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决句断


   文章正确句子明了,不含糊其辞。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hāng jué jù duàn
成语注音 ㄓㄤ ㄐㄩㄝˊ ㄐㄨˋ ㄉㄨㄢˋ
成语简拼 zjjd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章决句斷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文章正确句子明了,不含糊其辞。


成语示例


汉·袁康《越绝书·德序外传记》:“章决句断,各有终始。”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战国·宋·屈原《楚辞·天问叙》:“今则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以相发明,为了符验,章决句断,事事可晓,俾后学者永无疑焉。”


成语典故

谓文章句断正确明白,不含糊其辞。汉.王逸《天问叙》:“今则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以相发明,为之符验,章决句断,事事可晓,俾后学者永无疑焉。”汉.袁康《越绝书.德序外传记》:“章决句断,各有终始。” 并列 文章句断正确明白,不含糊其辞。语出《楚辞·天问叙》:“今则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以相发明,为了符验,章决句断,事事可晓,俾后学者永无疑焉。”汉·袁康《越绝书·德序外传记》:“~,各有终始。”△褒义。多用于评论文章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歌曲诗文的段落:~节。~句。乐~。~回体。顺理成~。断~取义。 条目,规程:~程。~法。简~。党~。约法三~。 修理:杂乱无~。 花纹,文采:黑质而白~。 戳记:图~。盖~。 佩带的身上的标志:袖~。领~。徽~。像~。 奏本:奏~。本~。 同“彰”,彰明。 姓。

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禹~江疏河”。 堤岸被水冲开:~口。溃~。 断定,拿定主意:~定。~断。~计。~然。~胜。~议。犹豫不~。 一定(用在否定词前):~不后退。 决定最后胜败:~赛。~战。 执行死刑:处~。枪~。

由词组成的能表示出一个完整意思的话:~子。~法。 〔~读(dòu)〕古代称文词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 量词,用于语言:三~话不离本行(háng)。

〔高~骊〕古国名,即“高丽”。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章』

《廣韻》《集韻》《韻會》諸良切《正韻》止良切,𠀤音彰。 《說文》樂竟爲一章。从音从十。十,數之終也。  又采也。 《書·臯陶謨》五服五章哉。 《周禮·冬官考工記》畫繢之事,靑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  又明也。 《易·垢卦》品物咸章。 《書·洪範》俊民用章。  又文章也。 《詩·小雅》維其有章矣。 《箋》禮文也。  又篇章。 《詩疏》詩有章句,總義包體,所以明情也。  又成事成文曰章。 《孟子》不成章不達。 《周語》將以講事成章。  又《周語》余敢以私勞,變前之大章。 《註》表也,表明天子與諸侯異物也。  又條也,程也。 《史記·高祖紀》約法三章。 《太史公自序》張蒼爲章程。 《註》章。歷數之章術也。  又大林木曰章。 《史記·貨殖傳》千章金材。  又《爾雅·釋山疏》山形上平者名章。  又地名。 《山海經》鮮山又東曰章山。  又赤水之北有章尾山。 《史記·楚世家》吳大敗楚于豫章。 《前漢·地理志》勃海郡屬縣章武,章鄕,會稽郡屬縣句章,西河郡千章縣,廣平國斥章,東平國章縣。 《後漢·光武紀》建武六年,改春陵鄕爲章陵縣。  又官名。 《周禮·春官》保章氏。 《前漢·王子侯表》千章侯。 《百官志》東閣主章令丞。 《師古註》主章,掌大材也。 《前漢·宣帝紀》元康元年置建章衞尉。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庚曰上章。  又樂名。 《禮·記註》大章,堯樂名。  又印章。 《漢官儀》吏秩比二千石以上,銀印龜鈕其文曰章,刻曰某官之章。  又章奏。 《獨斷》凡羣臣書通於天子者四,曰章,曰奏,曰表,曰駁議。  又《左傳·僖五年》日南至。 《疏》步曆之始,以朔旦冬至爲首,曆之上元,其年是十一月朔旦冬,至十九年閏月盡,復得十一月。朔旦冬至,故以十九年爲一章,積章成部,積部成紀。治曆者以此章部爲法,以知氣朔。  又章甫,殷冠名。 《禮·郊特牲》章甫,殷道也。  又總章,舜明堂名。  又建章,漢宫名。在長安。城西周迴二十餘里。  又姓,秦將章邯。  又諡法。 《逸書》温克令儀曰章。  又國名。 《左傳註》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此十國皆任姓。  又俗或謂舅曰章。  又《六書音義》周章,怔營貌。  又懼貌。亦作慞。  又《字彙補》與樟同。 《司馬相如·子虚賦》楩楠豫章。  又與獐同。 《周禮·冬官考工記》山以章。 《註》讀爲獐。 《韻會小補》又叶之風切,音中。 《書·臯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又之亮切。同障。 《禮·雜記》四面有章。

