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科第年资。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自諫官不选天下英才,惟取诸科目资格,上焉不知君国远犹为何事,下焉藉以市恩、报怨、希进。”
指科第年资。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自諫官不选天下英才,惟取诸科目资格,上焉不知君国远犹为何事,下焉藉以市恩、报怨、希进。”
动植物的分类单位:狮子属于猫~。槐树是豆~。 机关内部组织的划分:~室。财务~。 学术或专业的类别:~目。学~。文~。外~。 古代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举。~甲。~第。登~。 判定(刑罚):~处(chù)。~罚。 古典戏剧本中指示角色表演动作时的用语:笑~。~白。 古同“棵”。
眼睛:~光。醒~。历历在~。~指气使(用眼光和气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骄横傲慢的神志。亦作“颐指气使”)。 看,视:~语。~论(喻没有自知之明或浅陋狭隘的见解)。 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的(dì)(亦指箭靶的中心)。 大项中再分的小项:条~。纲举~张。 名称:数~。巧立名~。 标题:~录。 生物学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在“纲”以下,“科”以上:鸟纲中有雁形~和鸡形~。 孔眼:网~。 指为首的人:头~。
财物,钱财:~源。物~。~财。~金。~费。~料。工~。川~(路费)。 经营工商业的本钱和财产:~本。外~。独~。合~。~方。 供给,帮助:~助。~送。~敌。可~借鉴。 智慧能力:~质。天~。 出身和经历:~格。~历。 姓。
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子纸。方~儿布。 法式,标准:~局。~律。~式。~言。合~。资~。 表现出来的品质:~调。风~。人~。国~。性~。 阻碍,隔阂:~~不入。 击,打:~斗。~杀。 推究:~致。 树的长枝。 至,来:~于上下。 感通:~于皇天。 变革,纠正:~非。 某些语言中的语法范畴。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苦禾切,音窠。 《說文》程也。从禾从斗。斗者,量也。 《徐曰》會意。 又《廣韻》條也,本也,品也。 《戰國策》科條旣備。 又坎也。 《孟子》盈科而後進。 又等也。 《論語》爲力不同科。 又科,斷也。 《釋名》科,課也。課其不如法者,罪責之也。 又取人條格曰科第。 《前漢·元帝紀》詔丞相御史,舉質樸敦厚遜讓有行者,光祿歲以此科第郞從官。 《註》始令丞相御史舉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見在郞及從官,又令光祿每歲依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用知其人賢否也。 《後漢·徐防傳》立博士十有四家,設甲乙之科。 《註》歲課甲科四十人爲郞中,乙科二十人爲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補文學掌故。 又木中空也。 《易·說卦》科上稿。 又科頭。 《史記·張儀傳》跿跔科頭。 《註》謂不著兜鍪入敵。 又科斗,蝦蟆子。一名活東,頭圓大而尾細。古文書形似之。 又科雉,獸名。 《劉向·說苑》楚莊王獵於雲夢,射科雉。 又地名。 《水經注》汳水,又東逕科城北。 又《廣韻》苦臥切,音課。滋生也。 《正字通》植禾本也。
