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烛夜游


   秉:持。拿着蜡烛;夜里游玩。旧指及时行乐。也比喻珍惜光阴。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bǐng zhú yè yóu
成语注音 ㄅ一ㄥˇ ㄓㄨˊ 一ㄝˋ 一ㄡˊ
成语正音 “秉”,不能读作“chéng”。
成语简拼 bzyy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秉燭亱游
成语英文 have night outings with candles in hand
成语结构  连动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秉:持。拿着蜡烛;夜里游玩。旧指及时行乐。也比喻珍惜光阴。



反义词



成语示例


唐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成语典故

《文选.〈古诗十九首〉之十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后用为珍惜良辰美景,及时欢游行乐的典故。晋 陆机《董桃行》:“昔为少年无忧,常吝秉烛夜游,翩翩宵征何求?”宋 葛长庚《贺新郎.紫元席上作》词:“秉烛夜游虽不倦,奈一番、风雨花容变。” 连动 秉,拿,握。拿着蜡烛,夜里游乐。语本《古诗十九首》:“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高阳《粉墨春秋》:“现在是阳春三月,宜乎~。”△多用于及时行乐,也用于表示对社会不满的消极反抗,还用于指珍惜时光。→炳烛夜游 醉生梦死?发愤图强 【典源】《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古诗《西门行》:“出西门,步念之,今日不作乐,当待何时? 逮为乐,逮为乐,当及时。何能愁怫郁,当复待来兹。酿美酒,炙肥牛,请呼心所欢,可用解忧愁。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游行去去如云除,弊车羸马为自储。” 【今译】 魏时曹丕在写给吴质的信中说,年光流逝,无法追攀。古人所说的为了珍惜大好时光,应当点起蜡烛来,拿着它夜里也去游赏,是很有道理的。古诗《西门行》中有:“今日不作乐,当待何时?”“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等句,表现及时行乐的思想。 【释义】 后以此典型形容人珍惜时光美景,为消解忧愁而及时行乐。 【典型】 秉烛、秉烛夜游、秉烛游、歌秉烛、良宵秉烛、惜昼短、夜游秉烛、执烛游、烛共秉、题诗秉烛、秉烛游夜、秉烛夜永、良夜秉烛、芳昼短、秉烛行。 【示例】 〔秉烛〕 唐·孟浩然《汉中漾舟》:“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秉烛夜游〕 晋·陆机《董桃行》:“昔为少年无忧,常怪秉烛夜游,翩翩宵征何求?”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秉烛游〕 宋·陆游《忆昔》:“早知虚起弹冠意,悔不常为秉烛游。” 〔歌秉烛〕 唐·鲍溶《秋思》:“试从古人愿,致酒歌秉烛。” 〔良霄秉烛〕 唐·骆宾王《失题》:“甲第驱车入,良霄秉烛游。” 〔惜昼短〕 唐·白居易《城上对月期友人不至》:“古人惜昼短,劝令秉烛游。” 〔夜游秉烛〕 宋·张炎《台城路·杭友抵越》:“消忧何处最好? 夜游频秉烛,犹是迟了。” 〔执烛游〕 隋·辛德源《短歌行》:“忽念奔驹促,弥欣执烛游。” 〔烛共秉〕 清·王戬《秋日游白茅寺》:“及兹清夜游,无辞烛共秉。”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拿着,持:~烛。 掌握、主持:~正。~公。 古代容量单位,一秉合十六斛。 姓。

用线绳或苇子做中心,周围包上蜡油,点着取亮的东西(古代亦称“火炬”):蜡~。花~。~光。~泪。~台。风~残年。 洞悉:洞~其奸。 灯泡瓦特数的俗称:十五~的灯泡。

天黑的时间,与“日”或“昼”相对:~晚。日日~~。~阑(夜将尽时)。~盲。~幕。~宵。~话。~袭。~行(xíng )。~战。

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泳。~水。 从容地行走:周~。~历。~逛。~兴(xìng)。~记。~说(shuō)。~山玩水。 〈书〉交往,来往:交~。 不固定:~资。~走。~牧。~行。~学(古指离开本乡到外地或外国求学)。~击。~弋。~离。~子(离家久居外乡的人)。 河流的一段:上~。中~。下~。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秉』

《唐韻》兵永切《集韻》《韻會》《正韻》補永切,𠀤音丙。禾盈把也。 《詩·小雅》彼有遺秉。 《疏》秉,把也。 《禮·聘禮》四秉曰筥。 《註》此秉謂刈禾盈手之秉,筥穧名,今萊易閒刈稻聚把有名爲筥者。  又米數。 《禮·聘禮》十斗曰斛,十六斗曰籔,十籔曰秉。  又《小爾雅》鐘二謂之秉,秉十六斛。○按《儀禮》禾米之秉,字同𢿘異。惟徐氏《韻譜》二石爲秉,又是一說。蓋石卽斛也。冉子與粟五秉。據《儀禮》爲八十石,據徐氏止十石,多寡迥別,俟考正。  又執持也。 《禮·禮運》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隂竅於山川。 《詩·大雅》民之秉彝。 《書·君奭》秉德明恤。  又去聲,陂病切。與柄同。 《史記·天官書》二十八舍主十二州,斗秉兼之。 《絳侯世家》許負相周亞夫曰:君後三歲而侯,侯八歲爲將相,持國秉。  又姓。○按《說文》秉,从又持禾,《正字通》兼載鐘鼎文𥝐字重出。𢿘字原从𡝤从殳。

