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崇教


   移转风气,崇尚教化。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í fēng chóng jiào
成语注音 一ˊ ㄈㄥ ㄔㄨㄥˊ ㄐ一ㄠˋ
成语简拼 yfcj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移風崇教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移转风气,崇尚教化。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韩诗外传》卷八:“移风崇教,生而不杀,布惠施恩,仁不偏与。”


成语典故

移转风气,崇尚教化。《韩诗外传》卷八:“移风崇教,生而不杀,布惠施恩,仁不偏与。” 并列 改变风气,崇尚教化。汉·韩婴《韩诗外传》卷8:“~,生而不杀;布惠施恩,仁不偏与。”△褒义。用于变易不良社会风气,加强政治教化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挪动:~交。~植。~刻(过一段时间)。~晷(日影移动,犹言经过了一段时间)。~民。迁~。转~。~樽就教(端着酒去别人跟前以便求教,泛指主动前去向人请教)。 改变,变动:~居。~易。~情(变易人的情志)。~动。潜~默化。 旧时公文的一种,行文不相统属的官署间:~文。檄~。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姓。

古同“讽”,讽刺。

高:~山峻岭。~高。~论闳议(指高出一般人的讨论。亦作“崇论宏议”)。 尊重,推重:~敬。~拜。~尚。推~。尊~。 古同“终”,终了。 充,充满:~酒于觞。 增长:“今将~诸侯之奸”。 姓。

指导,训诲:~习。~头。~正。~师。~导。管~。请~。~学相长。因材施~。 使,令:风能~船走。 指“宗教”:~士。~主。~皇。~堂。 姓。

传授:~课。你~给我做。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移』

《唐韻》弋支切《集韻》《韻會》余支切《正韻》延知切,𠀤音匜。 《說文》禾相倚移也。 《六書故》移秧也。凡種稻先苗之後移之。  又《說文》一曰禾名。  又遷也。 《韻會》今遷徙之迻借作移。 《書·多士》移爾遐逖。  又《廣韻》易也,延也。 《博雅》轉也。 《書·畢命》世變風移。 《禮·大傳》絕族無移服。 《疏》在旁而及曰移。言不延移及之。  又《玉藻》疾趨則欲發,而手足毋移。 《疏》移謂靡匜搖動也。  又《廣韻》遺也。 《博雅》移,脫遺也。  又官曹公府不相臨敬,則爲移書箋表之類也。 《前漢·公孫弘傳》弘乃移病免歸。 《註》移書言病。 《後漢·光武紀》於是致僚屬作文移。 《註》文書移於屬縣。  又姓。 《風俗通》漢弘農太守移良。  又山名。 《水經注》沅水源出許山,流注於熊溪,熊溪南帶移山,山本在水北,夕中風雨,旦而山移水南,故名。  又通作施。 《前漢·衞綰傳》劒者,人之所施易,獨至今乎。 《如淳註》施,讀曰移。言劒者人所好,故多數移易貿換之也。  又《集韻》《韻會》𠀤以豉切,音異。 《禮·郊特牲》以移民也。 《註》移之言羨也。 《疏》以蜡祭豐饒,皆醉飽酒食,使人歆羨也。  又《曹植·鷂雀賦》雀得鷂言,意甚不移目如擘椒,跳蕭二翅。 《註》移,遷也。  又《集韻》敞𠇍切,音侈。 《禮·表記》衣服以移之。 《註》移讀如水汜移之移。猶廣大也。  又叶牛何切,音俄。 《楚辭·七諫》淸泠泠而殲滅兮,溷湛湛以日多。梟鴞旣以成羣兮,𤣥鶴弭翼而屛移。

『崇』

《廣韻》《集韻》《韻會》鉏弓切《正韻》鉏中切,𠀤音漴。 《說文》嵬高也。从山宗聲。 《爾雅·釋詁》崇,重也。 《郉昺曰》又高貴也。 《易·繫辭》崇高莫大乎富貴。 《左傅宣十二年》師叔楚之崇也。  又充也。 《禮·樂記》復綴以崇。  又《儀禮·鄉飲酒禮》主人再拜崇酒。 《註》崇,充也。謂相充實也。  又聚也。 《詩·大雅》福祿來崇。 《註》謂積而高也。 《左傳·隱六年》見惡如農夫之去草,芟夷蘊崇之。 《註》蘊,積。崇,聚也。  又《廣韻》敬也,就也。 《書·仲虺之誥》欽崇天道。  又終也。 《詩·衞風》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註》言行不終朝而至也。  又崇牙,樂器飾。 《詩·周頌》崇牙樹羽。 《註》懸鐘磬之處,以采色爲大牙,其狀隆隆然。  又國名。堯時崇伯鯀,商崇侯虎,今西安府鄠縣。  又地名。 《書·舜典》放驩兜于崇山。 《註》在今澧州澧陽縣。  又姓。 《正字通》宋靑田令崇大年。  又叶仕莊切,音牀。 《𨻰琳·大荒賦》仰閬風之城樓兮,縣圃邈以隆崇。𡍮若華之景曜兮,天門閌以高驤。  又《正譌》嵩古作崇。別作崧,非。 《正字通》韋昭國語註通用崈。崇崈音義同,合崇嵩爲一,非。互見後崧字註。 《集韻》或作崈。 《玉篇》思融切。同崧。 《說文》中嶽嵩高山也,从山高,指事。 《白虎通》中嶽獨加高字,中央在四方之中可高,故曰嵩高。 《後漢·郡國志》穎川陽城有嵩高山。 《註》禹貢有外方山,卽嵩也。 《前漢·武帝紀》翌日親登嵩高,御史乘屬在廟旁。吏卒咸聞呼萬歲者三。  又姓。 《正譌》嵩古作崇。 《韋昭國語註》通用崈。 《正字通》按崇崈音義同,不當合崇嵩爲一。互見前崧字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