『决』

《玉篇》俗決字。 《廣韻》《集韻》《韻會》𠀤古穴切,音玦。水名。 《水經》決水,出廬江雩婁縣南大別山。 《注》俗名爲檀山峴,蓋大別之異名也。其水歷山委注而絡其縣,西北流逕蓼縣故城,灌水注之,故地理志曰:決水北注蓼入灌,灌水於蓼亦入決。  又決決,北方水名。 《山海經》龍侯之山,決決之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又行流也。 《管子·君臣下篇》決之則行,塞之則止。 《左傳·襄三十一年》不如小決使道。  又斷也,判也。 《禮·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疎,決嫌疑。  又分爭辨訟,非禮不決。  又以齒斷物亦曰決。 《禮·曲禮》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銳喙決吻。 《疏》鳥乃喙長,決物食之時,以其近喙本決,故云決吻。決如字。  又烏穴反。  又開也。 《儀禮·鄕射禮》袒決遂。 《註》決猶闓也。以象骨爲之,著右大擘指,以鈎絃闓體也。闓音開。 《詩·小雅》決拾旣佽。  又絕也,與訣同。 《前漢·蘇武傳》李陵與蘇武決去。 《註》決,別也。  又決曹,官名。主罪法者。 《後漢·黃昌傳》習文法,仕郡爲決曹。  又《廣韻》《集韻》《正韻》𠀤呼決切,音血。疾貌。一曰小飛也。與𦐍通。 《莊子·逍遙遊》決起而飛,搶楡枋。決或作𦐍。  又《集韻》苦穴切,音闋。與缺同。或从血作𧖫。亦作決。 《史記·秦始皇紀》譬猶騁六驥過決𨻶也。  又涓惠切,音桂。疾貌。 《莊子·齊物論》麋鹿見之而決驟。 《註》決,徐邈讀古惠反。

