旦當爲神,篆字之譌。《莊子》有旦宅而無情死,亦讀爲神。蓋昔之傳書者遺其上半,因譌爲旦耳。此說甚是,非旦可作神也。

『魂』

《唐韻》戸昆切《集韻》《韻會》《正韻》胡昆切,𠀤音渾。 《說文》陽氣也。 《易·繫辭》遊魂爲變。 《禮·檀弓》魂氣則無不之也。 《左傳·昭七年》人生始化爲魄。旣生魄,陽曰魂。 《疏》魂魄,神靈之名。附形之靈爲魄。附氣之神爲魂也。 《淮南子·說山訓》魄問於魂。 《註》魄,人隂神。魂,人陽神。 《白虎通》魂,猶伝伝也,行不休於外也,主於情。 《又》魂者,芸也,情以除穢。  又《揚子·太𤣥經》魂魂萬物。 《註》魂魂,多貌。  又《韻補》叶胡勻切,音芸。 《曹大家·東征賦》乃遂往而徂逝兮,聊遊目而遨魂。歷七邑而觀覽兮,遭鞏縣之多艱。艱,音勤。  又叶胡勬切,音弦。 《黃庭經》赤帝黃老與我魂,三眞扶胥共房津。津,音煎。

『恍』

《集韻》《韻會》𠀤虎晃切。與慌怳𠀤同。 《老子·道德經》惚兮恍兮。  又《廣韻》古黃切《集韻》姑黃切,𠀤音光。武也。本作僙。通作光。

『惚』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呼骨切,音忽。怳惚,微妙不測貌。  又心志𢠳惘也。 《老子·道德經》惟恍惟惚。  又通作曶。 《揚子·法言》神心惚怳。 《傳》作曶怳。 亦通作芴。 《莊子·至樂篇》芒乎芴乎。 《註》與惚同。  又通作忽。 《史記·司馬相如傳》芒芒恍忽。 《漢書·音義》慌忽,眼亂似有無也。  又叶盧屈切《枚乗·七發》恍兮惚兮,聊兮慄兮,混汨汨兮。汨mì,莫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