『烛』

《集韻》持中切,音蟲。旱灼也。本作爞。或省。通作蟲。 《字彙》俗作燭字。非。 《唐韻》之欲切《集韻》《韻會》朱欲切,𠀤音囑。 《說文》庭燎火燭也。 《廣韻》燈燭。 《禮·曲禮》燭至起。 《周禮·秋官·司烜氏》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  又《玉篇》照也。 《前漢·武帝紀》日月所燭,莫不率𠈷。  又《爾雅·釋天》四時和謂之玉燭。 《註》道光照也。 《梁書·𥳑文帝紀》太平玉燭,爾乃議之。  又《楚辭·天問》日出不到燭龍何燿。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燭星,狀如太白,其出也不行,見則滅,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名曰歸邪。歸邪出,必有歸國者。漢元鳳四年,燭星見奎婁閒。  又南天燭,藥名。赤者名文燭。木而似草。故又名南燭草。  又石燭,一名水肥,一名石脂,一名石液。  又姓。 《左傳·僖二十八年》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又去聲。 《前漢·武帝紀》見光集於雲壇,一夜三燭。 《註》服虔曰:燭,音炷。師古讀如字。  又《唐韻正》音朱。 《張衡·東京賦》德寓天覆,輝烈光燭,狹三王之趢趗,軼五帝之長驅。  又《唐韻正》後魏渴燭渾民,亦作可足渾民,又作可朱渾民。

『夜』

《唐韻》羊謝切《集韻》《韻會》寅謝切《正韻》寅射切,𠀤耶去聲。日入爲夜,與晝對。 《夏小正》時有養夜。 《註》猶言永夜也。 《周禮·秋官·司寤氏》以星分夜,以詔夜士夜禁。 《衞宏·漢舊儀》晝漏盡,夜漏起,省中黃門持五夜。 《註》晝有朝禺中晡夕,夜有甲乙丙丁戊。漢制,金吾掌宮外,戒非常,惟元夜弛禁,前後各一日,謂之放夜。  又宣夜,窺天之器。 《蔡邕·釋誨》言天體者有三,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渾天。  又夜明,祭月之坎。 《禮·祭法》夜明,祭月也。  又武宿夜,武舞曲名。 《禮·祭統》舞莫重於武宿夜。  又子夜,晉曲名。 《樂府·解題》昔女子名子夜者造此聲,其聲甚哀。  又國名。西夜,去長安萬三百五十里,見《前漢·西域傳》。  又夜郞,在播州。見《蜀記》。  又《史記·夏本紀》桀鑿池爲夜宮。  又使夜,漢宮官名,見《外戚傳》。  又不夜,城名,在西夏。 《杜甫詩》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 《邵氏聞見錄》無風塞,不夜城,西夏有其地,王詔經略西邊至其處。 《齊地記》齊有不夜城,古者有日夜照于東境,萊子立此城,以不夜爲名。  又墓穴曰夜臺,一曰長夜。 《古詩》築此長夜室。  又嘉夜,草名。 《前漢·禮樂志郊祀歌》俠嘉夜,𦶜蘭芳。 《註》俠挾同。嘉夜,芳草也。 《楊愼·轉注》作液,非。  又姓,見《通志》。  又《集韻》夷益切,音亦。東海縣名。  又他歷切,音惕。列子湯問篇,師曠方夜擿耳,俛首而聽之,弗聞其聲,見《古今轉注》。  又通御韻。 《屈原·離騷》吾令鳳凰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率雲霓而來御。  又古通箇韻。 《𨻰琳·武庫賦》千徒縱唱,億夫求和,聲訇隱而動山,光赫赫以燭夜。字書𠀤作叶,非。  又叶羊洳切,音豫。 《詩·唐風》夏之日,冬之夜。叶下居,居音倨。  又叶以灼切,音龠。 《詩·小雅》三事大夫,莫肯夙夜。叶下惡。 《說文》夜舍也,天下休舍也。从夕,𡗜省聲,亦作𡖍。

『游』

《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𠀤音猷。水名。 《水經注》淮水於淮浦縣枝分,北爲游水。  又浮行也。 《爾雅·釋水》順流而下曰遡游。 《詩·秦風》遡游從之。  又《周禮·天官》閽人,王宮每門四人,囿游亦如之。 《註》游,離宮也。  又《管子·首憲篇》分理以爲十游,游爲之宗。  又《尚書·考靈曜》地有四游,常動而人不知。  又玩物適情之意。 《禮·少儀》士依於德,游於藝。  又閒曠也。 《禮·王制》無游民。  又自適貌。 《詩·小雅》愼爾優游。  又枝葉扶疏貌。 《詩·鄭風》隰有游龍。 《傳》龍紅草也。 《箋》游,猶放縱也。言紅草放縱枝葉于隰中。  又《集韻》徐由切,音囚。義同。  又《集韻》《正韻》𠀤力求切,音留。旌旗之旒也。本作斿。亦作旒。 《左傳·桓二年》鞶厲游纓。  又九游,星也。 《史記·天官書》九游九星,在玉井西南。  又《韻補》叶延知切,音移。 《司馬相如·上林賦》拖蜺旌,靡雲旗。前皮軒,後道游。  又叶衣虛切,音於。 《萬震南州異物志贊》合浦之人,習水善游。上視層潭,如猿仰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