『目』《唐韻》《集韻》《韻會》𠀤莫六切,音牧。 《說文》人眼,象形,重童子也。 《春秋元命苞》肝之使也。 《韓詩外傳》心之符也。 《禮·郊特牲》氣之淸明者也。易說卦離爲目。 《註》南方之卦,主視。故爲目。 《書·舜典》明四目。 《註》廣四方之視,以決天下壅蔽。 又《博雅》視也。凡注視曰目之。 《史記·𨻰丞相世家》𨻰平去楚,渡河,船人疑其有金,目之。 又動目以諭也。 《前漢·高帝紀》范增數目羽擊沛公。 又含怒側視也。 《周語》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又《小爾雅》要也。 《周禮·春官》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四曰巫目。 《疏》是要目之事。 又見也。 《公羊傳·桓二年》內大惡諱,此其目言之何遠也。 《註》目,見也,斥見其惡也。 又稱也。 《穀梁傳·隱元年》段,鄭伯弟也。以其目君,知其爲弟也。 《註》謂稱鄭伯。 又條目。 《論語》請問其目。 《註》條件也。 《前漢·劉向傳》校中祕書,各有條目。 又節目。 《禮·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方氏曰:節則木理之剛,目則木理之精。 又題目。 《後漢·許劭傳》曹操微時,常求劭爲己目。 《註》命品藻爲題目。 《晉書·山濤傳》甄拔人物,各有題目,時稱山公啓事。 又凡目。 《周禮·天官·小宰》師掌官成,以治凡。司掌官法,以治目。 《公羊傳·僖五年》一事而再見者,前目而後凡也。 《春秋·繁露》目者,偏辨其事也。凡者,獨舉其事也。 又科目。 《舊唐書·懿宗紀》以宋震胡德融,考科目舉人。 《宋史·選舉志》宋之科目有進土,有諸科,有武舉,常選外又有制科,有童子舉,而進士得人爲盛。 又黃目,周彝名。 《禮·明堂位》鬱尊用黃目。 又暉目,鴆鳥也。 《淮南子·繆稱訓》暉目知晏。 《註》晏,無雲也。天將晏靜,暉目先鳴。 又比目,魚名。不比不行。亦謂之鰈。見《爾雅·釋地》。 又橫目,傅草別名。鬼目,苻草別名。俱見《爾雅·釋草》。 又海外有一目國,一目中其面而居。見《山海經》。 又天目,山名。 《元和地志》上有兩峰,峰頂各一池,若天左右目。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河目縣,屬幷州。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目州隷隴右道。 又姓。 《潛夫論》目夷氏,子姓,宋微子後。 又目宿,草名。通作𥄕。 《前漢·西城傳》馬耆目宿。 《史記·大宛傳》作苜蓿。 又叶莫筆切,音密。 《夏侯湛抵疑》心有窮志,貌有飢色。吝江河之流,不以躍舟船之檝。惜東壁之光,不以寓貧婦之目。
『格』《唐韻》古柏切《集韻》《韻會》《正韻》各額切,𠀤音隔。 《說文》木長貌。 《徐曰》樹高長枝爲格。 又至也。 《書·堯典》格于上下。 又來也。 《書·舜典》帝曰:格汝舜。 又感通。 《書·說命》格于皇天。 又變革也。 《書·益稷謨》格則承之庸之。 又格,窮究也。窮之而得亦曰格。 《大學》致知在格物。 又物格而後知至。 又法式。 《禮·緇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又正也。 《書·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 又登也。 《書·呂𠛬》皆聽朕言,庶有格命。 《疏》格命,謂登壽考者。 又牴牾曰格。 《周語》穀洛鬭。韋昭云:二水格。 又頑梗不服也。 《荀子·議兵篇》服者不禽,格者不赦。 又𣪩也。 《詩·魯頌》在泮獻馘。 《鄭箋》馘謂所格者之左耳。 又舉持物也。 《爾雅·釋訓》格格,舉也。 又𢇮格也。凡書架、肉架皆曰格。 《周禮·牛人註》挂肉格。 又敵也。 《史記·張儀傳》驅羣羊攻猛虎,不格明矣。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寅曰攝提格。 又《爾雅·釋詁》格,陞也。 《方言》齊、魯曰𨽥,梁、益曰格。 又標準也。 《後漢·博奕傳》朝廷重其方格。 又格例。 《唐書·裴光庭傳》吏部求人不以資考爲限,所獎拔惟其才,光庭懲之,乃爲循資格。 又《廣韻》度也,量也。 又姓。 《統譜》漢格班。 又《唐韻》古落切《集韻》《韻會》《正韻》葛鶴切,𠀤音各。樹枝也。 又廢格,阻格也。 《前漢·梁孝王傳》袁盎有所關說,大后議格。 又格五,角戲也。 《前漢·吾丘壽王傳》以善格五召待詔。 又杙也。亦以杙格獸也。 《莊子·胠篋篇》削格羅落𦊨罘之知多,則獸亂于澤。 《左思·吳都賦》峭格周施。 又扞格,不相入也。 《禮·學記》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 《註》格,胡客反。 又《集韻》《韻會》歷各切,音洛。籬落也。 《前漢·鼂錯傳》謂之虎落。 《揚雄·羽獵賦》謂之虎路。通作格。 又《類篇》曷各切,音鶴。格澤,妖星也。見《史記·天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