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精神空虚;无所寄托。原形容生活贫困;生活没有着落。现多形容无事可做;精神上非常空虚。
南朝 宋 费昶《思公子》诗:“虞卿亦何命,穷极若无聊。”
南朝梁.费昶《思公子》诗:“虞卿亦何命,穷极苦无聊。”穷极:极端。无聊:无依托。谓困窘之极而无所依托。后谓极端贫困而无所事事。《歧路灯》四四回:“〔谭绍闻〕先二日还往街头走走,走的多了,亦觉没趣。穷极无聊。”鲁迅《花边文学.正是时候》:“如果是穷极无聊了,那就更要修破书,擦古瓶,读家谱,怀祖德,甚而至于翻肮脏的墙根。” 并列 极端烦闷,无所依托。语本南朝梁·费昶《思公子》诗:“虞卿亦何命,穷极苦无聊。”[例]小张失恋后~,染上了毒瘾。△形容困窘无依的心境。
顶端,最高点,尽头:登~(帝王即位)。登峰造~。 指地球的南北两端或电路、磁体的正负两端:~地(极圈以内的地区)。~圈。北~。阴~。 尽,达到顶点:~力。~目四望。物~必反。 最高的,最终的:~点。~限。~端。~致。 副词:表示最高程度:~其。~为(wéi )。
姑且,勉强,凑凑和和:~且(姑且)。~以自娱。~复尔尔(姑且如此)。~备一格。 依赖,寄托:无~。百无~赖。 略微:~表寸心。 闲谈:~天。闲~。 耳鸣:~啾。 姓。
《唐韻》其輒切《集韻》極葉切,𠀤音笈。 《說文》驢上負也。 《篇海》爲木版跨驢背以負物者。 又《廣韻》巨業切,音跲。极插也。 《唐韻》渠力切《集韻》《韻會》竭憶切《正韻》竭戟切,𠀤禁入聲。 《說文》棟也。 《徐曰》極者屋脊之棟,今人謂高及甚爲極,義出於此。 又天地未分以前曰太極。 《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註》無稱之稱,不可得而名也。 又皇極,大中也。 《書·洪範》皇建其有極。 《疏》人君爲民之主,大自立其有中之道。 又北辰曰北極,老人星曰南極。 《書·舜典·正義》引《王蕃·渾天說》曰: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三十六度,而嵩高正當天之中極。 又三極,三才也。 《易·繫辭》三極之道。 《疏》謂天、地、人三才,至極之道也。 又《爾雅·釋地》東至于泰遠,西至于邠國,南至于濮鈆,北至于祝栗,謂之四極。 又五極,五常之中正也。 《書·呂𠛬》屬于五極,咸中有慶。 又六極,窮極惡事也。 《書·洪範》威用六極: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 又四方上下,亦謂之六極。 《莊子·天運篇》天有六極。 又八極。 《韻會》四極,方隅之極也。 《淮南子·本經訓》紀綱八極,經緯六合。 又至也。 《詩·周頌》立我烝民,莫非爾極。 又取止也。 《詩·大雅》匪疚匪棘,王國來極。 又盡也。 《易·繫辭》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 又放也。 《儀禮·大射儀》贊設決,朱極三。 《註》極,放也。以朱韋爲之,所以韜指利放弦也。 又《爾雅·釋天》月在癸曰極。 又國名。 《春秋·隱二年》無駭帥師入極。 又疲也。 《世說》顧和謁王導,導小極對之疲睡。 又《正韻》訖逆切,音戟。與亟同。 《荀子·箴賦》反覆甚極。 又《集韻》訖力切,音棘。殊也。 又《唐韻》渠綺切,音技。 《淮南子·精神訓》賤之而弗憎,貴之而弗喜,隨其天資,而安之不極。 又《廣韻》渠記切,音曁。 《楚辭·天問》厥萌在初,何所意焉。璜臺十成,何所極焉。
『无』《唐韻》武夫切,音巫。 《說文》𣞣,亡也。奇字,无通𣞣。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易·乾卦》无咎。 《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 《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 《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巫。 《說文》亡也。 《玉篇》不有也。 《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 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 《註》虛無皆有閒隙。 《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 《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 《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 《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 《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 《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 《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 《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 《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𣞣本古文蕃𣞣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聊』《唐韻》洛蕭切《集韻》《韻會》憐蕭切《正韻》連條切,𠀤音膫。 《說文》耳鳴也。 又《韻會》語助。 《詩·唐風》椒聊之實。 《傳》椒聊,椒也。 《疏》聊,語助也。 又《博雅》聊,苟且也。 《詩·衞風》孌彼諸姬,聊與之謀。 《傳》聊,願也。 《箋》聊,且略之辭。 《晉書·阮籍傳》聊復爾耳。 又賴也。 《前漢·張耳陳餘傳》使天下父子不相聊。 《揚子·方言》此其計畫,無所聊賴。 又《左思·吳都賦》相與聊浪乎昧莫之坰。 《註》聊浪,放曠貌。 又地名。 《左傳·昭二十年》聊攝以東。 《註》聊攝,齊西界也,平原聊城縣東北有攝城。 《史記·韓王信盧綰傳》破豨將張春於聊城。 又姓。 《風俗通》聊倉。爲漢侍中。 又《集韻》力求切,音騮。木名。引爾雅朻者聊。◎按爾雅釋木音義,聊音寮,無騮音,未審集韻何據。 又《楚辭·九歎》耳聊啾而戃慌。 《註》聊啾,耳鳴。聊音留。 又阿蘭聊,西域國名。 《後漢·西域傳》奄蔡國改名阿蘭聊國。 又與騮同。 《前漢·地理志》華聊,綠耳之乗。 又《集韻》力弔切,音嫽。木名。 《說文》本作𦕼。 《類篇》或作𦗖,亦作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