『句』

《唐韻》九遇切《集韻》《韻會》俱遇切,𠀤音屨。 《玉篇》止也,言語章句也。 《類篇》詞絕也。 《詩·關雎疏》句古謂之言。秦漢以來,衆儒各爲訓詁,乃有句稱。句必聯字,而言句者,局也。聮字分疆,所以局言者也。  又僂句,地名,龜所出也。 《左傳·昭二十五年》初,臧昭伯如晉,臧會竊其寶龜僂句。  又《禮·樂記》句中鉤。 《疏》謂大屈也。言音聲大屈曲,感動人心,如中當於鉤也。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廬人》句兵欲無彈。 《註》句兵,戈戟屬。 《釋文》句,俱具反。  又音鉤。  又《史記·叔孫通傳》臚句。 《註》上傳語告下爲臚,下告上爲句。  又高句驪,遼東國名,漢爲縣。 《前漢·地理志》元菟郡高句驪。  又句容,縣名。 《地理志》丹陽郡句容縣。  又《廣韻》古𠋫切《集韻》《韻會》《正韻》居𠋫切,𠀤音遘。 《廣韻》句當。 《宋史·曹彬傳》江南句當公事回。  又姓。 《華陽國志》王平,句扶,張翼,廖化𠀤爲將。時人曰:前有王句,後有張廖。  又《類篇》拘也。  又與彀同。 《詩·大雅》敦弓旣句。 《釋文》句,說文作彀。張弓曰彀。  又《唐韻》《集韻》古侯切《韻會》《正韻》居侯切,𠀤音溝。俗作勾。 《說文》曲也。 《禮·月令》句者畢出。 《左傳·哀十七年》越子爲左右句卒。 《註》鉤伍相著,別爲左右屯。 《前漢·趙充國傳》入鮮水北句廉上。 《註》句廉,渭水岸曲而有廉稜也。  又《集韻》亦作區。 《禮·樂記》區萌達。 《註》屈生曰區。 《釋文》區音勾,古侯反。  又句芒,春神。 《禮·月令》其神句芒。  又句龍,社神。 《左傳·昭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爲后土。  又句繹,邾地。 《春秋·哀二年》盟于句繹。  又句瀆,齊地。 《左傳·襄十九年》執公子牙于句瀆之丘。 《前漢·地理志》濟隂郡,句陽縣。 《註》左傳句瀆之丘也。  又寃句、句章,𠀤縣名。 《前漢·地理志》會稽郡句章縣,濟隂郡寃句縣。 《註》師古曰,句音鉤。  又句吳。 《史記·吳世家》自號句吳。 《註》吳言句者,發聲也。猶言于越耳。  又《五音集韻》亦姓。 《史記·仲尼弟子傳》句井疆。 《註》正義曰:句作釣。  又《廣韻》其俱切《集韻》權俱切,𠀤音衢。須句,地名。 《春秋·文七年》公伐邾,取須句。 《音義》句,其俱反。  又句町,縣名。 《前漢·地理志》牂牁郡句町縣。 《註》師古曰,音劬挺。  又《字彙補》與絇同。履頭飾也。 《周禮·天官·屨人》靑句。 《註》句當爲絇。 《前漢·王莽傳》句履。 《註》師古曰,其形岐頭。  又《集韻》恭于切,音俱。本作拘。或作佝,𢳉止也。  又《史記·孝文紀》故楚相蘇意爲將軍,軍句注。 《註》應劭曰,山險名也。索隱曰,句音俱。包愷音鉤。  又與矩同,方也。 《莊子·田子方》履句履者知地形。 《陸德明·音義》句音矩。徐云:其俱反。李云:方也。  又古有切,音九。 《淮南子·地形訓》自東北至西北方,有岐踵民,句癭民。 《註》句,讀若九。 《說文》本作𠯶。𠯶篆文句字,从口𠃚(丩)聲。

『断』

《玉篇》同斷。俗字。 《唐韻》《正韻》都管切《集韻》《韻會》覩緩切,𠀤音短。 《說文》作𣃔。截也。 《書·盤庚》乃斷棄汝。 《傳》斷,絕也。 《詩·商頌》是斷是遷。 《疏》於是斬斷之。  又《廣韻》《正韻》徒管切《集韻》《韻會》杜管切,𠀤音𩏇。絕也。 《羣經音義》旣絕曰斷。 《釋名》斷,段也。分爲異段也。 《易·繫辭》其利斷金。 《疏》其纖利能斷截於金。  又《集韻》徒玩切《正韻》杜玩切,𠀤音段。義同。  又《廣韻》丁貫切《集韻》《韻會》《正韻》都玩切,𠀤音鍛。決也。 《易·繫辭》以斷天下之疑。 《疏》決斷天下之疑。  又《書·秦誓》斷斷猗無他技。 《疏》斷斷,守善之貌。  又《周禮·地官·司徒》凡萬民之不服敎,而有獄訟者,與有地治者,取而斷之。  又《韻補》叶多卷切。 《白居易·寄元九詩》一病經四年,親友書信斷。彼獨是何人,心如石不轉。  又叶徒眷切。 《鮑照·擬古》居人掩閨臥,行子中夜飯。野風吹秋木,行子心腸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