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儒行》:“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逢,通“缝”。章甫,商代的一种冠,后用以称儒者之冠。缝掖,大袖单衣,古儒者所服。后遂以“章甫缝掖”指儒者或儒家学说。明 高启《送吕山人入道序》:“岂非干戈之际,武夫得志,章甫缝掖之流,不为时之所喜?”
歌曲诗文的段落:~节。~句。乐~。~回体。顺理成~。断~取义。 条目,规程:~程。~法。简~。党~。约法三~。 修理:杂乱无~。 花纹,文采:黑质而白~。 戳记:图~。盖~。 佩带的身上的标志:袖~。领~。徽~。像~。 奏本:奏~。本~。 同“彰”,彰明。 姓。
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后指人的表字(亦作“父”):台~(询问别人名号的礼貌用语)。 刚刚,才:年~弱冠。惊魂~定。 大:“无田~田”(不要去耕大田)。 姓。
用针线连缀:~纫。~缀。~制。~补。~连。裁~。
空隙,裂开或自然露出的窄长口子:~子。~隙。裂~。见~插针。 缝合的地方:天衣无~。
用手扶着别人的胳膊:扶~。 扶持别人:~护。奖~。 古同“腋”,旁边。
把东西塞在衣袋或夹缝里:腰里~着手榴弹。
《廣韻》《集韻》《韻會》諸良切《正韻》止良切,𠀤音彰。 《說文》樂竟爲一章。从音从十。十,數之終也。 又采也。 《書·臯陶謨》五服五章哉。 《周禮·冬官考工記》畫繢之事,靑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 又明也。 《易·垢卦》品物咸章。 《書·洪範》俊民用章。 又文章也。 《詩·小雅》維其有章矣。 《箋》禮文也。 又篇章。 《詩疏》詩有章句,總義包體,所以明情也。 又成事成文曰章。 《孟子》不成章不達。 《周語》將以講事成章。 又《周語》余敢以私勞,變前之大章。 《註》表也,表明天子與諸侯異物也。 又條也,程也。 《史記·高祖紀》約法三章。 《太史公自序》張蒼爲章程。 《註》章。歷數之章術也。 又大林木曰章。 《史記·貨殖傳》千章金材。 又《爾雅·釋山疏》山形上平者名章。 又地名。 《山海經》鮮山又東曰章山。 又赤水之北有章尾山。 《史記·楚世家》吳大敗楚于豫章。 《前漢·地理志》勃海郡屬縣章武,章鄕,會稽郡屬縣句章,西河郡千章縣,廣平國斥章,東平國章縣。 《後漢·光武紀》建武六年,改春陵鄕爲章陵縣。 又官名。 《周禮·春官》保章氏。 《前漢·王子侯表》千章侯。 《百官志》東閣主章令丞。 《師古註》主章,掌大材也。 《前漢·宣帝紀》元康元年置建章衞尉。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庚曰上章。 又樂名。 《禮·記註》大章,堯樂名。 又印章。 《漢官儀》吏秩比二千石以上,銀印龜鈕其文曰章,刻曰某官之章。 又章奏。 《獨斷》凡羣臣書通於天子者四,曰章,曰奏,曰表,曰駁議。 又《左傳·僖五年》日南至。 《疏》步曆之始,以朔旦冬至爲首,曆之上元,其年是十一月朔旦冬,至十九年閏月盡,復得十一月。朔旦冬至,故以十九年爲一章,積章成部,積部成紀。治曆者以此章部爲法,以知氣朔。 又章甫,殷冠名。 《禮·郊特牲》章甫,殷道也。 又總章,舜明堂名。 又建章,漢宫名。在長安。城西周迴二十餘里。 又姓,秦將章邯。 又諡法。 《逸書》温克令儀曰章。 又國名。 《左傳註》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此十國皆任姓。 又俗或謂舅曰章。 又《六書音義》周章,怔營貌。 又懼貌。亦作慞。 又《字彙補》與樟同。 《司馬相如·子虚賦》楩楠豫章。 又與獐同。 《周禮·冬官考工記》山以章。 《註》讀爲獐。 《韻會小補》又叶之風切,音中。 《書·臯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又之亮切。同障。 《禮·雜記》四面有章。
『甫』《唐韻》方矩切《集韻》《韻會》匪父切《正韻》斐古切,𠀤音斧。 《說文》男子美稱也。 《禮·檀弓》臨諸侯畛於鬼神曰:有天王某甫。 《疏》某是天子之字,甫是男子美稱也。 《儀禮·士冠禮》永受保之,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當。 《註》甫是丈夫之美稱。孔子爲尼甫,周大夫有嘉甫,宋大夫有孔甫。 《雜記疏》甫,且也。五十以伯仲,是正字。二十之時曰某甫,是且字。言且爲之立字也。 又《爾雅·釋詁》甫,大也。 《詩·小雅》倬彼甫田。傳甫田謂天下田。 《箋》甫之言丈夫也。明乎彼太古之時,以丈夫稅田也。 又《玉篇》始也。 又《廣韻》衆也。 《博雅》甫甫,衆也。 《詩·大雅》魴鱮甫甫。 又《爾雅·釋詁》甫,我也。 又國名。 《詩·大雅》維申及甫,維周之翰。 《箋》甫甫,侯也。 又地名。 《詩·小雅》東有甫草,駕言行狩。 《箋》甫草者,甫田之草也。鄭有圃田,今開封府中牟縣西圃田澤是也。 《春秋·定十年》冬,齊侯衞侯鄭游速,會于安甫。 《穀梁傳·昭二十三年》吳敗頓胡沈蔡𨻰許之師于雞甫。 《註》雞甫,楚地。 又山名。 《詩·魯頌》徂來之松,新甫之栢。 《傳》新甫,山也。 又章甫,冠名。 《禮·郊特牲》章甫,殷道也。 又姓。 《風俗通》甫侯之後,周甫瑕,明甫轍,甫輊。 又皇甫,複姓。宋戴公之子曰皇父,因命族曰皇父。至秦攺爲皇甫。 又《集韻》彼五切,音補。種菜曰圃,或省作甫。
『掖』《唐韻》羊益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𠀤音奕。 《說文》以手持人臂投地也。 又挾扶也。 《詩·𨻰風·衡門序》誘掖其君也。 《疏》誘謂在前導之,掖謂在傍扶之。 《左傳·僖二十五年》二禮從國子巡城,掖以赴外。 《註》挾之而投於城外也。 又《說文》臂下也。與腋同。 《禮·儒行》衣逢掖之衣。 《註》逢,猶大也。大袂衣也。 《史記·商君傳》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 又宮旁舍曰掖庭,殿旁垣曰掖垣,宮闕旁小門曰左右掖門,皆取肘腋之義。 《前漢·百官公卿表》武帝更名永巷爲掖庭。 又《成帝紀》闌入尚方掖門。 《註》掖門在兩傍,言如人臂掖也。 《杜甫詩》花隱掖垣暮。 又郡縣名。 《前漢·地理志》張掖郡。 《註》張國臂掖,故曰張掖。 《又》東萊郡掖縣。 《韻會》掖,腋本一字。今扶掖字从手,肘腋字从月。然古腋字本作亦,非从月也。